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只有经济基础良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的环境、文化和社会基础,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活动,我们真正走进农户,了解村民的现状。我们小组负责调研辽宁省北镇市常兴店镇河北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通过不断深入了解,形成了以下报告。
调研人员于1月25日至1月29日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入户走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写至电子问卷后上传,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了补充数据,调研人员还与村支书、妇联主任及三户村民进行了访谈。此次调研共收到“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普查”专项问卷117份,“乡村振兴情况认知”调查问卷5份(分别来自富裕程度好、中、差的农户各一户以及两名村干部)。
三、村庄的基本情况
河北村是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常兴店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属于镇中心区域。河北村周边有青岩寺风景区、医巫闾山、大芦花风景区、大观音阁景区、北镇大朝阳温泉山城旅游区等风景名胜,还有北镇葡萄、中安蔬菜、北镇猪蹄、北镇鸭梨、沟帮子熏鸡等地方特产。
(一)村内人力资源方面
河北村共有六百五十户人家,总人口达到两千人,按照镇区和村庄的规模按人口数量划分,河北村属于小型村落。本村的适龄劳动力(即16岁至60岁)约有十二人左右。其中,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大约四百五十人。建档的贫困户共计22人,约占全村人口比例1.1%。修改后的版本:河北村共有六百五十户,总人口达两千人,根据镇区和村庄规模分类,河北村属于小型村落。本村的适龄劳动力(即16至60岁)约为一千二百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大约四百五十人。建立档案的贫困户共22人,约占全村人口比例1.1%。
(二)村内土地种植方面
村里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每人1.5亩,总耕地面积为3000亩左右。此外,村内耕地均为旱田。
村内耕地主要用于种植葡萄,当地葡萄产业规模较大。大田作物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和花生,其中玉米占比较大。水果种植方面,北镇“巨丰”葡萄久负盛名,且村内大多数农户都有种植葡萄的经验。村民对“巨丰”葡萄的种植技术也在逐年提升,未来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
(三)村民的收入与支出
村民种植大田作物每亩地的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居多,平均收入在700元左右。
村民的支出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其次就是盖房、供子女上学、看病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等方面。
(四)新型经营主体
本村内的种殖或养殖大户数量较少,大多数均为散户种养殖。村内并没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未来的新型经营主体上还有待开发。
(五)基础设施及其公共建设
近年来,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善,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做得很好,主要干道都铺上了水泥板,并且安装了路灯,使得交通更加便利。村里还建有一个广场,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促进了邻里间的交流。此外,广场内还安装了一些运动器材,旨在提升村民的身体健康。
在村内的医疗卫生方面,村内设有医院,在看病诊疗方面给村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快递业迅速崛起,村内逐步完善了快递点的建设,几乎每个快递都有专属的收发点,村民寄取快递变得十分便捷。
(六)村内环境卫生
村内的主干道上有环卫工人进行维护,清扫。村内的禽畜粪便也处理得当,无污染土地的情况。村庄附近无矿场,砂石厂等,空气质量良好。
四.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常兴店镇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有了显著进步,但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相对滞后,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河北村内主导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的优势效应未能充分展现,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主要表现在:
一村的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河北村共有650户人家,共计2000人,村里人均耕地面积约1.5亩,总耕地面积为3000亩。镇上现有1200多座恒温保鲜库,每年可储存葡萄4000万公斤。虽然葡萄种植中的整地和打药环节已实现机械化,但其他工作仍需依赖人工,耗费大量人力。因此,葡萄的价格普遍较低。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的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土地流转费用也相对较高,导致种养大户的利润持续下降。
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1997年以来为了发展壮大葡萄产业,从市内还引进了用巨丰葡萄造酒的先进技术,建立生产原汁干红系列葡萄酒厂,然而仍然存在冷鲜贮存和运输售卖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常兴店镇由政府扶持,可真正代表村内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地域化品牌较少,如‘“巨丰”葡萄粒大穗满,清甜爽口、“秋锦”苹果早已成为国宴上品’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因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域商标,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四是产业链条较短、如常兴店镇素有水果之乡美誉,是全国葡萄栽培的最佳园区,然而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五是产业融合度不高,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果蔬采摘,农家乐等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
(二)当地缺少种养殖服务组织
调研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当地没有土地托管组织和服务社。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很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村户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老龄化劳动力,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缺少体力也缺少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村民选择种植品种时,基本是随大流,没有好的选择方法,导致对种植品种的满意度不高,产量低。
(三)农业人才资源匮乏、
科技支撑相对落后。
1.人才资源匮乏。本村农民年龄偏高且文化程度不高;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待遇不高,使得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
2.机械化水平较低。购置和维护机械设备的成本较高;部分耕地较为分散,不适合使用大型机械耕作,因此本地农业种植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依赖人力。
(四)村民对补贴政策的认知,不足参加保险险种较少,抗风险能力弱。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农民能够享受到的农业补贴只有粮食补贴和直接补贴。然而,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得知,当地还存在种植玉米和大豆的补贴、起垄补贴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但这些信息并未广泛传达到村民中,导致村民对补贴政策的认识不足。村民参与的保险种类较少,目前仅有由当地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广的惠农保险这一种农业保险,其赔付条件较为严格。例如,玉米收成保险是根据受灾面积比例赔付,且赔付金额有限,只有绝收时才能得到全额赔偿。
(五)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
1.土地分散、碎片化。从村子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户还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村里在划分土地之时一般一个家庭会分到3块地左右。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六)村干部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尽管调研结果显示村民们对本村村干部的评价普遍较高,但村干部的平均年龄偏大,工作思路较为局限,工作热情也不高,难以有效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此外,由于村干部的工资较低,他们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家耕地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本村的工作中,为村民谋福利和发展。
(七)村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
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或求学,导致“空心化”现象严重。目前村里的常住人口以40岁以上为主,其中60岁以上的村民占大多数。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村里难以承担技术性工作。
五.建议意见
实施乡村战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中之重。只有当地产业发展壮大了,才能吸引本地人才的回归和高知识高科技人才的到来,壮大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的建议如下。
(一)注重品牌带动,扩大常兴店镇农产品的知名度。
北镇市是闻名全国的葡萄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鲜储基地,种植的葡萄有巨丰、玫瑰香、白鸡心、晚红等十多个品种。北镇葡萄具有果形好、糖分高、无污染、质量好、易储藏等特点。北镇市已被国务院农业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特产报社评为“中国葡萄之乡”。所以理应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增强当地产品的竞争优势。对于其余有特色但数量少的农产品,鼓励农户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商标注册,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利益和经营,有效降低品牌竞争成本,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加竞争优势。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土地托管服务组织。
服务组织要引进专业高知人才,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农民的利益。在幼苗遭受病虫害时,及时提供专业的帮助。同时,可以在周边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根据当地水质和土壤条件,培育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种子和秧苗;提供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以及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等一系列服务。
(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多个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是促进乡村产业增效。对于花生、玉米、葡萄酒水生产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的产业,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货物流通、优惠力度等方面给予方便,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努力提升生产绩效。另一方面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批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第三要坚持特色产业,“虾油小黄瓜”、“海豹牌原汁虾油”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什锦小菜”也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产品要继续发展下去,争取成为地标性产业。
(四)引进高质量人才,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发展。
(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拓展产业类型。
(六)建立新的年轻的领导班子,增加村干部收入。
年轻人充满干劲,思想开放,能够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可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为民服务。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引领,期望党组织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领头人,使乡村焕然一新,在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六.调研感想
十几年前,村子还是土墙土路,如今都变成了红砖房,院墙还贴上了漂亮的瓷砖,村里的土路也都铺上了水泥板,再也不怕积水泥泞了。以前买东西只能等三天一次的集市,还得看天气情况才能买到,现在随时可以去村里的超市购物。人们对网络的熟练使用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电脑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东西。人们的收入比几年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采访当地一家种植养殖大户时,我们深受触动。他们主要通过销售树苗和养猪来盈利,同时养了一些羊,年收入约百万元。由于他们的种植和养殖规模较大,需要雇佣许多本地人帮忙,农忙时节大约需要几十名工人。这些大户的存在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村民能够就近就业,既能赚取收入又能照顾家庭,从而减少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数量。这次采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村里从事养殖业的人很少,大多数家庭只有几只鸡,勉强满足日常需要,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养殖,至于养猪养羊则更为少见。村民不愿扩大养殖规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大、缺乏养殖技术和面临较高的风险,同时家中也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我们非常乐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里发展养殖业,使村子变得更加富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家乡,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由于平时在外上学,很少待在村里,所以对许多人都不太熟悉。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感觉重新认识了村子里的人。起初真的没想到调研工作会如此顺利,非常感谢村民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也要特别感谢村支书对我们调研工作的支持,他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实践过程中,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一样。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感觉自己和村子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和村民之间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