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线上销售的保险与线下业务员销售的保险有何差异?”
“线上和线下的投保服务是否有别?”
实际上,线上和线下销售的保险产品仅是两个不同的销售渠道,无论通过哪一种渠道购买,保单合同均由保险公司直接签发,售后保全及理赔方面均无差别。
一、保险销售渠道有哪些?
1、代理人渠道(亦称个险销售渠道)
即指保险公司自家的销售渠道。
如遇到某安保险销售,通常是指某安人寿的专属代理人。
此类代理人与某安公司签署代理合同或劳动合同,仅能销售某安公司的产品。
当前,线下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专业水平不一,消费者在选择时需谨慎甄别。
若遇到以下几类代理人,建议迅速保持距离:
(1)以产品和业绩为导向,忽视客户预算及保障需求。
典型例子是,无论客户类型如何,仅推荐一款产品;当客户预算不足时,不调整投保方案,而是降低保额以达成销售。
如一位30岁男性客户,年度保费预算为5000元,需求是重疾保额至少30万元。
但由于自家产品限制,5000元保费仅能购买15-20万元保额的保险,销售人员却要求客户花费7000元购买30万元保额的保险,或者只能降低保额,以20万元方案出售。
(2)过度强调产品优点,忽视缺点。
销售人员仅介绍产品优势,规避产品对比或条款分析。面对客户提问,采取回避或不予回答的态度,以求促成销售。
(3)对待健康告知草率行事,诱导客户隐瞒真实身体状况。
常见手段是利用两年不可抗辩条款,声称健康情况不告知,两年后保险公司必赔。遇到此类销售人员,建议立即保持距离。因为这直接影响客户保单的有效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未来理赔。
通常,销售人员采取此种做法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担心告知后核保不成,影响业绩;
二是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条款理解不足或怕麻烦,遂要求客户隐瞒不告知。
历史上许多保险拒赔纠纷案件,核心问题均源于此。
然而,由于电销过程中客户无法直接查阅保障的具体内容,主要依赖于销售人员的口头描述,因此常见的产品类型以返还型保险为主。
这类产品往往通过月交或信用卡缴费等方式,看似降低了保费,从而更容易促使客户做出购买决策。然而,若将月交费用换算成年交费用,客户往往会发现价格显著偏高,远超过预期。
因此,在接触电销时,客户务必谨慎对待,确保充分了解销售产品的真实保障内容,而非仅仅被返还等看似优惠的条件所吸引。
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经济风险。
3.银行保险渠道(银保渠道)
主要销售理财型保险,以分红险、万能险、年金险为主。对于健康保障需求紧迫的消费者,银保渠道并不适宜。
许多人在银行办理理财业务,尤其是中老年人。在此过程中,客户经理可能将短期保险(如3年或1年交费)伪装成理财产品进行销售。
若确认为保险产品,消费者务必仔细阅读合同中的保底利益演示,这是合同约定的最低收益。
除此之外的所有利益均为非保障性质,消费者切勿轻信销售人员的夸大宣传。
4、保险中介渠道(经纪人)
保险中介渠道,尤其是经纪人,在众多保险产品中进行比较,是其显著优势。
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都属于保险法认可的保险销售人员,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代理人仅为特定保险公司的专属销售人员,只能销售其所代表的公司的产品,而经纪人则不属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平台的销售人员,具有销售多家公司产品的权限。
正因为此,经纪人能够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挑选适宜的保险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保险方案。
例如,当客户存在甲状腺结节时,A公司将其排除在外,B公司选择延期,而C公司则视为正常风险,通过多家公司的比较,经纪人最终能为客户选择C公司进行投保。
这是经纪人的天然优势,亦是专属保险公司代理人无法企及的。
在选择经纪人时,与选择代理人相同,均需找到专业且可靠的人员,以避免出现业绩导向、夸大卖点、不实告知等问题。
在产品销售领域,互联网渠道(包括网销和电商渠道)被视为“线上渠道”,而其他渠道(如个体保险、经代、银保等)则归为“线下渠道”。
线上渠道的产品以其价格优势和充足保障受到消费者青睐,性价比高(这主要得益于渠道销售运营成本较低)。
相较之下,线下渠道的产品价格较高,投保流程较为繁琐。
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线上产品。
然而,这种渠道模式要求消费者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了解产品特点的基础上作出投保决策。
二、线上线下产品优劣势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线上线下渠道销售的优劣势:
1.在产品选择方面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均可确保产品本身的可靠性,保险合同亦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关键在于明确保障内容。
线下渠道主要包括保险代理人和中介渠道的经纪人。
保险代理人通常只能销售自家公司的产品,这些产品知名度较高,但选择范围相对较窄。
中介渠道的经纪人则略有优势,但中介机构合作的保险公司数量通常有限。
虽然无法面对面讲解,但产品设计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同时,线上合作的保险公司更多,消费者选择范围更广。
综上,线下渠道产品知名度高,但选择面较窄;线上渠道产品多样化,选择面广,但可能令人眼花缭乱。
2、价格与保障
首先,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保险公司产品的定价机制。
在保障成本方面,其主要受到保险事故发生率的影响。通常而言,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由于风险数据源的相似性,此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然而,在附加成本部分,不同公司间的差异则显得尤为突出。
尤其是渠道成本和运营成本,其间差异巨大。
以销售成本为例,佣金、手续费等占据了较大比重,且不同产品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上述因素并非互联网保险价格较低的主要原因。
运营成本中的巨大差异才是关键所在。
这一点,通过以下数据可窥见一斑。
至于不同渠道导致的保费差异化,除了上述运营成本外,还包括其他运营费用,如场地租赁、内勤人员工资等。
此外,线下市场中,许多产品采用组合型销售策略。
例如,以一个主险为基础,附加重疾、医疗、意外等多种保障。虽然这种产品结构看似全面,涵盖了多种风险,但实际上由于捆绑销售,各项保障的覆盖范围并不深入,且往往导致保费上涨。
3.在保险理赔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理赔权限均隶属于保险公司的理赔部门,代理人、经纪人和第三方保险平台仅能提供协助。以下为详细的理赔流程分析:
后续流程则取决于保险公司内部处理效率。目前,线下理赔也在逐步引入线上方式,以提升理赔时效。
三、网上买的保险怎么理赔?
在网络平台上购买的保险产品,其理赔环节均有对应的保险公司负责。
第三方、业务员以及代理人均不直接参与实际理赔操作,仅提供协助理赔的服务。在申请理赔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两种情况:
一是保险公司在你所在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二是保险公司在你所在地区未设立分支机构。
1.当地有分支机构
此时理赔流程与线下购买保险相似。
在获取理赔申请所需材料后,前往保险公司柜台递交或寄送至指定分支机构理赔部门。
审核完成后,理赔款项将打入您的银行卡。
2.当地无分支机构
若您在理赔时身处上海,但投保的保险公司在上海并无分支机构,您可采取以下措施:
保险公司收到资料后,将启动理赔核实流程。
核实无误后,保险公司将向您支付理赔款项。
关于理赔时效,根据《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保险公司自收到理赔资料起,最长应在30天内作出理赔裁定。具体时效则取决于案件复杂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理赔情况与保险公司规模关系不大。在投保时,我们应做好相应工作,如充分了解保障范围和内容、如实告知健康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