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而实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保缴费负担逐渐加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不缴社保?
过去,面对这个问题,一些专家的话,多半是以批判年轻人为主:躺平、得过且过、对未来生活缺乏规划……
总之,就是社保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年轻人。
而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一次公开论坛(首届中国养老论坛)上,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周小川认为,养老金缺口压力正层层传导至年轻一代身上,“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觉得即使劳动再多,也很难买房、结婚、养孩子,干脆直接躺平”。
“站在劳动者视角,当衡量社保缴费贡献大于所获收益时,自然削弱积极性”,周小川认为,在现有名义个人账户下,个人缴费实际用以统筹基金,若过度突出现收现付制,即在岗职工缴费支付当期退休老人的养老金,面对持续攀升的抚养比,难免消解年轻人的制度参与意愿,甚至激化代际矛盾。
周小川说得很明白了,年轻人不愿意缴社保,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出了问题。
尤其是“现收现付”模式,这种模式让在职的年轻人感觉自己像是在为退休的老一辈人“打工”。
所谓的“现收现付”模式,说的简单点就是:由于时代原因(社保制度还没出现),目前退休的老人当年并没有实缴社保;而现在年轻人缴纳的社保,也不会进入个人账户以供未来使用,而是在当前年度就会“统筹”发给退休老人;而当现在的年轻人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将来自那时候的年轻人缴费。
也就是说,当年老人没缴的那一笔社保,导致中国社保的账上永远缺少一笔钱,或者说存在亏空,只能依靠一代代的“代际转移”来解决。
这就好比年轻人就是不断供水的机器,老人越来越多,就需要源源不断向池子取水。
于是,大家就觉得,在这种模式下,年轻人的社保费用大部分都用来支付了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让年轻人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甚至对这种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然,更令他们担忧的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抚养比也在不断上升,这种模式的压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叠加出生率的持续下降,现在的年轻人在将来变老以后,是否还有足够的年轻一代人群来为他们支付养老金?这个问题不免令他们感到担忧起来。
于是,周小川指出,现阶段更应重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性,据此,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人账户养老金“供一配一”模式。
这个模式类似于美国养老保险制度“401K计划”,即员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个人账户,企业也按一定比例向账户存入相应资金。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年轻人缴纳社保的积极性。
比如“个人储存100元,最终账户上有200元,并以此作为基数投资”。
不可否认,如果这一模式能够采纳,就可以突破现行“现收现付制”的弊端,重新激发年轻人和中年人的缴纳社保热情。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谁来支付当下退休老人的养老金缺口呢?
也有人提出了应对方案,比如在同一个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认为,当前社保能扩面的空间是大量年轻的灵活就业者,但这一人群现在参保率、尤其缴费率仍低,“要调动年轻人的参保积极性,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所缴纳的费用,家乡的父母祖辈是能领到钱的”。
虽说朱恒鹏的方案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但是,他起码说对了一点:针对年轻人不愿缴社保,现行社保制度不改不行了。
如果年轻人不愿意缴社保的抵触情绪不断扩散,甚至可能对整个社保体系造成冲击。所以,当前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了,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修复制度上的缺陷。
总之,只有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可持续的社保制度,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保障,那么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的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