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中国保险中介的元年,6月16日,随着加入世贸,中国带着开放和尝试的态度批准了江泰保险经纪。在不成熟的阶段,新事物总是质疑远大于支持,所谓万事开头难,最终看似运气、偶然这些因素促成了新事物的产生,实际是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从零到一突破后,后面数量的增加就快多了,截止2020年,中国大陆已有3054家保险中介,其中经纪公司496家,代理公司1760家(全国代理243家)、公估公司798家,我们所说的的中介不包括兼业机构。
一个成熟的行业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链条并达到合作商的平衡与高效,保险中介从出生到发展也不断在功能定位、发展水平、独特风格上越发成熟,在保险市场上的地位、话语权也不断提升。保险中介的分类与形成同步进行,随着保险终结的成熟分类也开始多元和复杂。
按性质划分:有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和公估公司。经纪公司是代表客户包括个体或团体客户来选择、购买保险,代理公司是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公估公司是提供查勘、定损、咨询等服务,是行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发展较成熟后功能定位可以独立的一种表现。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本质区别是角度不一样,经纪公司是客户角度,代理公司是保险公司的角度,但实际在开展业务、监管等方面并没有实际的区分,基本都是一样只保留了概念上的区隔。保险中介确实比较特殊,即使是外资经纪公司,收取费用也是向保险公司收,这样反而都像代理公司,拿人钱财为人办事,拿的是保险公司的钱会完全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吗?趋势可能决定性大一些,现在是客户觉醒自我的时代,客户通过信息了解了行业了解了产品,反而在不断影响天平向客户端倾斜,加上保险公司之间总是恶性竞争甚至连代理公司都被带得越来越偏向客户导向。
按功能划分:有销售和服务两方面,经纪公司和代理公司会偏销售,公估公司偏保险后期服务,保险公司和客户在理赔时往往是利益对立面,加上保险事故特别是中大型财产保险事故发生过程和定损非常复杂,这时候需要一个第三方,不止是专业的考虑,更多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公平公正的还原事实和过程,出具第三方报告。但实际上成熟一点专业一些的经纪代理公司也有很强的服务能力,但服务往往不容易切入销售,这也反映销售是最重的一环。其实公司范围可能不止于此,比如一些TPA公司他们也提供理赔、承保、保单打印、甚至核保的一些功能服务,只是他们还没有被划分到保险中介。
按层级分还有中介集团、总部和分公司,中国有5个保险中介集团,中介集团主要包括代理或经纪公司和公估公司中的两种或两家以上,有的公司只有总部,大部分设置了较多的分公司。中国版图和市场巨大,保险发展相对不成熟,采用直营分公司的保险中介较少,大多是承包制。这里要澄清下,并不是说全国性的中介就比地方中介要强,往往是有些地方中介做的很稳很好。道理也很简单,中国太大了,一个省可能相当于其他地方一个国家那样大,保险市场发展的又比较晚。真正踏实做业务的能把一个省甚至一个市做好就很难得了。湖北新华欣是区域代理公司,最开始就做襄阳一个市,襄阳还算不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保费量高峰时能达到湖北保险中介市场的一半。全国经代除了几家做的特别好的其他往往都是分公司加盟制,业务规模、质量甚至都不如做的好的区域代理公司。
按经营范围划分:有全国性保险中介和区域性保险中介,全国性保险中介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区域保险中介只能在所在的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进行经营,全国性保险中介一般要求5000万的注册资本金,其实很多传统的中介公司老板以前只想踏实做好自己地盘内的业务,没有想着申请全国资质,7、8年前申请全国资质并不难,反而是比较跳脱的老板拿了全国经代。现在来看全国经代的价值在3000万上下,区域中介在200-500万之间,不啻为天壤之别。保险中介现在新的牌照基本不发,只能在现有牌照中进行购买,让中介牌照变成了相对稀缺资源。
从地位权限上分:保险行业大概是这样,中大型保险公司>大型保险中介>小型保险公司>中小中介,这是由于市场地位来决定的,虽然产销分离是大趋势,但是中介市场整体占比还较小,很多中大型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中介业务占比很小。大型中介比如泛华、大童、永达理等因为有业务,总有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保险公司倒贴过去,大部分中介偏小,除了有自己的长期靠谱资源的中介,其他中介生存艰难,今年开始车险、财团空间更小、竞争惨烈,中小中介生存尤为艰难。
业务模式分类:有的中介特别是初期的主要经营车险,特别是资源型的做财险、团险的多,能做寿险的相对较少,因为寿险组织发展要求高、周期又长,近几年陆续有不少寿险资深人士来到或者发起中介。也有较少的优秀大公司能够几块业务都做的不错,部分公司能把财团和寿险打通做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以上只是简单随意的划分,中介仍处在很不稳定剧变的周期,丰富但称不上多彩,监管趋严但中介的基础水平、信息化等等都还有挺大差距,在大趋势的带动下如何快速强基础、补空白,找到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模式,发展大幕已经拉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