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发展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入分析了2022年上半年保险业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发展概况、面临问题与挑战、未来趋势与展望。
《报告》认为,保险机构要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安全和线上风控能力等方面持续提升,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围绕客户真实需求,通过数字化探索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险种间“此消彼长”
根据保险业协会统计,2022年上半年,共计73家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累计保费收入530.4亿元,同比下降1.4%。其中,互联网车险占比16.8%,较去年同期提升2.6个百分点;非车险(含意健险)占比83.2%,下降2.6个百分点。
“现在我买东西首选有退货运费险的商家,或者自己买份退货险。”热衷网购的王女士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这样万一收到货后不满意,可以一键退货,省去不少麻烦。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看到,“提供退运险”已成为很多商家推广产品时的卖点。
对于互联网健康险同比下降23.2%,在保险业协会看来,主要是政策引导的结果。2021年8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全面规范互联网健康险业务,虽然短期内业务规模有所下降,但业务销售中非理性因素导致的风险得以释放,为今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发展痛点待克服
虽然互联网财险上半年略有下降,但各大险企在健康中国、数字经济、普惠保险、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方面持续创新探索,用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极大地扩展了保险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互联网财险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
再次,亟待提升信息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报告》强调,互联网财险因其产品普惠、碎片化的特点,涉及海量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采集、存储和使用,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高于传统业务,这对各经营主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线上风控难题待解。作为一种线上“无接触”的销售方式,险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核验客户真实的健康、财产等状况,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保险骗保骗赔,给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隐患。对此,各经营主体要立足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范,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断完善和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切实保障互联网消费者的权益。
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
《报告》显示,互联网财险当前仅占财产保险行业的6.6%。“这意味着行业发展的空间巨大。特别是随着规范制度的不断完善,行业的信誉度将持续提高,这将为互联网财产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撰文表示,随着规则制度的逐渐完善,互联网财产保险的各项业务开始步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