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互联网金融阶段(2004年-2015年)
从各类细分业务来看:
2)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方面,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P2P网络借贷和股权众筹。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互联网消费金融具备额度小、期限短以及灵活便捷等特点。互联网消费金融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消费金融服务。当前消费金融具体形式包含信用卡、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具备额度小、期限短以及灵活便捷等特点。资本筹集即融资方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一定范围内的合格投资者募集小额资金。此类业务主要定位于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等融资需求,虽然发展较快,参与机构数量众多,但与传统融资业务相比,所占比重仍然较低,更多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
3.1政策鼓励金融科技发展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IT投入,金融科技行业前景广阔。2021年10月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为新发展阶段的证券期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南。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颁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明确指出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赖,并要求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首份专门文件,为推进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做好了顶层设计,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2023年6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印发了《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鼓励有条件的证券公司提升IT投入、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预计在政策的刺激以及行业景气度回升下证券行业整体的IT投入有望进一步提升。
整改到位后金融科技行业“轻装上阵”。202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金融管理部门善始善终推进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着力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明确指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水平,以及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平台企业持续提升金融普惠性,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整体来看,在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经济及金融信息系统国产化速度提升、金融机构IT投入加大等利好下,金融科技行业的规模整体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金融科技前景广阔。
3.2技术变革驱动金融科技发展
通过复盘金融科技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新技术的出现及普及往往会驱动金融领域的需求、供给以及商业模式发生变化,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科技对金融行业的核心系统建设、渠道升级、风控体系优化等方面的赋能效应不断加强,也能有效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催生了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新业态,当前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数智化”新阶段。
技术变革驱动金融科技融合不断深化。1946年全球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了1980s在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下,计算机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普及高潮;随着IT硬件、软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陆续设计开发核心交易、信贷等系统,金融服务与信息技术也开启了初步融合探索之路。1990s以来以ATM机、POS机为代表的金融机具的需求和渗透率快速提升,推动了金融业务的效率显著提高。2009年以来随着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使得海量数据的产生和传输速度不断加快,催生出了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金融科技应用,这对我国金融服务模式的改善以及金融产品供给的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普及,极大地降低了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流程的成本、提高了其效率,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得到持续拓展、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继出现,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
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来看,当前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仍处于渗透率提升阶段、AI以及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对金融行业的人效提升效益有限;但考虑到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与提供的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金融科技领域的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叠加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较强,预计在政策刺激以及公司自身发展需要等因素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投入规模有望持续加大,进而将在金融机构实现降本增效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迎来明显提升。整体来看,随着新型技术不断突破、革新,有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
3.3需求驱动参与主体主动创新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AI应用等技术普及的大背景下,用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呈现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特征,客户对于金融科技的需求也持续扩大。随着便捷、高效、安全的移动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等新金融业态的出现以及金融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用户的需求也日趋个性化、定制化,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以提升用户粘性、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提高竞争优势,金融机构纷纷转变发展模式、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通过推动金融业务与科技成果深度融合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从而做到降本增效、提高用户满意度。
同时2020年以来在疫情的影响下,金融机构的线下服务场景受限使得线下获客难度大、客户流失严重,而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阶段,用户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已经逐步转为了线上化形式,因此为了更好地匹配用户需求、更及时地响应用户需求,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机构的“必选项”,即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构建数字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内容以完善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
从金融科技的投入规模来看,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技术投入整体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对于银行行业,2012-2022年我国银行业的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由121.7亿元增长至648.8亿元,10年CAGR为18.2%,整体来看,在银行核心系统升级改造、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以及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等因素的推动下,银行业的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有望再上台阶。对于证券行业,2016-2021年我国证券行业的IT投入规模由103.8亿元增长至338.2亿元,5年CAGR为26.6%,预计在证券行业景气度回升、监管有条件的证券公司提升IT投入并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背景下,证券行业的IT投入规模有望延续较高增长水平。对于保险行业,2017-2022年我国保险行业的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由65.4亿元增长至107.6亿元,5年CAGR为10.5%,随着保险行业持续复苏、AI等新技术对传统保险模式产生变革、以及政策推动保险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因素的推动下,保险行业的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整体来看,在政策鼓励并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技术变革驱动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及流程等方面创新升级、用户需求转变促使金融机构主动求变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叠加国家战略层面对于推动自主可控、国产化替代、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有较强的诉求、金融科技领域的新兴业态不断出现,预计金融科技增长前景广阔。
4.1同花顺: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同花顺成立于2001年,作为首批券商网上行情交易系统制作商起家;2003年公司开始销售针对股民的炒股软件,并于2009年12月作为炒股软件第一股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0年公司获得投资咨询牌照并开始开展荐股软件销售服务,同年公司的金融数据库iFinD上线并开始面向机构销售;2012年公司获得基金销售业务牌照,自此公司开始拓展基金代销业务;2015年公司成立AI资管公司、2017年同花顺智能科技成立;2018年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并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公司开始对外开放AI平台、提供行业解决方案;2020年公司的注册用户突破5亿人。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公司的产品及服务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层次参与主体,包括证券公司、基金、银行、保险、政府、研究机构、上市公司等机构客户及广大个人投资者;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为各类B端机构客户提供软件产品和系统维护服务、金融数据服务、智能推广服务,为C端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讯、投资理财分析工具、理财产品投资交易服务等。
2023H1收入稳健增长、研发费用及采购成本增加导致净利润出现下滑,随着AI产品和服务落地以及政策推动市场情绪好转,公司后续业绩有望持续增长。2023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5.83%,归母净利润4.59亿元,同比下滑5.29%,主要是由于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研发费用增长、以及公司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导致数据标注及采购数据费用等成本有所增加。随着公司AI研发投入不断提升、AI产品及服务落地有望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同时考虑到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预计2023H2市场交投活跃度有望显著提升、进而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4.2指南针:兼具证券牌照及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券商
业务调整影响短期业绩,长期不改公司业绩向好态势。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34.60%,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92.06%,主要是由于公司持续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增加研发投入以推动产品升级迭代,2022H1公司推出了两款新的高端产品--全赢决策系统私享家手机版和全赢决策系统智能阿尔法版,使得用户体验有所提升;以及公司结合证券市场发展态势与金融信息服务需求持续品牌推广力度,进而使得新增注册用户和付费用户稳步增长。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38亿元,同比下降45.78%,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下降78.49%,主要是由于全赢决策智能阿尔法版产品停售、资本市场景气度下滑使得金融信息服务业务业绩下降、麦高证券的人员建设和IT等投入加大导致收入减少所致。随着全赢决策智能阿尔法版产品将于2023H2再次上线以及麦高证券业务重回正轨有望对公司业绩形成有力支撑。
公司作为首家定位于为C端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客户优势和流量优势凸显。公司的金融信息服务已布局PC端和移动端,主要面向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即直接向客户提供包括金融资讯及数据的PC终端等产品及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证券工具型软件主要包括全赢系列和财富掌门系列产品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公司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流量优势显著。麦高证券重新启动,双主业协同推动公司迎新增长曲线。2022年7月公司获得网信证券100%股权,成为继东方财富之后的第二家互联网券商;2023年1月网信证券正式改名为麦高证券,公司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IT等投入逐步修复了麦高证券的各项业务。2023H1麦高证券实现营业收入0.76亿元,同比高增312.66%,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少亏0.26亿元,随着公司持续加大对麦高证券各项业务的修复力度,并充分利用公司在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底蕴深厚的技术基因和资源优势以发挥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和证券业务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曲线,叠加金融科技赋能下公司前景可期。
4.3东方财富:领先的网络财经信息平台综合运营商
2005年东方财富正式成立,同年“东方财富网”上线。2006年、2007年“股吧”、“天天基金”上线,至此公司三大门户网站布局基本形成。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经营理念,取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2015年4月,东方财富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的上市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证券业务、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务以及金融数据服务业务等,涵盖互联网证券和互联网基金销售等多个细分领域。通过构建了以“东方财富网”为核心的互联网财富管理生态圈,在垂直财经领域始终保持绝对领先地位,聚集了海量用户资源和用户黏性优势。
公司营收增速略有下降,归母净利润增速趋于平稳,主要系市场波动影响。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10亿元,同比下降12.09%;归母净利润20.29亿元,同比下降6.54%,主要系市场波动对公司以零售客户为主的结构影响较大,且基金市场发行尚未回暖拖累公司业绩表现所致。
宏观环境持续复苏,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意愿提升,依托绝对流量优势和不断加强的财富管理圈生态建设,公司未来有望持续受益。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延续持续复苏态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资本市场有望企稳回升,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意愿提升。公司占据垂直财经领域绝对领先地位,且持续加大战略投入,完善互联网财富管理生态圈建设,市场份额不断突破,有望在未来长期受益。
4.4众安在线:兼具牌照及流量的首家互联网保险科技公司
2013年11月众安在线正式运营,作为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公司仅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业务;2014年4月公司自营技术平台“无界山”上线;2016年5月,众安在线全资子公司--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在互联网财险的基础上,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科技领域,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公司形成“保险+科技”的业务模式。2019年、2020年公司分别在中国香港获批虚拟银行牌照、全数码化保险公司牌照,逐步进军银行、寿险业。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科技公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首家持有专业互联网保险牌照的纯正互联网保险公司诞生。截至2022年末,公司的前四大股东分别为蚂蚁科技集团、中国平安、加德信投资、腾讯,其持股比例分别为10.37%、10.21%、9.09%、7.82%,雄厚的股东背景使公司在成立时便拥有电商、社交、保险等生态体系背景加持。
公司营收稳定增长,投资波动影响公司盈利。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30亿元,同比增长6.5%,归母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主要是由于2022年资本市场表现疲软以及新旧会计准则切换使得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减少、以及美元贬值导致公司以美元计价的债券产生汇兑损失所致。但得益于公司始终坚持“有质量地增长”以及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公司的承保盈利能力始终处于较好水平,2022年公司实现了承保利润3.29亿元,同比高增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