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5篇)

朝阳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建设是从1992年开始的,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递增。截至2009年底,全市设施农业已发展到5.67万hm2,年产量271.41万t,产值65亿元,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特别是2009年朝阳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在大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设施农业异花独放,充分发挥了设施农业的避灾、节水、高效的作用。

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夏秋季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把大田损失从设施农业的生产建设中夺回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棚秋季投产,春节产品上市,农民喜获丰收,在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社会稳定。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朝阳的设施农业建设,决定投入10亿建设资金,推动朝阳再增6.67万hm2设施农业,彻底解决朝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特别是新增6.67万hm2,以大户和企业为主,集中连片,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2.33万hm2,总产量495万t,同比增长20.7%,实现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33.6%,农民人均设施农业增收4520元,首次突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设施农业占朝阳市农业的半壁江山。朝阳市的设施产品以北票市的蕃茄;凌源市的黄瓜、花卉;朝阳县的香瓜、茄子;喀左县的椒类、黄瓜、花卉;建平县的角瓜、葡萄、棚桃等为主。

2012年12月初,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朝阳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农委承办,沈阳农业大学协办,在朝阳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朝阳设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朝阳市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建设以及保险保障的方式、方法等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2设施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具有一次性投入高、使用期限长、容易遭受火灾、暴灾、风灾、洪水、冰雹等灾害的侵蚀的特点,因灾破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加强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的独特功能,对于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各种风险也接踵而来,如暴风、冰雹、暴雨、雪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火灾,灾害具有波及面积广、损失金额大的特点,这些灾害是人力不能预防或不可预测的,只能通过灾后补偿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保险,因此大力推进设施农业保险势在必行。2011年2月20日凌源三十家子镇姜杖子村韩某家的大棚被人点燃,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元,虽已破案,但嫌疑人没有赔付能力,棚户又没有投保设施农业保险,恢复生产难度很大;2012年2月13日,白山乡村民陈某承包的建平县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30座蔬菜大棚被烧毁,损失价值150余万元。因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农委的积极努力下,搁置1年多的设施农业保险在2011年11月1日又重新启动,为此,人保财险建平县支公司及时赔付30万元,使农户及时恢复了生产,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3设施农业近年灾情情况及保险情况

据统计,2011年7月,全市因降水造成棚室受灾10955栋,其中不同程度受损8005栋,完全倒塌2950栋,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以上,由于不在保险期内,所以对于有些农户来说,恢复生产非常困难。

2012年11月10日朝阳境内普降大到暴雪,造成1219栋棚倒塌,损失11604万元,损坏1623栋,损失2845万元。在总量逾70万栋的大棚中,仅有2.7万栋投保,受灾的846栋得到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款。

2008—2012年,除2010年停办1年,总共投保了1110万m,保费1849万元,支付赔款1866万元。其中,在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承保期内,有271万m投保,保费451万元,赔款1100万元。

一是设施农业保险面大,点多,地形复杂;承保、查堪理赔工作量大。二是人力资源、机构设置缺乏,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承保机构方面,都需要补充人员、设置机构。三是设施农业保险风险不稳定,难以预测,这也是制约其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原因,同时缺少大灾风险准备和再保险作保障机制。四是由于没有长效机制,农户和保险机构都是短期行为。五是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困难,也制约着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补贴比例,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设施农业保险涉及到千家万户,在政府积极地推动下,业务部门协同努力就能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成立专业队伍,提高农户对设施农业保险的认识。三是成立农业保险联合体,建议以人保为主体,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多家保险企业共同参与,成立朝阳市农业保险联合体,共同承担社会职责,共担风险。这样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分散了风险。四是探索更多的设施农业保险险种,目前的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只是针对棚体设施成本保险,棚内作物物化成本保险还只是在试点阶段。同时,使承保期延长到全年承保[1-2]。

6结语

7参考文献

[1]黎已铭.农业保险性质与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分析[J].保险研究,2005(11):22-25.

[2]庹国柱,朱俊生.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5(6):46-52.

关键词:茶产业金融支持石阡县

一、前言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即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投入的水平和效率决定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论证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金融二元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突出,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贵州具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茶产业是贵州的“名片”之一,全省茶园面积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一,奠定中国绿茶“新金三角”的核心地位。2015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到6892万亩,其中铜仁市16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茶叶主产区之一。石阡县位于铜仁市西南部,是该市最大的产茶县,是贵州第三大产茶县。

二、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史书记载,石阡茶叶生产自唐朝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石阡坪山乡生产的茶叶成为贡品,“石阡坪山贡茶”名声鹊起。解放后,石阡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8年,总理为石阡亲授了“茶叶生产,前途无量”锦旗,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奖。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县发展茶产业,生态自然气候优势明显:一是土壤适宜种茶。全县黄土面积达1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31%,海拔600米以上1200以下的土地中,相对集中连片的有66万亩适宜种茶。二是适宜种茶的气候条件。阴雨日数较多,光照时数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是完好的生态资源。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该县土壤、大气、水受污染程度低,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17%。

自2003年8月以来,石阡县委把发展茶叶产业成为调整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退耕还林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茶”、“林下套茶”,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通过几年努力,石阡县茶园建设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实现了从零星的发展到园区化、景区化的蝶变,从不知名到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保护”、“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苔茶之乡”等品牌的获得。截至2015年,石阡苔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25万亩,茶园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有茶企143家,茶农862万户,涉茶从业人员达2736万人,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中南亚、欧美等国内外市场。

三、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石阡县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茶园面积以每年5万亩速度增长,整合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实施茶苗、肥料的投入和土地整治费用补助。2012年4月11日,该县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攻坚合作协议》,启动首批融资25亿元支持茶产业合作项目。该项目不仅解决了茶农、合作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石阡苔茶产业升级,还为石阡县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较好的推动了石阡县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石阡社会知名度的提升。通过“国开小额农贷”,不仅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茶园得到有效管护,新植茶园成活率高、茶苗长势良好,并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一个2万多亩的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此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石阡县20个乡镇的茶产业经营主体发放《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融资情况》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其中收回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调查问卷176份,收回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92份。同时,对部分乡镇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016年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茶叶生产情况、融资情况、借款数额、借款渠道、借款用途等。通过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分别对样本茶农(包括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和样本茶企(包括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一)该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调研结果显示,在176户样本茶农中,2016年有借贷需求的有139户,能够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的仅有81户,有58户的借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存在显著的金融供给约束。同时,茶企也存在着类似的金融抑制。

1样本茶农金融供需情况。此次调查中80%的样本茶农有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13万元,额度较小,融资需求在20万元以下的占所有调查样本的84%。

2016年,46%的样本茶农获得了借款,借款额度在20万元以下的样本茶农占到95%(见表1)。少数非正规金融的借款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渠道,这类借款大多没有固定的偿还期,且多数是低息或无息借款;从借款地点看,87%的样本茶农能够从乡镇或村一级获得借款,借款的便利性较好。

2样本茶企金融供需情况接近90%的样本茶企有强烈的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200万元,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以上的仅占32%,100万元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

在92家样本茶企中,2016年有58家获得了借款,融资额度在50f元以下的有45家,100万元以上的仅有9家,样本茶企获得融资的最高额度仅为600万元(见表2);从借款地点看,大部分的样本茶企能够从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

(二)尚未形成完备的茶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三)茶产业经营主体很难提供银行所需的资产抵押

在制约借款获得的因素方面,样本茶农中53%没有抵押和担保,13%经济条件达不到借款要求;同时,50%的样本茶企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存在有贷款逾期记录,贷款用途不合规,企业财务不规范等影响获贷的因素。贷款的风险“敞口”很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条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已成为制约茶产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

(四)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五)在茶产业政策支持方面

四、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

加强研判国际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农业科技推广,增强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扶持茶产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二)利用少量的扶贫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发展茶产业

建议对发展中的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提高贴息比例,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并将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适当延长。此外,将财政扶贫和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投人到茶产业发展上来,切实解决茶农茶叶管护、企业加工厂建设、茶青收购等资金困难,为石阡县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扶持产业发展,构建银政企合作机制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鉴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对涉农信贷、保险在政策机制上给予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大力支持,积极发展农户人身保险、种植业等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建立“低保费、广覆盖”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金融、保险支农合力。

参考文献:

[1]华中昱,林万龙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基于甘肃、贵州及安徽3省的6个贫困县调查[J].农村经济,2016(09):66―71

[2]黄婧,孙秋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

[3]汪朗,刘志博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J].商,2015(09):256

[4]王友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与路径探讨――以石阡县茶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5

[5]黄忠石阡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茶叶,2014(10):6

[6]陈良,高建浩,王彬,杨仁德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02):248―252

1.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1.2职责明确,加强配合

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密切跟踪试点进度,妥善处理难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财政部门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预算和组织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补助到位和扶持资金的规范使用。农业部门及各乡镇负责各试点地区和各试点品种农业保险理赔纠纷鉴定、农业技术支持、灾害防控等。气象部门负责农险气象准确预报等服务。人保财险作为首席承保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和后续服务提供保证。

1.3深入宣传,提高认识

1.4加大扶持,扩大参保

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各级财政加大了补贴力度,在每年年初安排足额的农业保险补助资金,确保全市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2011年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共补贴农业保险资金2637.3万元,其中县级补贴1063.1万元,占总补助额的40.3%。为鼓励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滨江区等地对水稻保险采取100%的财政全额补贴政策。对蔬菜大棚、露地西瓜等保险在各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有关街道乡镇再补贴一部分,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了参保率。

1.5健全体系,成效明显

2存在问题

通过五年的努力,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机制不断完善,农户保险意识逐步加强,各部门的工作配合有效,受灾户得到了及时的补偿。农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作用逐渐显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理赔工作还需细化

从五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政策性农业保险最大的问题是理赔难,农业生产的复杂性,给灾后的理赔工作带来了难度。发生自然灾害后,因定损难度大,保险公司赔付金额与农民预期有差距,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2.2保险产品还需扩大

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系上了“保险带”,为农业产业化建立了“缓冲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在实践运作中,保险目录中可选参保品种与杭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存在差异。如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和淡水鱼网箱养殖等,虽农民参保要求迫切,但尚未能列入参保范围。

2.3部分条款还需完善

一是部分保险条款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如棚内作物和大棚必须捆绑参保,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大棚不易损坏,而棚内作物易受灾,要保作物必保大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的投保负担。二是部分保险品种赔付标准偏低。如大棚蔬菜(瓜果)保值偏低,大棚草莓亩产值在2万元以上,仅成本投入就要6000元以上(不含大棚),而保额只有1000元;大棚蔬菜产值在1万元以上,投入成本在2500元以上,而保额只有200元到800元,参保受益偏低。三是部分保险品种如生猪等设定免赔基数太高,种鸡、蛋鸡赔偿比例也不合理。四是首次赔付标准过低。现行保险条款规定,发生灾害后,经确认,保险公司首次赔付为50%,广大农户认为这样不利于恢复生产。

2.4保险队伍还需强化

农业灾害是成片发生的,灾害发生时,需要较多的保险人员去查勘、理赔。如2010年底的大雪造成桐庐县大部分竹林受损,由于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不足,踏勘不及时,很多受灾户对此不满,也给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是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不足,另一方面基层乡镇农业保险主办人员没有任何报酬,许多是农技人员兼职的,参与理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2.5宣传力度还需加强虽然经过多年的试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主动宣传,农户的保险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而言,农户的保险观念、对农业保险条款政策的理解还处于较低的层面,甚至把保险与民政补助混淆为一个概念。对农业保险政策认识不足,影响了农业保险面的进一步扩大。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保险条款建议

由省农险办牵头,会同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保险条款组织各方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同时,要增加保险品种。根据各地的优势和特色产业,设置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险种,满足农户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使农业保险履盖更多主导品种,惠及更多的农民。

3.2加强队伍建设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保险队伍。因此,要加强基层保险队伍建设,配足人员、落实待遇、加强培训,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保险公司先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设立兼职协办员(待条件成熟时再扩大到所有乡镇、村),由保险公司培训并付给一定的报酬,协办员在投保期间可以帮助收取保费,灾情发生时可立即参与灾情勘察等。

3.3加大宣传力度

各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做好正面引导,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保险知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农业保险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进农村千家万户活动,普及保险知识,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和保险意识,切实调动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3.4做好防灾指导

3.5建立风险基金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需求;影响

1、广南县人口及土地概况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云贵高原向桂东延伸的斜坡地段,属滇东南岩溶高原的一部分,是一个山地高原的丘陵地区。从整体上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东西长105公里,南北相距103公里。东连广南县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邱北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并与贵州省兴义市相望,是云南省通往广西、广东的交通要道之一。

广南县总户数167124户,总人口770971人,其中:农业人口726776人,占94.3%,少数民族人口478005人,占62%,在总人口中,其中男性404581人,女性366390人。分行业看,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43554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26959人,占75.1%;从事第二产业的有9653人,占2.2%;从事第三产业的有98936人,占22.7%。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半年以上劳务输出的人有8330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1%。

全县共有农用地434.5109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53.6977万亩,流转土地总面积137446.4亩(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7116.37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8.8%),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1%,其中:转包面积10315亩;出租面积92524.37亩;互换面积7806亩;转让716亩;入股80亩;其他方式26005亩,土地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面积36096亩。

2、广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况

广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实行政府引导、政府监督、规模化建设的方式。避免出现空壳合作社,套利政府补贴,不能切实造福一方,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广南县全县共有3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2014年最新成立100多家,目前已成功实现自运营40多家,运转情况良好,具备一定规模。实现效益化生产的有20多家,生产链,资金链完备。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运作比较成功。

广南县龙头企业共有4年发展历史,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11家,具有严格的的评级标准,省级龙头企业审核通过一家,州级龙头企业审核通过10家。目前正在筹备组建县级龙头企业1家。包括凯鑫公司、石山公司、九龙山茶业,冠桂糖业,八宝贡米等。广南县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林产品加工。

3、广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内容

3、1因地制宜建立作物种植示范区-辐射周边

通过在田间地里建立示范区,让农民能够眼见为实,见证新品种,新技术带

来的高产。以便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让农户自愿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助长农民种植积极性。然后以示范区为中心向周边农户,村子辐射。实现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2加强田间技术指导,举办田间现场会

积极组织技术人,深入到该片区田边地头,指导农户做好种植工作,比如举办小型育秧现场会、万寿菊摘花现场指导会等来指导农民作业。

3、3通过网站宣传和建立资料库

3、4成立联社

成立联社,作为一家服务性机构,不仅为各个专业合作社统一做账,同时也承担部分科技服务推广工作。

3、5设立咨询服务点

每个乡镇设立数个设立了咨询服务点,街天到点上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将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传播给群众,同时也将生产中群众所需的生产资料带到服务点方便群众购买。

3、6鼓励拥有种养技术的事业编制人员直接入股参与合作社的创办

通过鼓励拥有种养技术的事业编制人员直接入股参与合作社的创办,能够讲技术直接带到合作社,不仅可以提升合作社的科学技术能力,而起可以带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让技术人员与合作社荣辱与共,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工作。

4、广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存在问题

4、1农技服务对接不完善

由于各种部门从兼并到分开再到兼并,导致部门职务混淆不清,没有一个稳定长期的对接模式。下面的农户不知道应该向谁申诉科技需求。政府对当地的农民倾听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农民自己的乡土情结又比较重,不愿主动与政府接触。造成了在两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不畅。

4、2工作经费不足

县农经站、乡镇农技站、畜牧站等普遍反映工作经费不足,技术人员需要垫付下乡费用,导致技术人员推广积极性弱化,不利于农业科技大的推广。所推广的农业科技产品多数是企业自助研发的产品,本身用到农村当中成本就比较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话,很难推广

4、3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顺畅

广南县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备,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加大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难度和降低了推广效率。

4、4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规模档次有待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虽然种类全、数量多,但规模档次不是很高。缺少有品牌有影响的龙头企业,规范运作的合作社少,高水准的种养大户少,家庭农场大多不是很规范,存在产业链条不长,深加工能力不强,对农业支撑和农民致富的带动力还不够,规模档次有待提升。

4、5农村组织化程度低

5、广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对策建议

5、1利用好农村街天农民赶集的优势在广南县各个乡镇,有着街天的习俗。在每个周的周末乡镇都会出现万人空巷赶集的盛况,村子里几乎见不到村民。不论天气状况,不论农忙与否,当地农户都会早早的去镇子上赶集,或者售卖农产品,或者采购日用品。所以充分利用街天优势,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可能会取得特殊的效果。

5、2建立完善的辅导指标体系,做好上下对接工作

各个推广站或者技术员要完成一定的推广任务,达到一定得推广效果,并且根据指标进行工作考核和奖惩工作。明确职责,让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5、3、加大对示范企业的扶持

加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有示范作用的企业的扶持,让他们发挥带动作用,起到辐射周边的作用。

5、4、完善道路交通建设

顺畅的交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顺畅的交通不能引进外面的先进科学学技术,同时也不能将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及时输送给市场,也就浇灭了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5、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然灾害防护能力

花儿开得再好,果实结的再多,如果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不能将地里的果实转变为手里的钞票。那么一切都只能是无用功,所以不仅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要做好防范工作,不然之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6、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需求发展的关键

6、1加强和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强化食品安全的能力。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土壤综合整治和喷灌、滴灌等设施建设,鼓励其实行病虫害绿色防控。(2)加强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是增强新型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的治本之道。(3)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和合作,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实现“抱团抗风险”。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民合作社的领办者、现代农业产业联盟的重要参与者或组织者。

6、2创新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方式,加强对农业的生产补贴和保险补贴

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规避因自我提供服务而形成的资金占用和资源浪费。为支持农业生产业创新发展,建议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制度。农业保险补贴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农业生产补贴,是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引导农民使用农业保险服务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部分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应加强农业保险补贴特别是巨灾保险补贴力度。

6、3加强对农业经营权保护的立法,明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重点

顺应农村土地流转的潮流,农户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已是大势所趋。加强对土地经营权的保护,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时的状况相比,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新情况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条件日趋成熟。建议结合这种修订,在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增加保护土地流转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包括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经营权的条款。(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D].――李待琪、周剑、蒋虹、杨立明、杨友坤、李顺

关键词:农业保险中介;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中介创新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2.客户对农业保险中介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客户不知其为何物,潜意识里认为其是“二道贩子”,只会搅局,普遍持抵触情绪。

4.人和经纪人业务范围不清。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业务和保险经纪业务划分不清。许多农业保险中介者既是人又是经纪人,有时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有时又代表投保的农户利益,自身都很矛盾。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混同于保险人,导致其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5.农业保险中介行为不规范。部分农业保险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这种情况垦区甚于农村,因为垦区指令性事物多于农村。主要表现在欺骗误导客户、欺骗保险公司。这些都损害了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利益,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

二、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立法支持,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原有的、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同时坚决查处侵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中介活动,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中介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以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保险中介入的监督与管理。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境外先进有效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手段,包括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保险会计制度、年度审计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公司信誉评级制度等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人行业自律,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如保险人公会、保险经纪人公会、保险公估人公会等,为行业自律提供保证。

(二)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

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应健全组织架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独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约束、制衡的机制,确保公司有效运转。保险中介机构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的特征,在人事、薪酬、培训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机制,用现代管理手段搞好自身业务管理和营销管理。

(三)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各类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中介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执着追求、立志终身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才。二是要扩展农业保险中介队伍,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吸收进来,使他们成为人或经纪人,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对当地的风险等信息掌握较好。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等。

(四)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合理分工,能使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而将产品销售、理赔等业务领域交给保险中介来完成,而且其人、经纪人和公估人等中介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促进保险中介机构的良性发展。

THE END
1.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满足农村对于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国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国家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如何?通过下文介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https://m.huize.com/study/detail-188988.html
2.河北省2019年农业保险发展报告河北省保险学会二、2019 年公司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深化政企交流合作,持续做好提标扩面增品工作。积极树立深度融入政企实现协同发 展的意识,将业务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及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相结合。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金 融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围绕省农业农村厅工作重点,针对价格波动大、日 常需求旺盛的蔬菜、...http://hebii.net/Xsyj_nr.asp?id=15342
3.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建国初即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革,1953年停办,一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始农业商业保险试验。据中国保监会资料,从1985年到2004年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20年间,农业保险业务的平我国...https://www.lawtime.cn/info/shuifa/swpc/2011072244013.html
4.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doc【摘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 地区。如何利用农业保险规避农业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对 于本地区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河南 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给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对策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对其农业...https://www.taodocs.com/p-458711530.html
1.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农村商业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态不容乐观。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求上世纪9年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建议的知识,跟着华律网小编...https://m.66law.cn/laws/515126.aspx
2.陈锡文:中国农业保险现状及未来发展三农论剑陈锡文:中国农业保险现状及未来发展 随着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视野不断拓宽。在世界各国来讲,中国的农业保险方面,特别是在有分量的大国中可以说还是一个新起步的国家,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保险时间并不太长,积累的经验有限。所以怎么能够进一步深化?这个也是当前迫切需要的。一个拓面,一个深化,这是当前...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2649.html
3.农业调研报告格式系列7篇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地处西南边远地区的云南省的农业保险发展亦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相关地市的实地调查,分析了云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困境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局限性。基于此,同时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点的总结,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深层根源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我国农业保险...https://www.liuxue86.com/a/4986383.html
4.农业保险发展分析12篇(全文)摘要:内蒙古是一个农业大省(区),许多自然灾害威胁着内蒙古的农业生产,农业保险无疑是消除这些威胁的方法之一。笔者研究了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并从增加供给主体和开发有针对性的险种、培育需求市场等几方面提出了促进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9g834js.html
5.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摘要: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时期。为推动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立农业法定险种、成立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机制和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等措施建议。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保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s8uc1mb.html
6.农业调研报告(通用10篇)一、办事处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以xx年为例,xx办事处农户保险投保面积共计83401.78亩,保额共计170221.7元,其中:旱地玉米投保户2387户,面积59849.56亩,保额119699.12元;水浇地玉米投保户414户,面积7655.83亩,保额26795.4元;葵花投保户968户,面积10339.12亩,保额15715.46元;大豆投保户669户,面积5557.27亩,保额8001.72元。投保作...https://www.oh100.com/a/202304/6634686.html
7.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破解路径:以四川为例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破解路径:以四川为例 农村金融发展既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激活乡村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健全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http://www.sass.cn/109005/48951.aspx
8.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通用11篇)农村沼气池建设:完成了20xx年沼气池建设73口的资金补助兑现工作;20xx金王寺水库库周分散住户沼气池建设任务110口,目前全面启动建设,现已完成20口,预计12月20日前全面完成。 三、农业综合补贴和农业保险工作 为把我镇各类农业政策性补贴落到实处,今年,会同财政、农业局等部门完成了水稻、玉米、油菜等面积核实上报工作...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30409101512_267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