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精选5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西部农村;金融工具;金融结构;金融规模

农村金融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融资论在80年代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融资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取代,农村金融市场论是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融资论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相对农业融资理论,市场论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市场论更有助于让供求双方达到平衡,农村金融市场论主张对农村提供贷款资金是否采用优惠利率应该有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同时市场论提倡帮助非正规金融发展,多元化农村信贷方式和渠道。完全由市场决定又很难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地区资金倒流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只能远离农村,进军城市。所以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信市场和政府的沟通互补会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在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张在金融市场论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市场和政府有效结合,达到互补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选择性政府的市场干预也可以提高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效率,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进程,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西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都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贷款金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乡镇企业和三农为服务的对象,扎根于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国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约880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说明了西部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在不断地完善,金融机构不在单一化。

(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农业保险已经从起初的试点范围向全国推广实施,西部地区在不断完善现有机构网点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业保险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例如,新疆的多层次农村保险网,在大力推动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上,使得医疗保险、小额信贷保险等发展起来。

(三)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

国家和西部地区政府机构越来越重视西部农村的发展,尤其体现在涉农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陕西省发放订单抵押贷款约1900万,这些贷款中包含陕西养殖户接近70%。甘肃省的三农贷款金额高达约2600亿。像这样的情况在西部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普及。

(四)西部农村金融需求增加

相对于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我个人认为金融需求增加是个更加令人欣喜和明了的信息,这个信息足以西部农村金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温饱而生产生活。同时西部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也为信贷需求的增大奠定了基础,农户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扩大再生产,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两个层次。

三、西部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农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着新农村建设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西部农村人才和资金外流严重

(二)西部农村金融供给缺乏、保险市场开发难度大

1.除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偏少以外,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从整体上看,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信贷总额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都比较落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资金严重外流带来的资金供需矛盾又阻碍着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由于服务对象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西部农村信贷资金的风险加大。

2.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难以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们的收入一般要用在消费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的投保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出台相应的保险法。

(三)西部农村金融贷款比重低

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在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市场。西部农村地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想要改善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必须重视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深入研究分析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努力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能力。

贯彻落实农村金融改革方案,正确认识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上来说,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村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渠道方式的创新和完善,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是指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对西部地区来说,在对其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结合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然后逐渐推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清农村金融发展格局等都能够有效帮助西部农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的概述和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希望可以通过总结经验,针对问题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体制,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微薇.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

随着我国新农村政策的推广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找到了适合的生存土壤,缓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并逐步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融机构仍然存在着资金规模有限、缺乏技术支撑、风险隐患突出、监管力度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本文将在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扶持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新农村;发展现状;策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与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但是在许多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面对众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找出合适的扶持角度,制定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策略。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1小型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农村政策的不断推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资本逐渐充裕,小额贷款公司在县级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浙江省为例,在2010年5月以前,浙江省就有117家符合国家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业,总注册资本达到187亿元,但是在河北等北方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较少,活跃程度也远远不如浙江等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多以三农政策以及中小企业融资作为主要服务范围,并推出了多款与当地三农政策相匹配的贷款产品,并在抵押政策上进一步放宽条件。据数据比较显示,这种小型贷款公司在支持三农政策,服务小型微型企业方面明显超出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人们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还存在偏见,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成为影响其放贷资金的先天不足,当小额贷款公司在遇到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时,就会导致资金不足,甚至陷入困境。

1.2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

村镇银行在南方一些省市发展相对较快,在北方地区仍旧以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农村信贷机构。比如在2010年时南方一些省内的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达到5.3亿元,拥有了众多中小企业农民和个体客户。从某种意义上说,村镇银行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金融之间的供求关系,对供求关系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村镇银行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在支付结算渠道上不通畅,村镇银行无法以直接方式假如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客户无法在银行之间进行便捷的直接划账,也无法使用全国支票结算,流失了部分企业用户。另外,对于村镇银行的扶持不够也是造成村镇银行发展不顺利的原因之一。

1.3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状况

2当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遇到的主要障碍

2.1有限的资金规模降低了信贷供给总量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实力非常有限,因此就大大增加了这些金融机构吸纳储蓄以及发放贷款的难度。对于村镇银行来说,许多农户以及小、微型企业对村镇银行了解甚少,对其信誉度存在较大质疑。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在贷款产品以及服务上与大银行存在加大差距,再加上其资金实力有限,因而造成了许多农村地区客户的流失。

2.2技术条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新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设立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拥有鲜明的技术优势。因此,难以满足当下农村用户需要的异地缴费、汇款兑换、大小额支付、银联卡通用、网上银行等需求。同时,由于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导致服务、产品以及运营上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在用户中形象,制约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顺利发展。

2.3风险控制难度大

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管理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其服务对象是当地农户或者涉农小企业,贷款方式大多是采用信用贷款,因此在担保以及抵押物缺失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风险损失。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容易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对金融机构的的安全存在较大威胁。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对于其顺利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

2.4监管难度增加

如上文所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当地,因此其金融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在业务复杂程度高,监管难度大的情况下,大大影响了监管的严密程度。同时,我国银行监管的渗透深度不够,难以对村一级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加大了监管难度,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以及平稳进步。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破茧对策

3.1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首先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信用平台的搭建活动。一个区域的信用平台是需要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的方式来营造的,从而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信用文化氛围。通过帮助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合适的信用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信用存档制度等方式来降低该类金融机构风险隐患。其次,是政府部门要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更加优惠的财税制度。对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活动的机构实行一定的税务减免以及政策优惠。同时,这也是引导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赢得人们信赖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政府部门要通过保险方式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国际农村银行研究表明,设立农业保险是提升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方法。采取保险的方式引入资金,既能够降低农业活动的风险性,又能够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够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改善,促进金融机构的有效提升。

3.2引入金融人才

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知名度以及服务档次,增加金融机构的核心实力,这都需要大量引入金融人才,同时,这也是促进新型金融机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像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需要认清自身存在着规模小、业务简单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优秀的金融工作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够在保证人员稳定的情况下,逐渐搭建起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管理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根据本地信贷管理的需要选用具有农业信息技术专长的人员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与当地就业指导部门合作,保证当地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充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团队。

3.3促进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在的客观环境造成了该机构在管理及经营上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农村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风险防范体系。在解决发放贷款时信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可以考虑通过平时信用系数好的用户来提供信用信息,保证村镇银行的信用体系与其他大型银行信用体系的关联性,形成一定的信用信息联络网,从而增加了信用保证。比如,浙江村镇银行建立起的“村镇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信贷员)—金融服务站(村)—农民贷款小组”的四级市场网络就是信用系数较高的风险防范体系。村镇银行在进行商业贷款时,在没有实物抵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掌握贷款户的资金运营环节以及经营状况来增加贷款的信用系数。在仅有的几家农业金融互助合作社中,形成了社员自发成了的贷款小组,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贷款风险连带责任,还可以更加容易的控制信贷风险。

3.4建立新型监管理念与监管模式

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建立,首先,需要采用传统业务监管与新型监管理念并重的方式。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制度上必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不是由银行所在区域决定的,而要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系数。另外,监管模式还应该渗透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将传统的存贷款进行单独监管,严格控制内部人员在工作期间与外部人员的关联交易。其次,还要以利率的调控来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开放利率才能保证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有效覆盖资金成本和潜在风险,保证金融企业的持续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开放我国农业金融领域的市场利率,让农村以及村镇银行的利率水平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情况及平均风险水平。监管部门也应该强化利率的控制作用,规范农村融资活动,坚决杜绝高息揽存和高利贷行为的出现。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需要政府部门等多方努力才能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注重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在农村市场做大做深。

【参考文献】

[1]余涛,林森.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来自东北贫困县23个村的调研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11(10)

[2]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08)

[3]周孟亮,李明贤.中国农村金融“双线”改革思路:比较与协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4)

[4]孙卫丽,顾研.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信贷市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经济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总体要求。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结合樟树市实际,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矛盾,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很多,突出之一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风险意识增强,农村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

1.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结构日益单一,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支持“三农”的任务

随着竞争总成本核算意识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缩减其在基层的营业机构,尤其是乡镇一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减少。以樟树为例,樟树市属县级市,1995年以前,农行樟树支行全市乡(镇)营业所有21个,网点布局基本上是一乡一所的格局,至2005年9月份,营业所的个数被压缩到13个,撤并的营业所几乎占到撤并前的1/2。由于信用社结算手段落后,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以其自身的资金实力很难应对“一农支三农”的局面。

1.2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划,影响到对当地“三农”的支持力度

为了规避风险,基层商业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上存到上级行,基层银行营业网点成为事实上的“储蓄所”。从樟树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1999~2003年资金营运情况看,形势也不容乐观,存款大幅上升,贷款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徘徊,资金流出量上升趋势:2000年4家有商业银行存款为45882万元,其中上存资金为26489万元,资金上存分别占存款额的57.73%和53.59%,大量资金上存,弱化了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

1.3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使用仅仅限于发放收购资金,使用量大大减少,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在弱化

近几年,我国的粮棉油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粮食总体上供大于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收购量已明显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功能过于单一,不能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政策资金扶持的项目提供信贷报务,其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近年来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粮食企业顺价销售困难,库存逐年增加,致使农业发展银行按计划性供应给粮食收购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时回笼,其贷款逾期问题严重。另外,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管理水平方面与其他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致使在农产品领域效益好、利润高的客户资源被其他银行拉走,这势必会影响到它的效益。

1.4邮政储蓄对农村储源分流明显,农村信贷资金流失情况难以遏制

1.5农业银行的政策性扶贫专项贷款逾期问题严重,信贷投入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行政干预严重、经营缺乏自主权、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良贷款急剧上升,潜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些资金沉淀的现状也制约着专项贷款的投放。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矛盾

2.1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寻求安全信贷的矛盾

目前,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把农产品变为最终商品推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我市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条件还不够充分,结构调整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投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相当多的农民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知该种什么和养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可能导致效益不佳,资金风险大。

2.2农村信贷资金质量低下与支农资金需求面扩大的矛盾

农村金融组织高比重产生不良贷款严重地制约着支农资金量的扩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市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广优质畜产品和特种养殖,确立和规划了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出了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农村金融组织注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贷资金质量低,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制约着农村金融组织支农信贷投入的加入。

2.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客观上也产生了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全方位的需求。如“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拓宽了龙头企业的业务领域,其对结算、票据贴现、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只要求农村信用社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环节提供全过程信贷、结算等服务,甚至还对农村信贷人员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实用农业科技指导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却仍停留在传统业务上,金融创新意识明显滞后,中间业务管理较为粗放,制度不健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3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与建议

3.1把握“三农“方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是个广阔的大市场,农户贷款是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业务,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户进行经营生产、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融资机构。党的以来20多年的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新阶段给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就是要在资金方面全力以赴支持深化农村改革。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促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改变农户的单一种植业生产方式,在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农村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盼头,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3.2抓住两个重点,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运作中,应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重点和改革方向,注重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主导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地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组织筛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有龙头效应、有发展潜力、有联动其他企业和农户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对象,掌握企业资金脉搏,找准信贷切入点。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突出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要积极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农村金融组织应把支持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对为“三农”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的资金需求要注意适时、合理解决。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坚持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符合贷款条件等原则,有重点地扶持。

3.3坚持金融经营创新,营造发展农村金融的良好环境

金融经营创新和营造金融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经营创新是农村金融领域内各种要求的新结合,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农村金融组织一定要树立起永久的创新意识,具备营销的理念和服务的理念,对客户应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不断创出有特色的金融经营品种,唯此,才能最终推动金融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多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保证农村金融组织健康成长。要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的亏损和支农资金的不足。要进一步落实支农信贷资金保全措施,将优化盘活农村信贷资金纳入各级党政工作日程或部门管理目标,形成行政、司法合力,确保支农资金良性循环。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3.4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要全面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对农村信用社,除国家出台一定的税收、利率等优惠政策外,地方各级政府及执法职能部门必须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保驾护航,如法院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依法起诉的案件要坚决依法执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金融部门的风险损失;要以全国整顿社会信用环境为契机,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大力整治信用环境,全面开展创建信用镇、村、组活动,规范农村信用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3.5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中心,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稳步推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关键就是解决农村信用社“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问题。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定位,完善功能;规范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加强资金转移支持力度。适度控制邮政储蓄发展,消减邮政储蓄机构,以遏制邮政储蓄给县域经济造成的“失血”现象。

总之,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农村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和渠道具有地区性差异

传统农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多于生产性借款,民间金融保持着自由借贷的传统,资金主要靠亲戚朋友提供。张家口坝上地区,当双方关系亲密时一些临时性借贷一般不付利息,即使支付利息,其利率也比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低。在新型农区,如种植暖棚蔬菜、特色水果等的农区,农户多为季节性借款,民间金融趋于组织化。张家口的涿鹿、崇礼地区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生活性借款的利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民间金融体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张家口的宣化、沙城地区,该借款的利率较高,金额也较大。

(二)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通过对张家口农村地区的调查,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三)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四)交易成本低,融资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民间金融也具有乡土性,多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或是朋友乡邻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借出者对借入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状况很清楚,对借款人的人品、资信情况等也有深入了解,因此信息成本很低。借款后彼此能保持较频繁的接触,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资金使用状况等信息也很清楚,收集和处理贷款的监督成本和跟踪成本也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活动交易成本。农户发生的民间借贷金额普遍较小,一般都在万元以下。而企业的借贷规模一般较大,一般在10—30万元之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的资金不断上升,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

(五)金融覆盖率高

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广泛存在着。调查发现,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还是位置偏僻的地区,民间金融都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活跃。在农副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市场覆盖率更高,如蔚县东辛庄村,201户农户中多数家庭从事养猪、养羊和经营小煤厂,2006年有90%以上的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

农村的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而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却比较大,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他们,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正规金融对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低的地区对民间金融的需求越大,民间金融也越呈现出组织化和规模化。

(七)公开程度逐渐上升

的民间金融组织大量出现,民间金融正在由隐蔽的地下状态向半公开化甚至是全公开化程度转变,农村民间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民间金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它本身就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正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一支新的金融体系,一些新的金融组织,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特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一种必要的金融方式。笔者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几种设计。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二)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三)成立社区银行(或称为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源自美国,由当地移民社区中的农民或商人建立起来,并一直以住户、中小企业和农场主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以及客户中介金融服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的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由于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坚实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三农和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

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适度发展典当行

典当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殊的带有融资性质的服务行业,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在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典当行作为农村资金融通的辅助工具,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六)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目前的投资基金可以视为这类企业的代表者。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居民财产权利社会化的一种必要形式,是将居民财产权利引入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资源配置主体。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1]安德烈斯·福格雷桑,戴尔·钱德勒.参与和发展:我们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能学到什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李国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金融,2006(7):43-45.

[3]杨速琰.农村金融“新生代”:村镇银行亮相[j].经济导刊,2007(4):55-57.

[4]周炼.浅析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里程及改革思路[j].广西金融研究,2002(6):51-52.

[5]郑玲灵.浅谈政府应如何引导民间投资[j].集团经济研究,2007(2上):43.

THE END
1.2024年农业保险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2024四、保险市场顾客生涯价值最大化营销模式分析 4 五、关系营销在保险企业的应用分析 0 第六章 2019-2024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0 第一节 2019-2024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6 一、中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1 二、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区 2 三、国元保险部署汛期农业保险服务 8 第...https://www.cir.cn/R_JinRongTouZi/26/NongYeBaoXian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2.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满足农村对于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国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国家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如何?通过下文介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https://m.huize.com/study/detail-188988.html
3.浅谈当前我国老年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建设 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自愿合作、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继续完善与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小病报销,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困难。要加大力度...https://m.wydbw.com/show.asp?Id=227768
4.你应该知道的社会保障知识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 4、农村养保险制度 ; 5、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理论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分类 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背景: 2、1935 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首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 https://www.jianshu.com/p/b49508a3f551
5.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_问题和对策.pdf,邪卵倘捕疾辉犬员限厢龋昂墩禽经籽挨巢刘赣额切稚其一矾乱筷荡疆讶冶风胖卞王赂年裂兼绑烯诛澄煽卜痞惕智即狱尸呕说摆桔淤蝶申嘎师珍宋狡喷眩斧遥愤培雕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13/127780468.shtm
1.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建议咨询我 咨询我 【摘要】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农村商业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态不容乐观。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求上世纪9年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建议的知识...https://mip.66law.cn/laws/515126.aspx
2.郭晓鸣等:农业保险应当如何突破困境三农论剑第三,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强化农业再保险制度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现状的农业再保险制度体系,一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稳定可靠的再保险制度实现农村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风险分散工具,建立“农业再保险基金”、“再保险+大灾基金+巨灾债券”、“再保险...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2391.html
3.撑起农险“保护伞”“农业发展越是进入现代化,越是进入高投入期、高成本期、高风险期和高需求保障期。与传统农业相比,越是需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应用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分担和化解风险。”尹成杰表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保障需求,建议根据目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一步修订,提高保险...https://www.farmer.com.cn/2024/06/22/wap_99957623.html
4.农业发展现状(精选十篇)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得到发展,形成了以塑料大棚为主,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将我国传统的设施栽培提高到崭新阶段。尤其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农村的经济技术水平,在黄河中下游的黄淮平原、辽东半岛、京津地区迅速发展起来,...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vj9uky.html
5.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11篇)我们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关于此类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法律规范,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20xx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立法的力度不够,也给许多人有空子可钻,致使我们对此推行的困难又增加了...https://www.ruiwen.com/diaoyanbaogao/7489674.html
6.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研究6篇(全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为我国农民(农业户口)建立的治病就医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最初的治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提供了范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9oa0ez9.html
7.浅谈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定政策”,就是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审查经办机构资格,监督经办机构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政策...https://www.fwsir.com/jj/html/jj_20061122201406_1759.html
8.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论文(精选13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论文 篇1 ...https://www.yjbys.com/shebao/yiliao/776042.html
9.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8、家乡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商业保险的方式:企业退休管理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标准提高97元,10.3万企业退休人员从中受益。农村非企业人员退休也购买养老保险以保险老年的时候能有个生活保障 9、五年来人们暂住条件改善情况:城镇楼房建设显著增多,大都市人口也都搬进了崭新的居民区。在农村,二层本人洋房也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水...https://www.wenshubang.com/baogao/4612505.html
10.去农村帮老人上社保,这个赛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Boss宣讲会@Kevinness:我本人现在在读农村发展的在职研究生,之前做过7年运营,卖过10年农村医疗保险,主要是重疾险,我18年就知道看看社保这个APP了。现在农村还是存在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仅凭补充医疗和养老金其实是不够的,所以说各个保险公司会针对不同疾病有不同保险,但是看看的app中没有关于保险和金融的推广板块,想问下...https://36kr.com/p/2617380012431747
11.我国古建筑风险保障现状与保险思考当前古建筑风险防范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旅游景区古建筑火灾防范意识亟待增强;二是针对古建筑的消防投入有待加大;三是经济落后是一些农村地区防火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围绕古建筑灾前预防、灾后修复开展保险服务创新 一是保险公司帮助开展古建筑防灾。保险公司可以针对古建筑“不可破坏”的特点,开展...https://news.gujianchina.cn/show-4264.html
12.乡村保险: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乡村保险是乡村社会的“和谐剂”。通过乡村保险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因灾害和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乡村保险的普及也可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乡村保险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乡村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ZF高度重视乡村保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乡...https://www.shuzixc.com/operating/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