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者,天下之本也。过去,农业生产面临着如气候、病虫害、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农户和农业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而如今,这类情况已经大有改观,农民一别过去“靠天吃饭、丰年卖不上价”的焦虑,生产种植更有信心了,扩大产业规模更有保障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保险+期货”这种模式是什么?相较于传统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而言,它又有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呢?
对于“期货”,简单来说,期是未来的意思,货是指货物。期货的核心功能,是对商品的未来价格风险进行管理。
“保险+期货”,则是指农业经营者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保险产品,然后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将风险最终转移至期货市场的一种创新型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期货”形成于2015年,目前在保障农民收入、服务农产品保供稳价、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期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农险相比,“保险+期货”是对传统农险的创新。传统农险主要应对的是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风险,重点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和生产成本等。在引入“期货”以后,也就是“农业保险+期货”组合以后,能够有效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保险,从而融合发挥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的优势,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效果。
相对于农产品期货,“保险+期货”更易于被普通农户理解和接受。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这对普通农户来说存在难度。而“保险+期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农户仍旧是通过他们熟知的购买“农业保险”的方式,不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却能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成为期货风险管理的受益者。
对于农户来说,该怎样去有效地运用这一项风险管理工具呢?
目前,“保险+期货”从保险类别来分,可以分为价格险和收入险两类。
价格险主要保价格,即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约定收获季节如果农产品价格低于保险条款约定的目标价,保险公司将按约定的目标价向农户赔付差额。有期货品种对应的农产品,基本都开展有价格险。
收入险则既“保价格”,又“保产量”,也就是在收获季节,若农户的实际产值低于保险条款约定的目标产值从而导致收入减少,则保险公司向农户赔付收入差额。收入险主要应用于种植面积和单产比较好度量的规模化种植类品种,如棉花、油菜、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我们以生猪价格险为例,看一下“保险+期货”的基本过程。比如某养殖户有500头生猪,将在三个月后出栏,他担心出栏时生猪售价下跌影响收益,那么,养殖户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对应出栏数量的为期3个月的生猪“保险+期货”产品,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生猪目标价格,比如19000元/吨,并支付相应的保险费。在三个月后,生猪价格假设下跌至18000元/吨,这份保单将会发生理赔,养殖户将获得1000元/吨的赔付,以补偿生猪价格下跌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
当前,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重要议题。湖北作为农业大省,生猪、棉花、油菜等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这项模式在湖北的开展情况怎么样?
2016年,“保险+期货”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湖北省“保险+期货”业务试点也逐步深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省“保险+期货”已经覆盖生猪、鸡蛋、饲料、棉花、油菜等多个农产品。围绕生猪、棉花、油菜等品种,湖北省在“保险+期货”业务模式上开展了大范围的深度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再看棉花品种,2022年,湖北省在省内7个产棉大县开展棉花“保险+期货”价格险试点,项目共惠及农户10万余户,覆盖种植面积37万亩,参保对象多、覆盖区域广、保障效果好,有效恢复和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重振内地棉花产业。之后,棉花期货价格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省内其他产棉大县。2023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内地首个棉花“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在湖北省公安县落地实施,效果良好。
在油菜品种上,湖北首批县域覆盖油菜期货价格保险项目,于2024年1季度起陆续落地。以沙洋油菜期货价格保险项目为例,项目覆盖当地近8.3万亩种植面积,为5400户油菜种植户提供了相对理想的价格保障水平,有效支持了沙洋当地油菜种植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期货交易所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踊跃参与,湖北省在运用“保险+期货”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金融支农、金融惠农、金融强农基层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也将继续结合湖北实际,不断推动业务模式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项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保险+期货”在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保险+期货”项目在湖北落地实施,切切实实助力农民、农户丰产丰收,为乡村产业带来真金白银,为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保“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