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买车时还是用车中,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在上路之前,都需要为车辆买一份保险,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保险分为交强险和商业险,但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在众多商业保险公司的报价单前,不知该如何选择。其实大家的这些困扰,车叔最近几天也深有体会。
对于广大有车一族而言,买一份大品牌且价格低廉的保险绝对是共同愿望,但在此之前,车叔先给大家介绍一些保险行业里的专业名词。
车险费改
车险费改从2010年起经历了论证、试运行等阶段。2014年7月,保监会向各财险公司发布了《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将商业车险费率分为基准纯风险保费、基准附加费用、费率调整系数三个部分计算,并要求保险行业协会按照大数法则,建立商业车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测算、调整机制,动态发布商业车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
车险捆绑
2021年车损险包括车损险、自燃险、盗抢险、发动机涉水险、玻璃险、无法找到第三方险以及不计免赔险。此外,2021年车损险新条款还在费率结构中增加了更多的从人因素,并且引入了车型系数,从而区别对待高风险客户和低风险客户。
比如说,2021年车损险引入的车型系数就是针对不同的车型使用不同的标准,如果是安全性能比较好,出险概率比较低,维修成本也比较低的车型,就能获得一定的费率下浮,但如果是稀有车型,古老车型,或者特异车型的话,那么费率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浮。
从费改的出发点来看,貌似保险费用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可是大家又从车损险中发现,以前可以单独购买的附加险,现在全部被强制加入到车损险项目里,这无疑增加了保费成本。那么费改后的保险,到底是涨还是降呢?了解完以下几个因素后大家就明白了。
“零整比”不同
宝马、奔驰、奥迪等高端车型的“零整比”相对较高,其维修费也相应较高。根据保费与风险更加匹配的改革原则,此类车型的商业车险涨价幅度特别明显,而事故率低、维修费用低的车型,基准纯风险保费相比以前有所下降。
也就是说价格越贵的车,其保费也会相对较高。
风险与费率挂钩
费改前人的因素对保费影响并不明显,但费改后出险次数将直接与保费挂钩。新政策规定:年度保险期间内,车辆出险1次的保费不打折,出险2次保费上浮25%,出险3次保费上浮50%,出险4次上浮75%,出险5次保费翻倍。一年内不出险的车辆保费8.5折,两年内不出险的7折,3年内不出险的6折。
也就是说保险期内出险次数越多,第二年保费越高。
七大险纳入车损险
这其实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对于很多驾驶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和有固定车位的车主而言,他们完全不需要购买盗抢、自燃、涉水以及玻璃破损等险种,而费改后的车损险就颇有些“捆绑销售”的味道了,这无形中增加了保费。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没有出过险的车辆,保险的金额会大幅度降低,费改的确替广大车主省了很多钱。
车叔总结
至于大家在购买保险都会问到的返点问题,车叔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虽然此次车险改革银保监加强了市场监测,严令取消返点现象,但各大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仍然会给予10%左右的返点金额,或者以其它方式,比如赠送保养、洗车以及道路救援等。但车叔建议大家,千万不要被小恩小惠所吸引,而且也不要盲目相信大保险公司就一定靠谱,因为即使是中国平安车险也存在很多猫腻和套路,稍后车叔会专门讲述自己购买平安车险的亲身遭遇,告诉大家如何避坑。最后,无论大家最终买了谁家的保险,都要将行车安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