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19江西
老爷子活了112岁。
他经常自嘲,说上帝太忙了,忘记了他。
老天爷也遗忘了他!
是老天爷真的遗忘了他吗?
怎么会呢?
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6岁,是老天爷论功行赏、论德行赏。特别奖赏了老爷子36年的“阳寿”!
老爷子,有何德?有何能?
值得老天爷要奖赏他,人间凡人最大的奖——36年的“阳寿”呢?
是因为老爷子为我们父辈、为我们和子孙,做了摆脱愚昧、开启民智、走向文明的好事。
他为炎黄儿女打造了一把识字的金钥匙,为汉语拼到了一张进入互联网的通行证“国际标准”(ISO7098)。
老爷子是一个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通晓中、英、法、日四种语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新华银行派到了驻美国工作。
期间,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学者何廉教授对老爷子说,他的同事爱因斯坦教授,想找一个超强大脑和有趣的人聊天。
于是,一个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一个中国的银行家。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相识了。
奇怪了!
这两人聊一次,居然不尽兴。
再聊第二次,两人兴致更高。
双方约定,第三次再畅聊。
可惜,老爷子提前回国了。约定的第三次畅聊没能实现。
为什么他们相见恨晚,聊不够呢?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同一个频道,他们的眼界是全球化的,他们都是仰望星空的先行者。
当老爷子一百岁时,回忆与爱因斯坦两次侃大山都聊了什么,他说基本上都忘了。但他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老爷子的连襟,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说,老爷子是一个大师,是一本世界“百科全书”。
老爷子,就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周有光。
今天,记录老爷子传奇、智慧、谦卑的一生,也会激荡出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和思考。
周有光图片来自“洞察文摘”
周有光与连襟沈从文图片来自“洞察文摘”
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急需转型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但在五十年代,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历史包袱,拖累和阻碍着国家经济转型的发展。
这巨大的历史包袱是什么呢?
这就是,在中国六亿人口中,有80%的成人是文盲。
文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睁眼瞎;
意味着落后性。
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缺少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更谈不上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字丰富多彩。
怎么能让几亿文盲,迅速扫盲识字,成为有文化的人呢?
各路专家大师的共识是:
用汉语拼音当金钥匙、当银拐杖,是最佳的方法和路径!
所以,创立编制汉语拼音成了国家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但是,谁来做这个创立编制汉语拼音的操盘手呢?
这个操盘手必须具备:
既通晓中国文化,又熟知西洋文化,既懂得品中国茶,又懂得品西洋咖啡,这样一个具有“双料”学问的人才。
中国不缺懂得文学、语言文字的大师,但缺少兼懂得英语、法语西洋语言文字的两栖专家。
国家在思考,各路大师在举贤荐能。
最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副主任胡愈之,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经济学家、银行家周有光。
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国务院任命周有光为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研究室主任,全面负责汉语拼音的创立编制。
从此,周有光从上海调到了北京,从经济学家、银行家变成了汉语拼音创编的操盘手。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各位大师和周恩来总理,如此看重一位跨行业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呢?
大家只要看一下周有光成长、学习、工作的背景和他的朋友圈,就知道答案了。
周有光,1906年出生在常州,号称江南第一名人巷——“青果巷”。
这条300多米长的“青果巷”,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有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盛宣怀。
有大律师史良,剧作家吴祖光。
还有两个与周有光兴趣爱好相同的邻居哥哥。一个是中国语言文字大师赵元任,一个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
先看一下,周有光的同学圈。
1923年,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实行的是全英语教学。
周有光所学的专业是经济学,选修专业是语言文字专业,第二外语是法语。
他的校友和同学,顾维钧、邹韬奋、林语堂、张爱玲等,都是在文化、文学、语言文字方面,家喻户晓的大师和人物。
名校最大的无形资产就是校风。校风是滋润校友和同学相互激励成长的催化剂。
这就是名校同学圈的神奇效应,它会层出不穷,扎堆出名人。
再看一下,周有光的朋友圈。
常与周有光喝茶聊天的朋友们。
如:胡适、徐志摩、林汉达、罗常培,老舍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文学、语言文字方面的翘楚。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周恩来总理请各界人士做客,周有光也是常客嘉宾。
能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一定都是同频道、同纬度、能共振的,这是常识。
最后再看一下,周有光的工作状况。
1949年上海刚解放,周有光响应新中国的号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工作,带着妻儿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回国后,他同时兼做四份工作:
新华银行秘书长;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创办《经济周报》并为撰稿作家。
知道了周有光成长、学习、工作情况,也就知晓了吴玉章和胡愈之为什么要向周总理推荐周有光。
周有光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兼通中西文化、跨行跨界、复合型的牛人学者。
周有光去北京任职时,已经年过50岁了,算是个半百老爷子了。
半百老爷子了,再换人生跑道能行吗?
行,非常行!
他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变成了文明的导航机。
他飞得很高,也飞得很远。
飞出了112岁的世界纪录,飞成了百岁智慧的老爷子!
五十年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三大板块:
创立编制汉语拼音;简化繁体字;推广普通话。
周有光负责创立编制汉语拼音。
如何创立编制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苏联老大哥主导,斯大林首肯的采用俄罗斯斯拉夫字母。
第二种意见是,采用汉字笔画式的字母。
第三种意见是,周有光主张的采用拉丁字母。
三种意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是社会主义囯家的老大哥,斯大林是领袖。
所以,对三种意见的最终取舍,没人敢拍板。没办法,只能请毛主席拍板。
毛主席反复听取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还特别询问了周有光的意见。
毛主席又认真看了周有光写的《字母的故事》一书。加之,此时斯大林也死了。
最后,主席一锤定音。
毛主席说,汉语拼音还是用拉丁字母好,国际通用。
今天回头看,这真的是一个卓有远见的伟大决定!
毛主席定了“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这个重要原则后,《汉语拼音方案》,在专家学者中又反复征求意见,征集到了四千多条修改意见,并不断完善。
通过三年不懈努力、艰辛鏖战,周有光带领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
盘古开天地,中华民族有了完整系统的汉语拼音。
举国体制,当它方向正确的时候,它的推动力和执行力是非常强大的。
那叫,一竿子插到底!
1958年,扫盲识字的总体战役在全国打响!
党中央国务院将汉语拼音作为了扫盲识字的重型武器!
扫盲率、识字率,成了各级领导必须完成的责任目标。
1958年国家规定:
全国儿童上学第一课,必须学习汉语拼音,这成了全民基础教育的第一块基石。
所有新出版的大众书刊和一切公共场所的中文,都必须加注汉语拼音。
国家有力量,文盲识字忙。
扫盲班、识字班在全国农村、工厂、街道,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
有文化的读书人,都成了扫盲识字的志愿者和义工。
举国上下的扫盲识字运动,如同遍地星火,燎燃了千年文盲的干柴。
通亮的火焰,照亮了一个个文盲、一个个睁眼瞎。
士兵高玉宝,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扫盲识字的明星。
高玉宝原本是文盲,他用绘画、别字,混合成了一个特殊的形象文字《半夜鸡叫》。
很快《半夜鸡叫》就被润色、修改成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加注了拼音的大众读物,并成了小学课文。
士兵高玉宝被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共接见了23次。
这也创造了历史记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随后涌现的王石头、陈菊花、张放牛等一批批“草根”,都成了扫盲识字的时代明星。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首都北京隆重表彰了全国“十大扫盲标兵”。
千年华夏的英雄史,第一次出现了扫盲识字的“草根”!
那真是:
华夏儿女齐上阵;
六亿神州大扫盲。
1958年前,中国有80%的成人是文盲,仅20%的成人识字。
三年后,数字颠倒了。80%的成人认识了字,还剩20%的成人文盲。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不服不行!
扫盲识字,成了中华民族在特殊的历史时段,一段波澜壮阔、色彩缤纷、“草根”发芽开花的历史。
周有光图片来自于“枫叶君”
周有光夫人张允和图片来自“爱侃纪实人家”
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图片来自“爱侃纪实人家”
汉语拼音在全国大力推广之后,周有光也成为了全国的知名人士、学术大明星。
没想到这位放弃了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毅然回到新中国的知名人士,很快就被打成了:
反苏亲美的反动学术权威,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对象。
“文运”开始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瞬间席卷全国。
红卫兵开始以破“四旧”、砸“封资修”的革命名义进行抄家。
首当其冲的是:地、富、反、坏、右。然后扩大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甚至老师、教授。
在滚滚的“红流”中,这些人家家自危,怕引火烧身,定罪被抓。
在恐惧中自我革命,自我销毁,自我了断。自己动手把可能定为“封资修”和“四旧”的古书籍、外文书籍、古字画、文物、老照片、老唱片、旧信件、日记本等都焚烧销毁。
甚至,包括西装、旗袍。
已是反动学术权威的周有光,也在家里自我革命。
周有光家里有一套《二十四史》,读书人视书为生命。
他实在下不了决心焚烧书,更没有勇气,划出一根小火柴棍,亲手“烧死”爱不释手的《二十四史》。
最终,他决定忍痛割爱,将《二十四史》当废纸送给废品站。让其以“安乐死”的方式,默默地告别这个“疯狂”的世界。
为此,他心痛了半辈子。
周有光的家,还是没有躲过红卫兵的抄家。
在红卫兵眼里,这个在日本、欧洲、美国生活和工作过的反动学术权威家里,一定有很多“四旧”、“封资修”的东西。
好家伙!果然不出红卫兵所料。
在这个反动权威家里,有太多的英、法、日文的书籍、信件和手稿。
家被抄后,最让周有光痛心疾首的是,他的二十多本著作和研究论文的手稿被抄走了。
面对被抄走的书籍和物品,目睹抄家后的一片狼藉。
周有光欲哭无泪,无奈地对爱人张允和说:也好,也好,都砸了,都抄了,一无所有了……
我们也成了无产阶级了。
大字报是“文运”的标配。
一天,周有光的爱人张允和带着小孙女到北京动物园游园。
谁能想到动物园里也贴满了大字报。而偏偏在大字报里,就有周有光的名字,并且被打了三个红色的叉。
张允和见状,心里一惊!
急忙拉着小孙女就想离开,可小孙女已经看到爷爷的名字了。
小孙女问奶奶,爷爷的名字为什么被打了三个红色的叉?
奶奶说,爷爷讲了真话!不对,爷爷讲了错话!
小孙女听得一头雾水。
1969年,63岁的周有光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宁夏平罗县劳动改造。
邻居是一户姓马的农民。老马家很贫困,一年四季基本上不买菜。
有一天,周有光送给老马家六棵白菜。老马极为感动,他用最朴素、最本能的感谢,向周有光鞠躬。鞠躬是一个接着一个,最后,恨不得把头鞠到了脚面上。
看到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在连连不断的感谢中,从心里流淌出的真诚、淳朴,和掩忍不住那心酸的困涩、卑微。
周有光的心,在善良与怜悯的碰撞交汇中,被揉搓得簌簌颤抖!
一天,周有光生病了。
老马用他那干裂着一道道口子的双手,端来了一碗白水煮面条,面里没有一滴油,只有几片白菜叶。
看着老马双手颤抖端着面,周有光知道,这碗白水面,是老马家过年才能吃上的年饭。
这一次,是周有光在连声的谢谢中,给老马深鞠躬了,周有光恨不得把头鞠到了脚面上。
面对一个60多岁的书生老爷子,一个长辈那真诚善良的深鞠躬。
老马哭了!
老马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但都不识字。
周有光特地让家人从北京寄来了五本注有汉语拼音的语录席毛主。至此,周有光成了老马一家的语文老师。
老马一家根本不知道,这个教拼音、教识字的老爷子就是中国大名鼎鼎的拼音之父——周有光。
1972年,66岁的周有光结束下放劳动改造,离开宁夏平罗县回北京的时候。老马家的三个孩子,基本上能认识语录席毛主里的近一半汉字了。老马和他的老婆也认识了几百个汉字。
善良之心,牵系着贫困农户。
文明之光,照进了文盲之家!
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图片来自“枫叶君”
七十年代末,锁了三十年的国门,终于徐徐打开。
扑面而来的是:全球信息化的巨浪,破土而出的互联网萌芽。
此时,我们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此时,99%的国人没有跨出过国门。我们脑海里都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一定要解放全人类!
此时,99%的国人根本不知道第三次浪潮——全球信息化,已奔腾涌向全世界。
日新月异的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对我们来说完全是空白,我们完全是“科盲”。
此时,99%的国人对信息传递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百年邮政。
寄一封平信四分钱,寄一封航空信八分钱。从上海到新疆,平信二十天收到,航空信一个星期收到。
此时,99%的国人没有互联网的概念,也没有现代信息的亲身体验和生活。
打死我!我也想象不出:为什么从美国发一个电子邮信,秒秒钟就能收到。
此时,99%的国人从未听说过,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国际标准”的东西,更不知道审批国际标准化的组织,简称叫:ISO。
此时,所幸的是“咱村”还有明白人!
周有光,这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明白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个绝佳机会。
周有光要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萌芽的初始,为汉语拼音申请: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太重要了!
在全球化的时代,谁拿下了行业的“国际标准”,谁就主导了这个行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
ISO,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谨、科学的组织。
各行各业申请“国际标准”,都有一套十分复杂,甚至苛刻的申请、预备、审查、考核的专业流程。
周有光急呀,十分急呀!
他听说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和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汉语专家也在积极准备申请。
他担心其它国家、组织或个人,抢先申请了“国际标准”。
周有光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他在美国、欧洲的好友,帮他收集关于“国际标准”的一切资讯和知识。
按照ISO的申请流程,周有光亲自用英文、法文写申请报告、填表格。申请、预备、待查等每一个环节,老爷子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现场答辩时,他用流利的英语,娴熟的专业,征服了所有的评委。
1982年,国际标准化的组织ISO,批准了周有光代表中国的申请,认定:
《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ISO7098)。
1986年,在周有光不懈努力下,又传来了新的喜讯。
联合国正式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这是老天,圆了这位书生报国的宏图大志!
而成功取得“国际标准”(ISO7098),它更深远的意义是无形的、无价的!
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
在互联网覆盖全球的时代,这就意味着汉语与世界互联网衔接的游戏规则,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现在再回头看,四十二年前,当绝大多数的国人还是“科盲”时,周有光就高瞻远瞩,为中华民族拼到了汉语拼音的“国际标准”。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这就是精英的智慧!
现在就明白了,为什么爱因斯坦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周有光聊天、侃大山。
因为,他们都有全球化的眼光,超前的预判能力,他们都是时代的先行者。
饮水思源,海内外科技界、文化界,各大媒体为了表达对周有光的崇敬。
他们将周有光誉为了中国“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听到这个称谓后。
他十分谦卑地说,汉语拼音的创立编制是国家推动的、大家一起做的。他只是编制人员之一,最多只是一个大龄的编制人员。
周有光说,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实行的是“荣誉制度”(honoursystem),就是无人监考制度。这就是为了培养人格、道德和诚信。
所以,诚信成了周有光一生的行为准则。
为了诚信,80岁的周有光又给自己找了一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
什么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事呢?
讲实话,讲真话。
述说汉字拼音零的突破,是一批批先驱们艰难探索的结果。
意大利人利玛窦和罗明坚编制的《葡汉辞典》,率先使用了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1605年,利玛窦又与郭居静合作,编制了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西字奇迹》。
1626年法国人金尼阁编制了汉字拼音方案。
1847年,英国驻中国外交官密迪乐编制了汉字拼音方案。
1886年,英国人威妥玛编制了“威氏拼音”。
1892年福建厦门华侨卢戆章编制了汉字拼音《一目了然初阶》。
1949年前,一共产生了27种拼音方案。
周有光同时也告诉大家。由于几百年前,这些先驱们身处的是,中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城市。
所以,他们掌握的汉语,实际上都是当地的方言。如粤语、闽南话、宁波话、苏州话、南京话。
先驱们探索出的27种汉字拼音方案,有一个缺陷“同字,不同音”。
27种汉字拼音,如果读“同一句中文”,就是27种方言,大家互相听不懂。
福建人读出的是闽南话;
广东人读出来的是粤语;
浙江人读出的是宁波话;
苏州人读出是吴侬软语;
……
周有光创编的汉语拼音,是在先驱们几百年探索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称为:全国普通话汉语拼音。
全国普通话汉语拼音,实现了汉字的“同字,同音”。这个了不起,十分了不起!
这是汉语的统一。
这是千秋之功绩。
卢戆章、蔡元培、赵元任、瞿秋白、陈望道、林语堂、吴玉章、胡愈之、倪海曙、叶籁士、罗常培、王力、胡乔木、吕叔湘、林汉达、魏建功、钱玄同、黎锦熙等。
当一个人被鲜花簇拥,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汉语拼音之父”。他却不贪功,不图名,不吹牛。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这种高风亮节: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就是一个真正学者!
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图片来自“枫叶君”
老爷子周有光85岁时,才告别了文改委的工作。
工作这事,对百姓是“饭碗”。
对老爷子,是兴趣,是酷爱。
他很快又爱上了新的领域,他又更换了跑道,开始了人文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老爷子,周有光又一次起飞了。
老爷子周有光真的与众不同,思想敏锐,见解超前。换了新的研究领域后,他很快又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用一句话,来形容老爷子周有光特别贴切:
老爷子自带“学霸”的基因,干一行,牛一行!
更想不到,甚至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新的研究领域撰写的一系列著作中,有十部著作都是他百岁之后写的。其中:
《朝闻道集》(104岁)被评为2010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拾贝集》(105岁)被评为2012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110岁)。
百岁之后,还能如此高产高质的出书。这个记录,全世界无人左右!
老爷子110岁时,发出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期许:
要用世界的眼光,站在世界看中国,中国才能更加进步!
也许,老爷子这个著名的期许,当下许多国人还根本无感,或根本悟不出其深奥的内涵和道理。
但,这是智慧的结晶和导航!
因为,老爷子确实是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多。他亲身经历过:
清朝、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新中囯四个朝代;
世界一战、二战、冷战;
国内各政治运动和重大事件;
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学习工作过;
作为与爱因斯坦一起仰望星空的人,他的眼光和思维是立体的,是广角的,是国际化的,是超前的!
启明星,永远是夜空中那颗最早最亮的星。
这就是它能闪耀群星的原因!
2002年8月14日,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去世,享年93岁。
相濡以沫七十年的老夫人走了,老爷子悲痛万分。他形容,自己和夫人就是一辆自行车的前后轮,现在前轮没了,自行车也就不存在了。
从此,老爷子所有的情感寄慰,就剩下唯一的儿子了。
儿子周晓平,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
2015年,82岁的儿子动了手术,110岁的父亲来看望儿子。
父亲诙谐地对儿子说,元气伤了,我们的传统节目不会伤吧!
儿子心领神会地说,没问题,现在就可以。
此时,时光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倒流回到了七十多年前。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年轻的爸爸,教会了在幼稚园的儿子:
用英语唱圣约翰大学的校歌;
用法语唱法国国歌《马赛曲》。
七十多年后,儿子从幼稚园的小朋友,已变成了82岁耄耋老人,还是跟着110岁的耄耋父亲,又一次父唱子随。
七十多年来,父子俩传统节目一直保留着,从不间断,父唱子随。
这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这真是:
父子情深,血浓于水。
2015年1月22日,82岁的儿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82岁的耄耋儿子离去,切断了110岁的耄耋老父亲唯一的亲情。
残酷的现实,将老爷子推向了从未有过的悲伤深渊。
在悲伤日子里,孤伶伶的老爷子寡语无言,孤独的老爷子只有:
引颈四望,无枝可依。
周有光与儿子周晓平图片来自“爱侃纪实人家”
儿子周晓平图片来自“爱侃纪实人家”
最终,老爷子还是挺了过来。
他在电脑里继续用中、英、法、日四种文字,与全世界的专家交流切磋,阐述见解。
奇人周有光!
奇人老爷子!
四十二年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了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谁能想到今天,智能化手机普及后,中国老百姓向手机、电脑输入汉字,95%的人是通过拼音输入的。
小小的26个字母,居然能聚集N亿中国老百姓,汇成中华人海,一浪接一浪,奔涌不息地热情拥抱互联网。
壮哉!这是互联网的奇迹!
被誉为互联网之父温特·瑟夫(VintCerf)博士,见到这一世界奇迹,惊叹不已,激动万分!
他称赞老爷子,不仅是中国“汉语拼音之父”,而且是互联网中文应用和传播的“教父”。
2016年7月,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胡启恒与温特·瑟夫(VintCerf)会面时,温特博士动容地说,他心中有一个多年的愿望:
想到北京,亲自拜见他久仰的老爷子,他心目中的“教父”。
胡院长极为重视温特博士的愿望。同年10月,胡院长专程看望了老爷子。
向老爷子转达了温特·瑟夫(VintCerf)博士对他的敬意。
当老爷子听到温特博士想与他会见的愿望后,老爷子当即表示热烈欢迎。
老爷子说,汉语拼音的创立与互联网的创立,二者相互成就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他还有许多问题,想当面与温特博士切磋。
随后,胡院长与老爷子的亲友们一起认真研究,安排两位世界巨匠的世纪会面。
根据老爷子的身体状况,他们将温特博士与老爷子的会面日子,定在了老爷子过完112岁生日的第二天。
也就是2017年1月14日。
温特·瑟夫(VintCerf)博士,按照商定的日期,如期从美国专程赶到了北京。
2017年1月14日,温特博士的日程安排是:
下午,拜会“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中午,传来令人惊愕的噩耗,老爷子在1月14日凌晨,在睡梦中溘然仙逝。
“互联网之父”温特博士,期待了多年与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世纪会面,也成为了地球上一个历史的遗憾!
遗憾:
是美学中奇特的记忆!
是万花中独有的花卉!
多年来,这两位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巨匠,相互成就,相互欣赏,相互尊敬,成为了一个奇美的佳话。
他们的灵魂友谊地久天长!
2017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沉痛宣告:“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天凌晨去世,享年112岁。
这是囯家和人民给了老爷子一个千秋永恒的称谓: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老爷子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一生学问、知识;
一生博爱、善良;
一生谦卑、低调。
老天爷的双眼一直看着人间。
待老爷子刚圆满过完112岁的生日,便赐赏其梦境中“好逝”。
“好逝”,这是多少将要去天堂的人,梦寐以求的“安乐”仙境。
老天爷已特别奖赏了老爷子36年的“阳寿”,现再加赏“好逝”。
“长寿”+“好逝”=生命金奖。
老天爷问,这可以了吗?
上帝回答,这绝对应该!
图片来自于“译匠”
老爷子去世后,全世界各大门户网站都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中国老人。
全世界最大的引擎公司谷歌,对于改变人类文明的杰出人物,都会加以特别纪念。
2004年是美国人爱因斯坦!
2010年是英国人牛顿!
2018年是中国人周有光!
2018年1月14日这一天,是谷歌纪念“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特别日子。
这一天,谷歌网站主页的动漫拼图,首次出现了一个中国人,这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这一天,谷歌网站主页的拼图,首次出现了两个中文字——“谷歌”。
这一天,谷歌破例没用英文:Google,而换成了汉语拼音:GǔGē!
这一天,科技文明向中华文明致敬!向“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致敬!
人类文明是互动的!
世界文明是相通的!
为纪念周有光,谷歌网站主页首次用了中文“谷歌”和周有光的动漫头像
老爷子去世后,一名网友留言:
今天我爷爷、我爸爸、我儿子和我,一起点上蜡烛,一起为老爷子祈祷。
感谢您,创编了汉语拼音,让我们四代人识文认字,让我们四代人进入了互联网,拥有了世界文明。
谢谢您,老爷子!
我多么希望每一个学过汉语拼音,和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手机的人,都能看到这位网友的留言。
然后,用我们的键盘敲出,用我们的手机输入,向“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深情地道一声:
老爷子周有光:
一生有光,有光一生!
中央电视台专访百岁老人周有光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森根教授
我的一点心愿:
这坚定了我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写“圣约翰大学学子系列”,向大家介绍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前辈们。
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能给我提供线索和素材,我愿用我的拙笔,写出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