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行业动态,FRR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最早是作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巴塞尔委员会在1986年初步提出了衍生产品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外汇、利率和股指类衍生产品存在信用风险,而这种信用风险要由衍生交易的对手来承担,同时指出了信用风险敞口的判断标准和传统的银行不一致,因为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敞口会随着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值。

(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1、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定义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CounterpartyCreditRisk,CCR)是指交易对手在交易最终结算前违约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在交易对手违约时,若与其交易合同的经济价值为正,则产生经济损失(BCBS,2005)。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转折点,危机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破坏性展示的非常充分。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有机构对全美金融机构进行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有75%以上的金融机构从此更加重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金融危机之后,因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恶化而导致的交易产品市场价值波动也被纳入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范畴。

2、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特点:动态性和双向性

第一个特点是动态性。相对于一般信用风险而言,交易对手风险敞口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信贷风险来自于信用担保、抵押贷款和债券等交易,在交易初期就有确定的正风险暴露,风险敞口是静态的;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交易当中,合约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合同所规定的未来现金流的净值,这个净值有可能是正有可能是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交易对手违约时风险暴露存在不确定性,其风险敞口是动态变化的,不同于借贷风险的静态敞口。

第二个特点是双向性。对于贷款和债券交易,只是借出方或债券买方一方承担风险,而对于OTC市场衍生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风险是双向的,这是由于其合约价值的不确定性决定的。由于合约价值可为正,可为负,当自身浮盈时,自身存在交易对手风险,交易对手可能违约,而当自身浮亏时,交易对手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即自身可能会违约,因此风险敞口是双向的,不同于借贷风险的单向风险敞口。对于一笔衍生产品的交易双方,所面临的风险敞口是取市值和零的最大值。

图1利率掉期在不同时刻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3、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区别

从上述基本特征来看,它和市场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通常会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放在一起管理,或者是通过很紧密的联系协同管理。市场风险的计量是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的基础,银行需要对交易进行估值和情景估值模拟估值,来计算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和潜在风险敞口。但是与市场风险相比,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会更加困难。交易对手风险的对冲不同于市场风险的对冲,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动态调整对冲头寸来进行有效规避。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需要通过购买以交易对手为标的的CDS头寸,或者说对其信用风险购买保护来进行有效的规避,但是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交易对手都存在以它为标的、或者以任一证券发行人为挂钩资产的CDS产品。

02交易对手风险对冲缓释与管理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对冲和缓释方法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减少现期或者未来的风险暴露。降低交易对手违约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交易机制合约安排来决定的,主要的途径有净额结算和收取抵押。

二是限制交易对手范围。通过授信政策或者对手准入条件,只与信用等级高或者白名单类对手进行交易,降低交易对手违约概率,达到缓释风险的目的。比如将交易对手限制为中央交易对手。

三是购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比如: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信用连接票据(CLN)等等。

(一)净额结算与收取抵押

1、净额结算

净额结算的机制能够允许交易对手间持有的交易头寸的正负市值相互冲抵,可以在出现违约时快速的结清金额协议范围内的所有交易。主要的金额结算协议为国际通用的ISDA协议和国内的NAFMI协议。

净额结算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终止交易,如果有一个银行发生了违约行为,那么没有违约的一方有权立即终止与其违约交易对手的所有交易,并且终止所有合约的支付;

第二步就是估值,对与违约交易对手的所有存续交易进行估值,确定每笔交易的重置成本(ReplacementCost);

第三步确定净额,即确定净敞口额度,净额为正表示违约一方欠未违约一方,净额为负表示未违约一方欠违约一方。

今年的4月份,中国通过了期货与衍生品法,8月1号正式实施,确定了衍生交易终止净额结算的法律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国际金融机构承认我国为净额管辖区,对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促进结算效率意义重大。在有效的双边净额结算协议下,计算信用风险中的违约风险暴露时,采用净额而非总额,在计算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敞口时,也采用净额而不是总额,这将有助于缓释银行信用风险和节约资本。

2、对交易对手的保证金管理

通常,保证金管理分为初始保证金和变动保证金。

初始保证金,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弥补交易对手违约后,在违约头寸处置期间发生的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一般根据资产标的、合约类型、交易场所的不同,预设的初始保证金比例也不同。

3、对银行客户的保证金管理

银行客户的保证金管理也分为初始保证金和变动保证金。

客户的初始保证金等于合约的名义本金乘以对应的单笔业务风险系数,便于银行前台的公司客户经理向客户推介,银行对客户保证金收取比例与客户信用风险等级是挂钩的,对于特别高的信用等级的客户,可以免收初始保证金或者是收取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

变动保证金也一样,在交易浮动盈亏达到期初保证金的一定比例,比如最高不超过80%的时候,就要求客户按照协议约定来追缴保证金,目的是让追缴保证金后的浮动亏损额,低于客户期初保证金与已追缴保证金之和的约定比例。

(二)中央交易对手(CCP)

第二大类的信用风险缓释手段是限制对手范围,如只与中央交易对手进行交易。这里重点介绍中央交易对手。

1、定义

中央交易对手(CCP)是指的是通过合约替换介入金融交易双方之间,成为所有卖方的买方,及所有买方的卖方。CCP通常利用内在的风险管理机制,如清算会员提交的保证金或清算基金,来提供中央对手方服务并管理对手方违约风险。一个合理设计,并且拥有恰当的风险管理安排的中央交易对手,它可以降低整个市场所有参与者面临的风险,并且有助于金融体系稳定。

2、发展历程

具有中央对手方清算功能的机构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日本,当时这些机构是大阪的堂岛大米市场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大陆和英国的传统贸易城市,今天清算概念的一些技术雏形已经出现,支持当时贸易商们已经在发展的期权和期货业务,用于管理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和投资周期风险。

在北美,新型的清算方式出现了,名为“完整清算所”,作为大宗商品交易所里所有买方的卖方和所有卖方的买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间,成为美国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常规做法。

20世纪70年代,世界汇率体系向浮动汇率转变,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提供了巨大动力,并延伸推动了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发展。金融期货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它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证券市场的内生风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为中央对手方清算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1987年华尔街黑色星期一风暴使监管者越来越深入参与中央对手方清算的监管。人们意识到,中央清算所在整个链条中,有着增值的能力,这为清算所及其所依托的基础设施脱离交易所而独立存在提供了动力。

随着场外金融衍生品的繁荣,中央对手方作为集中清算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被引入到场外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对手方在场外市场快速发展。

3、机制介绍

为什么CCP能够对衍生交易风险进行缓释?因为CCP可以通过合约替代,将交易转化为任何一个交易方与中央对手方的权利义务,而不用再承担原交易对手方的信用风险。

图2双边交易市场结构vs.中央清算市场结构

在一个双边的交易结构下,任何两个交易者之间都可能面临对方的风险,都有无数的合约存在,都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存在。但是在一个集中清算的中央清算市场结构下面,交易关系就变得相对来说清晰,且大大的减少了交易量。(图1)CCP成为所有买方的卖方和所有卖方的买方,通过向清算会员收取押品来实现对风险的缓释。同时,CCP对押品数量的计算会采用非常审慎的计量规则,它采取一种瀑布式的损失分配规则,使得任何一个交易对手发生违约时,首先使用它自身提供的押品,或者是所使用的清算会员的押品资源,然后其次再使用中央交易对手的整个清算基金进行补偿。

4、监管

各国的监管都会对中央交易对手来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对中央交易对手中央清算所的清算会员的准入条件进行具体和严格的规定。当违约事件发生时,中央对手方它就成为一个交易员和一个拍卖商,它会快速的反应,它有事先严格设定的损失补充规则和应急管理机制,保护会员的利益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益,同时也保护自己。

可以说,正因为它有这么多优势,能够确实有效的缓解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所以在监管资本要求上,会对CCP交易进行鼓励。通过经中央交易对手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权重为2%,远远低于一般的衍生产品交易,能够显著的节约监管资本。

(三)购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第三大类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缓释手段是购买信用保护。

1、国际市场

最常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就是CDS。1994年摩根银行向艾克森提供了一笔48亿美元的贷款,为了缓释信用风险,提高资产负债使用效率,摩根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开展了第一笔的信用违约互换,来对艾克森公司如果在违约情况下所能获得的赔偿支付保费。此后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就开始意识到在分散信用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等方面,CDS这种信用衍生工具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价值。

用数据来看,在2015年底,全球的衍生品的市场总规模是556万亿美元,其中场外市场为主存续名义本金是493万亿美元,其中,CDS占比2.5%,是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第三大品种。衍生交易第一大类是利率,第二大类是外汇,第三类就是信用。

2008年以后受到危机的影响,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信用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信用泡沫在危机中被刺破之后,信用衍生品也导致了市场的连锁反应,市场规模也告别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产品要素的标准化的之后的压缩交易和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的引入,也是它的场外衍生交易快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危机之后IRS和CDS是很多国家的监管要求,是要求强制中央清算的前两大交易品种。

从CDS挂钩实体来看,根据BIS的统计,参考实体为投资级的占比是65%,其中信用等级A信用等级BBB级的个数占比是56%。根据全球信用衍生品数据主要服务和管理商market公司统计,全球CDS市场有超过3000个单名参考实体,前393个实体的单名产品名义本金占总数的80%,集中度比较高。前500个实体的单名产品的名义本金要占到总名义本金的86%,前1000个占到98%。从2009年以来这个比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可以看出,CDS的参考实体一般是信用比较好的公司,并且集中度比较高,虽然这可能和想象的有点出入(人们可能会觉得信用风险、信用评级越低的实体才更需要去买它的保护,但是这样的实体在市场上不会有活跃的CDS卖方,因此市场也就不存在。而信用评级较好的公司所以往往规模较大,市场存续的贷款、债券也比较多,对它进行信用定价和进行交易的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基础都非常好。

2、国内市场

国内市场上,相对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这是由于基础资产如债券市场本身就相对分割,加上国内信用定价基础比较薄弱,与之匹配的定价产品,也就是信用衍生品也就发展乏力。但是从市场的框架上来看,早在2010年10月,交易商协会就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试点指引》,启动了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这两类产品。但是试点指引发布后,市场的发展是停滞的。

2016年9月,交易商协会又发布了《银行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业务规则)和基本术语和适用规则(定义文件)。2016版定义文件和业务规则在之前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基础上,新增了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信用连接票据CLN两类产品,定义文件对上述产品的具体交易要素适用规则提供了相应的法律解读,供市场参与者在业务中引述使用。2016年10月,国内几大商业银行在交易首日开展了十余笔交易,名义金额3亿元左右。在那之后,信用衍生品市场仍未得到有效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债券和信用的发展以及产品的结构尚不完善,衍生工具的供需不匹配,挂钩实体信用评级的基础也比较薄弱,信用定价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所以衍生品的市场很难大幅发展。

(四)银行客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要求

相对而言,商业银行对于金融机构、同业客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更加熟悉,因为大量的交易是产生在同业之间,而对于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早期与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并未区分。在监管批准银行办理对客衍生交易之后,随着业务的发展、损失案例的积累和市场的开辟,银行逐渐将客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化。

3月7号开始爆发的“妖镍”事件对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产业机构等都带来很多冲击和启示。从“青山控股”的事件看,不当套保是内因,逼空势力是外因,LME交易规则是条件,俄乌冲突则是助力。“青山控股”事件一个启示是,金融机构对于代客衍生产品交易的KYC是存在短板的。要做好客户尽职调查,就既要包括传统投融资业务,也要包括金融衍生业务;适度的套保是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如果过度套保就会增加它的经营波动,导致履约能力下降甚至违约。

银行如何做好客户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如何做好客户尽职调查,真正做到KYC?

一是要严格准入,审慎把关,实施严格的客户及产品准入,根据客户的适合度风险承受意愿和承受能力给它匹配的产品,还要通过收取保证金,加强抵质押管理和统一授信,这些来审慎的把握它的实质性风险。

二是要持续监控,动态管理。跟客户开展交易和尽职调查的往往是分行支行的前台客户经理,他对衍生产品交易、市值评估、动态监控、限额管理往往没有概念,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它一定要持续的监控,代客衍生交易的市值风险敞口和客户的经营状况,根据风险变动采取追加保证金控制交易规模、强制平盘、调整授信占用等等的这些动态管理措施。

四是买方自负,卖方有责。在向客户推销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套保服务的过程当中,银行需要履行客户适当性的义务,进行消费者教育、风险提示和审查,这些工作在交易当中依法合规,那么客户委托交易项下的所有亏损就应该由客户自行承担。

(五)银行客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限额

如何评价客户的交易对手风险?

首先,要全面分析评价客户的综合偿债能力,在综合偿债能力范围内核定衍生交易的专项授信额度,控制这个客户所能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

第五,要看客户所有已经办理,并且尚未结清的所有存续的衍生交易,包括它的品种、期限、义本金和浮动盈亏,也包括在其他银行和其他途径办理的。

(六)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

为了计算客户的或者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需要计算风险暴露(EAD)。

计算EAD的方法有限期风险暴露法、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前两种方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权重法;内部模型法相当于是EAD计算的高级方法,对每个交易对手的所有衍生交易,计算潜在未来风险暴露(PFE),这个方法能够计算交易在未来各存续时点的风险敞口。掌握高级方法的银行通常会在计算PFE的基础上推导各个产品、各个期限和各个币种下的PFE系数,把PFE系数用于授信系数计算限额占用。

03风险案例

2012年摩根大通“伦敦鲸”事件回放

1、事件回放

2012年5月11号,摩根大通的首席投资办公室(CIO),一个用于对冲的交易组合,在6周之内发生了20亿的美元亏损,交易员被称为“伦敦鲸”。在“伦敦鲸”事件爆发之后,它的股价从每股40.7跌到33,摩根大通五年期的CDS暴涨50%,意味着市场对摩根大通的信用违约保护的价格上涨。5月14号摩根大通宣布CIO首席投资办公室的首席投资官退休,“伦敦鲸”的交易主管辞职,5月18号媒体报道,摩根大通可能亏损到50亿美元,国际评级机构把它的评级下调。后续有报导称整个事件的损失可能高达60亿美元。

2、交易策略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损失?还得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说起。

摩根大通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助公司,继承了这些公司的高风险债券和资产。自2009起,摩根大通成为欧洲的房贷证券化产品和其他复杂债券产品的最大买家和做市商,持有的房贷证券化产品激增35倍。

2011年,欧洲部分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引起违约风险。为了防止欧洲经济衰退对公司持有的大量债券等基础资产价格造成冲击,CIO买入基于高收益公司债券指数的衍生品,来对冲风险。如果欧洲经济衰退,信用衍生品的多头仓位会升值,对冲基础资产可能的损失。

2012年初,欧洲市场有所好转,CIO持有的信用衍生品市值下降。为对上述衍生品做进一步对冲,CIO在买入了该指数的近端产品CDXIG95Y的基础上,大量卖出了与投资级公司债CDS挂钩的指数的远端产品CDXIG910Y。CDX是CDS的升级产品,底层挂钩标的为多个投资级公司实体。

图3CDX衍生品交易价格

图2显示出CDX近端5年期的和远端10年期的产品,2012年初一季度的时候点差还比较小,从4月份开始点差不断扩大,然后到了5月初的时候,点差从之前的40个点一直扩大到将近80个点,于是期限套利交易就产生了巨大的损失,而又因为在整个市场中摩根大通的合约占比达到2/3,市场集中度极高,头寸巨大,从而被其他金融机构逼仓,导致市场价格扭曲,CDX的报价低于其成分实体CDS的平均报价。

3、事件原因分析

对摩根大通损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一是投资策略失误,对市场判断出错。

二是对冲和风险计量模型有误。伦敦的投资办公室对模型进行了参数变更,而美国总部并没有注意到它的头寸和巨大的风险暴露。

三是限额管理缺失。

四是风险治理适当和内部管理完全失效。作为一个投资办公室应该进行审慎的投资和合理的对冲套保。在当初买入信用衍生品的交易是以套保为目的,但是后来在卖出远端10年期的CDX的交易就完全脱离了套保的动机,而构成投机交易了。

4、启示与建议

摩根大通在“伦敦鲸”事件中遭受了巨额损失,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信用衍生品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对信用衍生品的监管和集中清算的重要性。此事件后,各国监管在对于利率衍生品、信用衍生品等强制中央清算的要求和比例越来越高。总结而言,这次事件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包括:

(一)强化前中后台彻底分离的的金融市场业务管理架构,并通过一体化的IT系统加强总部的集中管理力度。

(二)强化投资/交易目的和策略管理,严格区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

(四)科学管理模型风险。强化模型风险管理的治理架构,做到前中后台对估值方法和公共参数的一致性管理,强调模型管理的独立性。

THE END
1.CAIE认证有哪些信用风险评估的实际案例?caie认证信用风险评估...根据搜索结果,以下是一些与CAIE认证相关的信用风险评估的实际案例: 绿色债券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以“17丽鹏G1”绿色债券为例,该债券由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主要用于生态修复与园林绿化项目。由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主体评级下调,引发了信用风险事件。 评估框架:通过构建绿色债券信用风险评估框架,从经营状况...https://m.163.com/dy/article/JHHJDER70556A9VV.html
2.信用管理案例分析20241116.pptx演讲人:日期:信用管理案例分析目录信用管理背景与意义案例一:某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案例二:某银行信用卡欺诈防范案例三:某电商平台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案例四:某供应链金融公司客户授信管理信用管理挑战与展望01信用管理背景与意义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控制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而进行的一系列针对客户信用状况的管理活动,...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767994.html
3.期权市场主要风险及相关案例分析期权风险是指在期权市场运作过程中,包括交易所、期货公司、结算所、交易者在内的市场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可能遭受的损失。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我们对26个国内外期权风险案例,及监管机构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类分析,为期权市场监管及期权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借鉴。 https://xfqh.cn/dt/287.48755.html
4.警惕信用卡诈骗风险:最新一审刑事判决揭示典型案例与法律解读...近年来信用卡诈骗案件频发给广大信用卡客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梳理近期我国各法院一审刑事判决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信用卡诈骗的特点、手法及法律后续影响以提醒大家警惕信用卡诈骗风险。 二、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一:恶意透支信用卡不归还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信用卡诈骗案件被告人于2012年6月申请...http://www.slrbs.com/jrzg/yqxieshang/222245.html
5.信用风险防范及案例分析PPT文档32页.ppt文档介绍:信用风险防范及案例分析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31、只有永信用风险防范及案例分析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https://m.taodocs.com/p-606378154.html
6.新形势下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及相关建议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率都呈高企态势,而不良资产化解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也逐渐显现,导致不良资产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实际出发,识别、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http://www.kjlww.com/m/article-61383.html
7.《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中国出口...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作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 主编,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最新《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53183.html
8.从两则案例分析海外营销的风险与防范出口企业海外营销风险无处不在,不可抗力、银行信用、客户信用、汇率变动等风险都有可能给出口商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遵循“预防为主,补救为辅”的原则,缜密地考虑海外营销环节中的问题并识别风险,有助于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减少损失。 一、案例回顾 案例1:2008年8月底,南非市场的一家终端零售商(在中国设有办公室)...https://www.wtt6.com/35364.html
1.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案例分析《安徽财经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案例分析 李梦尧 安徽财经大学 开通知网号 自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城商行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银行群体,其通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城商行主要致力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客户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更容易面临信用风险危机,严重的...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CMFD/1021603930.nh.htm
2.券商信用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学位自2010年信用业务开闸以来,该项业务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业务风险。而证券公司作为该项业务主要参与主体之一对于业务风险的把控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T证券公司在开展信用业务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该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是否合理提出优化意见。 本文采用...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01543516
3.银行风险分析报告范文(精选6篇)截至年未,我行的加权风险资产为x万元;资本充足率x%,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x%;单户贷款集中度为x%,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零,未发生不良贷款,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 (二)信用风险分析 1、信贷风险方面:我行一方面强化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以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截至年未,我行各项...https://www.ruiwen.com/word/yinhangfengxianfenxibaogaofw.html
4.《信用问题案例分析》叶尔肯拜·苏琴,女,蒙古族,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用管理讲师。主要讲授《金融学》《信用问题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课程。主要研究目标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农户信用行为模式、信用风险管理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信用概述 ...http://xysy.sanya.gov.cn/CreditHnExtranetWeb/detail.do?contentId=784c671ae0be4197b08530c9858ff9b2
5.信用卡资金管控加码!银联“出手”全量调查套现风险案例,此前已有...《通知》从切实履行商户风险管理主体责任、严格规范商户真实性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套现风险的交易监测、全量调查核实疑似套现风险案例、强化套现风险商户管控措施五个方面对信用卡业务风险防控划出了“红线”。 具体来看,《通知》要求,按照“谁的商户谁负责”原则,将套现风险防治的具体职责贯穿商户准入、交易监测、调查核实、...https://bank.hexun.com/2022-08-05/206505929.html
6.风险知识与案例分析风险知识与案例分析 融资融券交易作为证券市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交易机制,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新的盈利方式、提升投资者交易理念、改变 “单边市”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相比以往普通交易更复杂的风险。除具有普通交易具有的市场风险外,融资融券交易还蕴含其特有的杠杆交易风险、强制平仓风险、监管风险,以及信用、...https://www.cgws.com/cczq/ccyw/rzrq/tzzjy/fxzzalfx/
7.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案例分析(通用10篇)地方政府可以根据需要,探索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快构建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融资中介,降低银行的放贷风险,同时使中小企业融资变得相对容易。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案例分析 5 中小企业是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中坚力量,在创造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https://m.yjbys.com/chuangye/zhidao/chuangyerongzi/60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