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预算编制、执行或考核存在偏差而导致的风险:
(3)因资金调度不合理、管控不严而导致的风险;
(4)因企业投资决策不当、缺乏投资实施管控而导致的风险;
(5)因财务报告编制、分析、披露不准确、不完整可能引发的风险;
(6)因企业担保决策失误、监控不当而导致的风险。
(1)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
(2)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3)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2)关于预算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企业全面预算批准下达后,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按照定量化、全局性、可控性原,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明确预算执行责任。同时,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3)关于预算执行。企业应当加强资金收付业务的预算控制,及时组织资金收入,严格控制资金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防范支付风险。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资金支付,应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企业应建立预算执行实时监控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确保各项业务运营均应符合预算要求。对于工程项目、对外投融资等重大预算项目,企业应当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监控。企业应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反馈和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
(4)关于预算分析与调整。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在定期的预算执行会议中通报,并及时研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落实改进责任。原则上,企业批准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但是,当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由企业预算执行部门逐级向预算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详细说明预算调整理由、调整建议方案、调整前后预算指标的比较、调整后预算指标可能对企业预算总目标的影响等内容,根据规定程序经审批下达后,予以严格执行。
1.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基础。通过筹资活动,
企业取得投资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从而使企业投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企业筹资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
2.企业应对筹资管理风险的管控措施。
1.企业资金营运活动是一种价值运动,为保证资金价值运动的安全、完整、有效,企业资金营运活动应按照设计严密的流程进行控制。企业资金营运活动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2)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
2.企业应对资金营运管理风险的管控措施。
(5)关于费用报销。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费用报销管理制度,明确报销申请审批流程,确保所有费用报销事项经过适当的审批,费用报销金额准确、合理,费用报销原始凭证真实、完整、有效。同时,费用报销业务应及时反映在会计记录中,以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完整。
(1)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企业应对投资管理风险的管控措施。
(5)关于投资会计系统控制。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准确进行投资的会计处理。根据对被投资方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投资业务适用的会计政策,建立投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投资对象、金额、持股比例、期限、收益等事项,妥善保管投资合同或协议、出资证明等资料。对于被投资方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当期市价大幅下跌等情形的,企业财会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合理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
(3)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2.企业应对财务报告风险的管控措施。
1.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企业担保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入,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扣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2)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人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2.企业应对担保风险的管控措施。
(5)关于担保会计控制。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并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担保会计处理。若发现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企业应当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