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菲特的20个经典投资案例案例看投资的秘密

推动低估企业价值的释放,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采取多样化的投资工具,以公允的价值(或者折扣)买入具有复利功能的企业,信任并倚重企业的管理层,这五个方面是我总结的巴菲特盈利之道。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我们可以部分学习其投资的理念和方法,但是绝没有复制的可能性。

首先我把这20个案例的主要情况做成表格,然后以小主题的形式展开讲述。因为内容较多,做成了两张图。

一、关于市盈率

股市的合理市盈率是由无风险利率决定的,在实际投资中,还和企业的税率、市场情绪等因素有关系,但是这一切都不改变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属性,股票因为较高的风险必须对债券有风险补偿。

我们做投资看一个财务指标一定要在具体的背景下,在一个企业各种指标的群体中才有效,才能刻画一个企业的面貌,才能表征企业的投资价值。

二、主动投资的案例分析

企业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现在的价值,一种是未来的价值,现在的价值主要是指交易价格,未来的价值是指现金流的折现值,依赖事件展开。我来举个例子,一辆100万的车和一个100万市值的指数基金投资,两者在当下价值是一样的,这个价值体现在交易价格上面,因为100万总是等于100万,所以两者当下的价值是一样的。‘

从这个视角看,我们看巴菲特用第一种方法的共有三个经典投资,分别是桑伯恩地图公司、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三家公司有个共同点就是巴菲特都对推动了公司价值的释放,努力实现经营的改善,可以说深入介入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其说巴菲特是一个,倒不如说是收购公司然后肢解以获利的野蛮人。对于这样的投资项目来说,企业的市盈率毫无意义,因为原本就没有打算持续经营,巴菲特为了保障企业价值释放过程中处于结构性衰退中的企业经营活动不至于吞噬现有的价值,这三个标的仍有一定的投资能力或者净现金流流入。这不仅要求投资人懂得投资的估值,还要懂得企业的经营,巴菲特也采取了控股推动价值实现或者直接更换管理层的做法,这就是早期的巴菲特,就像一只猎豹,不断寻找可以饱餐一顿的美味。

孙子说:“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面的核心意思是“兵贵无形”,我觉得和投资的原理是相通的。

世人都说曾国藩书生带兵,行军打仗奉行六字诀——结硬寨、打呆仗,湘军作战凭借挖壕、筑墙、稳扎营、固守,慢慢困死太平军。战术虽笨且见效慢,但却极其实用。

这种战法也不是一开始就奏效的,在与太平军对战的初期,湘军可谓是屡战屡败,以至于曾国藩都要多次自杀,不过好歹是被属下拦下来了,可见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其实要在湘军之上。

根本原因是因为湘军是朝廷的部队,因此,湘军的粮饷那是源源不断,打了败仗,不可怕,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可以继续打,反正湘军是按月领银子的,而且天天能吃饱饭,于是也就打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最终依靠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和正确的战法最终战胜了太平军。

我一直觉得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账”是很笨的方法,唯一的聪明就是知道自己笨所以不去和别人拼,无论如何都不是高效的投资方法。你要结硬寨?好,我拆了你的寨。你要打呆仗?好,我杀了你的人。看你怎么办。

作为一种军事策略,“结硬寨,打呆仗”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意义,并不是百战百胜的战略,扩大其效果往往误导人。

投资也是一样,并不存在永远有效的策略,如果有,一定会被传播并形成投资规则,使用这个规则的人互相倾轧,直到这个策略失效。

最后谈一下桑伯恩地图公司的特点

即使有钱控股,也不一定有能量做出管理上的改变,在中国尤其这样,政策、法律风险,尤其是行政管理方面问题会非常大。巴菲特有其能量,以及美国社会的制度,决定了他自己的操作方式。但是,可以借鉴的是他分析公司资产的方式,即如何对待投资收益的问题。

作为一般投资者,在出现致命替代品的情况下,果断卖出是正确的选择。事后的业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毕竟我们无法左右公司战略,更无法通过控股再投资方式提高投资资产的回报。这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案例,对普通投资者不具借鉴意义。

三、关于保险公司

巴菲特特别喜欢保险公司,在20个案例中明确溢价买进的三家公司都是保险公司,分别是国民保险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通用再保险公司,其中国民保险公司是第一家全资收购的保险公司,巴菲特看中的是其低成本经营的企业文化和账面较大的浮存金,可以用来供其投资。通过低成本,甚至是负成本的资金,有助于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

浮存金的含义是:一旦顾客购买保单,保险公司立刻获得保费;在未来某个时点,当保单持有人索赔时,保险公司面临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将收取的部分保费留作应对每年的索赔之用,而余下的保费则可用于投资。这种保险公司持有但并不拥有的钱被称为保险浮存金(float),而巴菲特能用这些钱投资获益!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中巴菲特多次买进,最后实现私有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投资案例中,一个是巴菲特极其重视企业的管理层,一个是巴菲特比较深入介入了企业的经营改善中,毕竟当时保险公司遇到了经营危机。

1、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此时,他需要知道的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是否有称职的管理层来实现逆转,是否能够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既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够纠正准备金不足的问题。在管理能力上,巴菲特需要了解杰克·伯恩。在资本方面,他必须了解补充资本的监管要求、如何满足这些要求以及其他保险公司或银行是否愿意提供所需的补充资本。

巴菲特后来表示,他相信杰克,并认为他绝对是能让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重回正轨的那个人!

由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巴菲特明白这是他能够发挥作用地方。随即,他去拜访华盛顿特区的保险监管人沃拉克,并亲自协商了对这家公司设定监管资本要求的严格程度和最后期限。此外,巴菲特还大大增加了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投资,在那个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投资者,给这家公司投了信任票!

那时,筹集资金仍然极其困难,但所罗门公司(具体是所罗门公司有影响力的高管约翰·古弗兰)最终同意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承销价值7600万美元的可转换股票。其他再保险公司也很快出面提供了再保险业务,公司股票也从每股2美元跃升至每股8美元。

"对当时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来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这种情况好像是急转直下,几乎就像自由落体一样!"由此说明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对于竞争性行业是何等重要。保守谨慎的经营风格,其形成基础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

2、通用再保险公司

就巴菲特自己对该公司收购的诠释来说(见他在1998年年底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巴菲特评述道:“在数十年间,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名字代表着分保行业的品质、诚实和专业——而且,在罗恩·弗格森的领导下,这种名声被更加发扬光大……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巴菲特继续阐述了通用再保险公司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即拓展伯克希尔全球范围分销保险产品的能力,以及它为伯克希尔所带来的做承保的技术能力。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案例里,巴菲特的投资仅仅是部分倚重对方的财务数据,他的收购决策是基于业务的合理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菲特心甘情愿为通用再保险公司付出较大的溢价,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巴菲特和芒格从来都不相信什么战略协同,认为专注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认为1+1不会等于2,更不会大于2,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却认为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和伯克希尔现有的业务可以形成有效的补充。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投资环境,优质的股票价格都很高,巴菲特手里有大量的现金需要投放,但是也说明巴菲特对保险行业的偏爱。

在通用再保险公司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案例中,巴菲特非常重视管理层,我在“倚重管理层”标出的两个“特别倚重”一个就是给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这说明在巴菲特看来保险行业并不是具有机行业优势的企业,管理层的执行力和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四、关于技术类公司

先说个题外话,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和桑伯恩地图公司命运相仿,电泵取代了风车,公司产品在技术进步中遭到淘汰,这是致命的风险。因此,投资技术进步快的行业更是充满危险,这是需要长期投资者主动规避的地方。

在《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本书中的20个案例中,这是唯一一个巴菲特对企业经营管理无法施加影响的企业。

为巴菲特寻找买入IBM的理由并不难。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当IBM在科技业剧变中被颠下浪尖时,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曾将其视作“摧毁股东财富”的典范,但经过十几年的转型,IBM已在IT技术服务领域奠定了无可争议的领先优势,并通过受业绩增长推动的股价上涨、持续分红及股票回购,为股东不断贡献稳定回报。

数字说明一切。前IBM高管张烈生的新书《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中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一方面,IBM不断提升的盈利水平能够自然推动股价上涨,其毛利率已从1992年时低于39%到2010年的46%,每股收益过去五年实现翻番增长,未来四年预期仍将年均增长18%,而过去五年,IBM每年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一直在100亿美元以上,去年更是达到161亿美元;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IBM已经连续15年提高季度分红水平,而且连续7年分红达到两位数增长;此外,从1995年以来,IBM已经拿出超过1000亿美元进行股票回购,以提高股东手中股票的价值,仅2010年就拿出154亿美元进行股票回购。

这一切或许可以从一个关于IBM流传甚广的笑话看出某种必然性。一个关于IBM公司文化很典型的故事:“两个食人族到IBM上班,老板说“绝对不许你们在公司吃人,否则我立刻开除你们!”。三个月下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有一天老板把两个食人族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不让你们吃人不让你们吃人,还吃,明天你们不用再来上班了!”两个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IBM,临出门时一个忍不住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立刻就被他们发现了!”

IBM内部体制已经僵化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了,也正是因为僵化的体制、僵化的执行力、陈旧的商业理念让IBM每次都硬生生地把伟大的战略做成了先驱炮灰,每次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那么巴菲特投资IBM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呢?是科技发展迅猛且不可捉摸,企业无法建立护城河?还是大企业病害死了IBM?或者是因为巴菲特投资大意了,没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力,导致自己的企业管理才能未能及时阻止IBM的坠落?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五、巴菲特和企业管理

巴菲特曾经有过一段名言:我是个好投资家,因为我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个好企业家,因为我是投资家。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在表格中,我们在“改善经营管理”中看到“是”的有六个,除了三个是作为“野蛮人”去拆解公司的,三家是企业陷入经营性危机作为救火员去参与的,但是我认为事实远远不是这样。

如果说这个案例还不足以说明情况,我们看一下巴菲特收购北伯灵顿公司后,公司和其的一段访谈中巴菲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只需按照你们过去的那种方式做就行了。我或奥马哈的任何人,都不会涉足诸如劳工问题、采购问题、机车购买问题或任何其他的这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购买这家公司,是因为它管理得不错。如果到了不得不为北伯灵顿公司引进管理层的境地,那么,我们双方都有麻烦了。”

在北伯灵顿的访谈中,巴菲特继续讲:“我们寻找的标的都是经理人对自己的企业充满激情的公司。这是真正的区别所在。我是指,对某种事情有激情的人,都会带来日常工作和决策之外某种特别的东西。除非我认为你们对这个企业有很高的激情,否则,我今天真的不会在这里。我是指,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有官僚气息贯穿其中,是不可思议的问题。这在美国是行不通的。激情是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你会常常在家族企业里找到这种要素,而在专业管理的企业中,发现它的概率就不是那么大了。但我确定在北伯灵顿公司存在着这种激情。

第一句话:平凡的事业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所谓平凡的事业,是指伯克希尔旗下的这些非上市公司大多属于巴菲特笔下的“一般商品事

业”,最多也只是“强势的一般商品事业”,它们距离“市场特许经营事业”或者“弱势的特许经营事业”还有不小的距离。然而,伯克希尔正是靠着这些平凡的事业创造出了极为不平凡的业绩:在1965—2014的近50年里,每股收益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

第二句话:非凡的业绩源自非凡的管理人。

既然事业是平凡而普通的,那么出色的业绩必然源自出色的管理人。究竟有多么出色?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人都是“艺术大师”级的人物。

第三句话:非凡的管理人造就了非凡的管理边界。

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是听听巴菲特自己是怎样说的吧!“在我们不断增加旗下的事业体时,我会被问及我一个人究竟可以应对多少个经理人同时向我报告。我的回答相当简单:如果他是一颗酸柠檬,那么即使我只管理一个人也已太多;如果我管理的部下都像我们旗下已经拥有的那些经理人那样,那么对于我来说这个数目将没有任何限制。”(1995年信)

我长篇累牍地分析效率模式是因为现在在股市中有一种不当的观点,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一般的管理人仍然值得投资,一般性的企业即使管理层卓越也难以忍受,事实上呢,第一,优秀的管理人可以创造伟大的企业,建筑坚固的护城河,这种价值比先天的属性更强,第二,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即使成功,也并不是伟大的类型。

巴菲特这种对管理层的重视正是体现了他自己对于企业管理的擅长,正是因为管理层按照他的意愿做了执行所以才“大家都没有麻烦。”

巴菲特绝对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六、多样化的投资

1、做机会型的投资人,而不是做风格型的投资人

在当今的投资行业,许多投资者把自己的投资策略定义为一种形式,诸如,“价值型”“增长型”或“事件驱动型”。巴菲特超越了这种策略定义;他不仅按照流动资产净值法选择标的,或仅仅投高品质的企业或仅仅投优先股。相反,他是把自己的投资策略与市场状况和个人投资计划有机地进行匹配。

投资者不应该逆市场强推某种投资风格;相反,他们应该构建适于不同市场环境的不同投资风格的专业知识。在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抓住机会;同时,在看不到机会的时候,不要降低投资标准而为之。

好的投资机会一定是等出来的,在巴菲特的20个投资案例中,除了三家保险公司外,全部是低估或者以合理价格介入的,有四家是在遭遇经营危机的时候介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机会是跌出来的,也是耐心等待的结果

2、定量为定性服务,定性需要定量去验证

在评估企业的品质方面,巴菲特的品质定义既包括定量的内容,也涵盖定性的内涵。在定量方面,他逐渐注重具有下述数据特征的企业:持续的增长;已用有形资金的高收益率。巴菲特的核心标准是,在可理解的结构性因素的驱动下,十分稳定的5%的增长幅度。他并没有只是盯在极高的增长速度或极端有吸引力的估值上。无疑,这就是对那几个具有品牌产品的公司投资的决策依据。

确定当期利润很重要,它让投资者大致知晓企业的价值几何;了解企业的资金收益率也一样重要——如果企业资金收益率不能明显高于资金成本,那么,它就无法从事具有复利效益的经营。

然而,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是其未来利润的某种合计值。一位投资者计算的当期利润值是否为精确的80美元或82美元或79美元,都无伤大雅;企业未来5年的利润是700美元或15美元或3000美元,则攸关决策!

类似地,虽然较高的资金收益率是创造复利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如果一家公司的未来前景不明朗,那么,仅有较高的资金收益率显然不够。例如,具有梦幻般的50%已用资金收益率,但收入和利润增幅为零的企业,(相比于收益率较低但增幅可观的企业来说)它的那种很高的资金收益率没什么益处,因为它无法把收益再投入到企业,使它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需要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中得出,而非想当然的认为。核心观点必须有客观数据的支撑,这很重要。

我不喜欢预测企业的利润和分红的具体数据,就是因为我认为一方面这个事情很难,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的投资。

3、最后的话

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生涯,并没有定义在某一种投资形式或投资策略上。从1957年开始的最初投资合伙制到今天,他的投资方式显然是在不断演化精进。

这些决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机遇下实现的,我们不可能真的去复制巴菲特,但是可以从中学习他的投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与我而言,作为A股的一个小散户,最重要的是寻找具有结构性优势的企业,即企业创造复利的能力,以合理价格买进,同时牢记最佳的投资类型要依据市场情形而定,识别市场变迁的迹象并借此进行调整,以便甄别最有希望的机会

THE END
1.《财产保险案例及分析.》.doc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财产保险案例及分析.》.doc 案例1.2 电梯受损拒赔案 [案情简介]某事业单位向A保险公司投保财产综合险,承包房屋建筑及附属机器设备等设施。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报案,表示投保设备中有一部电梯线路起火,造成配电柜起火使两部进口电梯受损,索赔金额超过100万元。接报案后保险公司对事故现场进行查勘。该单位...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1128/30380081.shtm
2.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九、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十、课程结构框架 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理论授课和实训、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3.保险公司案例分析保险公司案例分析 保险公司是一种金融机构,主要提供保险服务,为客户提供风险保障和理财增值的服务。在保险行业中,有许多知名的保险公司,如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平等。以中国平安为例,该公司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该公司提供多种保险产品,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https://www.xyz.cn/toptag/baoxiangongsianlifenxi-76915.html
4.人身保险案例分析案例二 本案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是否有效[案情]:2003年9月27日,投保人林光伟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铜梁支公司处为渝B13860号中型货车投保,保险合同约定了第三者责任险,并规定了保险车辆造成本车驾驶人员及其家庭人员的人身伤亡属除外责任。2004年4月6日,因该车转卖,经投保人林光伟申请,被告同意将保险合同转让...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30/16/1971081_73755090.shtml
1.以案释法(70)保险理赔新案例——岳某诉保险公司损失赔偿案解析被告保险公司辩称保单约定每次事故绝对免赔额2000元,应予以核减,本院对该辩称予以支持。原告主张施救费3500元,被告保险公司提出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地,认可2000元的施救费,同时要求主挂分摊,且挂车未在该公司投保,经审查,本院对该项费用酌情支持3000元,主挂分摊后被告保险公司应承担1500元。原告主张的公估费4000元,被告...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CMDAEP0514KP5O.html
2.机动车保险纠纷典型案例分析随着近两年我国机动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保险已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务中最大的险种,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车辆保险纠纷诉诸法院。那么,下文是由yjbys小编为大家提供机动车保险纠纷典型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规则要述 01 . 驾驶员被自己车辆侧翻砸死,交强险及三责险免赔 ...https://www.yjbys.com/edu/qichegusun/243393.html
3.船员保险的现状与典型案例分析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众所周知,航运业是保险充分覆盖的行业,船舶、货物、船员都可以成为承保的对象,对于船员权益保护和权利救济而言,保险制度在损害赔偿和损失弥补等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本篇文章将通过有关案例分析,结合保险条款解读针对船员保险的有关问题。 一 船员保险的强制要求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673050
4.青年夫妻的理财案例分析理财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青年夫妻的理财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青年夫妻理财规划 理财案例: 某企业员工小王,28岁,月收入税后2000元,每年各项奖金税后约4万元,单位购买三险一金,且参加了医疗互助;妻子小文,与小王同岁,在私企从事会计...https://www.jy135.com/licai/32293.html
5.经济师考试《中级保险》真题六、案例分析(本大题2个小题,40题7分,41题8分,共15分) 40.1997年8月,王某为丈夫投保了5万元人寿保险,受益人是王某的儿子。1999年3月,王某与丈夫因感情破裂离婚,经法院判决,儿子由王某抚养。离婚后,王某与前夫各自都建立了新的家庭。2000年12月,王某的前夫因意外事故去世,王某得知后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给付保险...https://www.oh100.com/kaoshi/jingjishi/550929.html
6.以案说险富德生命人寿重庆分公司:保单复效,为什么要重新如实...案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但在合同效力中止后两年内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保单复效。对于涉及人身健康或生命的保单,为了排除“逆选择”风险,投保人申请保单复效时,客户需重新如实...https://www.cqcb.com/jinrongjie/2023-10-16/5398717_pc.html
7.新保险案例分析10篇(全文)新保险案例分析 第1篇 新保险法案例分析: 案例: 高女士为自己向保险公司投保了重大疾病险,保险公司予以承保,高在保险期限内患病,经三家医院诊断,一致认为其患有急性心肌梗塞。高女士心想自己刚好有保险,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随即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5l994xf.html
8.借款保证保险合同案例分析借款保证保险合同案例分析 [案情] 原告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市贾汪支行(以下简称贾汪农行)。 被告王世猛。 被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徐州市贾汪支公司(以下简称贾汪保险公司)。 2001年4月13日,贾汪农行与贾汪保险公司签订《汽车消费贷款保险业务合作协议书》(以下简称保险协议书)。约定:为培育汽车消费市场,贾汪农行为不能一次性...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3/08/id/74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