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模拟承包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1
1教改内容
1.1课程设置的由来及构想
为此,凯里学院园艺专业教研室结合单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园艺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开设了《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该课程是使学生在参加园艺产品生产、评价和销售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将逐步获取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应用于园艺生产各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转化为自我专业素养的实践平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时就让其参加专业实践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由于园艺专业技能的极强实用性,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园艺产品的观赏性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地去获取一些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也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园艺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
1.3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
1.4校内实训基地施行“模拟承包制”管理
为了培养毕业后就能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在经过前两年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常规管理的学习后,从大三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立兴趣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承包制”管理,使学生获得相对独立管理和自主经营的机会。这一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很好地检验每个同学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是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园艺场经营与管理需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包括成本预算、产品定位、市场需求、生产管理及产品销售等,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教改效果
2.1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了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园地的规划与设计、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物侯期和生长结果习性,常规管理,果实采收、分级和包装等。这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勤奋的精神。通过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及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承包制”的实施,使学生跳出了前人经验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技术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但这种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和“重现”,而是要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转化[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应将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并通过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是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加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且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更新,掌握行业前沿最新的科研现状和技术,同时可以在生产中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从而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清西,李冬香,关夏玉.试论导师制与园艺本科人才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78-82.
[2]秦栋,李兴国,霍俊伟,于泽源.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农业大学园艺果树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1,244(10):94-95.
[3]徐呈祥,朱士农,催群香等.我国高等学校对新时期园艺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1):68-74.
[4]韩浩章,王晓立,王彰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64-165,177.
[5]邹佩文.园艺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42-44.
[6]胡繁荣.园艺技术专业“生产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5-8.
作者简介:杨芩,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李性苑,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1、经济统计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如果亨利斯皮尔曼(《夺命的冷漠》中的主人公)不曾存在,上帝也必定会创造出一个来。不过马歇尔杰文斯做到了,读者们也就跟着受益匪浅。”
马歇尔杰文斯正是《夺命的冷漠》的作者,这其实是美国经济学杰出教授威廉伯烈特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艾辛格两人创作小组的笔名。然而,在这个笔名里却结合了经济学界两个伟大人物的名字: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杰文斯。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继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又一位划时代的经济学大师。至今我们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仍是以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为核心的。而威廉杰文斯则是“边际三杰”之一,有“边际效用理论之父”的美誉。
1870年代,英国学派杰文斯、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瑞士洛桑学派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这3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放弃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到了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正式出版。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及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的理论,如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等,提出了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二人小组取笔名马歇尔杰文斯可见其宏图壮志。事实上,这本书的故事的确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也栩栩如生,打动人心。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受人之托,来到英国剑桥帮助收购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故居。没想到,他的朋友费恩遭到来路不明的袭击,斯皮尔曼与夫人利用游览剑桥之机进行调查。马歇尔故居的卖主有意把房子卖给另一位知名人士――剑桥大学主教学院院长哈特。但出人意料的是,哈特此时突然遭人谋杀。斯皮尔曼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最后的凶手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作者将经济学原理巧妙地用到了破案的过程中,使读者在“悦读”中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经济学很简单,难就难在对它的运用。”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运用经济学的大门,开辟了一条激发学习经济学兴趣的新路。
人们时常把经济学想得很神秘,认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事实上,各种经济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常常听说“谷贱伤农”,但不知就里。为什么会出现“丰产不丰收”降价可以促进销量增加,国家却为什么要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我们时常说资本主义腐败,宁肯把牛奶倒进大海里也不给穷人喝!是资本家头脑缺根弦,还是我们忽略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战是商战中常用的武器。在很多人眼里降价是促销的灵丹妙药,于是价格战漫天飞舞、昏天黑地,结果几败俱伤(两败俱伤已不足以说明竞争的残酷和伤害的广泛)。如何脱离价格战的苦海殊不知,涨价也可成就一番伟业。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商品适合涨价销售呢这些均可在经济学原理中寻找答案。
毋庸置疑,从破案小说的角度讲到、用到经济学原理,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是成功的。在《夺命的冷漠》中就运用到了马歇尔的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原理,而该系列著作也陆续讲了边际、均衡这些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对于既想轻松阅读,又想系统学习经济学体系的读者而言,本书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学的信息量仍显不足。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非常畅销的《我在美国当律师》(张晓武、李忠效著)一书,虽然该书也涉及了一些美国的移民法律,但只是些支离破碎的内容,人们真正感兴趣地是张晓武如何在美国奋斗成功的故事,而不是要在此书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美国移民法体系。因此,将此书归为励志书而非专业法律书是恰当,事实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该书成了畅销的励志书。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医院临床药学;合理用药;治疗方案
【Abstract】Medicaltreatmentcost’s,howrationalhospitaleconomymedicinesandchemicalreagentscontrollingoneoffocalpointisrightaway,butrationaleconomyofhospitalusesmedicinesandchemicalreagentstobeclinicalpharmacyofhospitalmajortaskthen.Thehospitalchoosestherighttherapeuticschedulefrommedicineeconomicspoint,usemedicineeconomicstoguideclinicalpharmacyofhospitalservice,economicsbringsmedicineintofunctionofclinicalpharmacistrange.
【Keywords】medicineeconomics;hospitalpharmacy;usesthemedicine;schedulerationally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
医院如何合理经济的使用药品。医院合理用药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药品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目前国内外医院合理用药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制定医院基本用药目录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
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在我国由于卫生属于福利性事业单位,卫生费用十分有限,且药费所占比例又特别大。在医院进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有其特别重要的地位。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分析各种药物治疗模式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为临床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优化卫生资源,在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同时得到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的承认,同时,可作为报销和临床经济合理用药的依据之一。
1药物经济学常用分析方法
1.1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果分析(CEA)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最常用分析方法,成本用货币单位,效果用临床医学或生物学单位。CEA是通过成本与效果的比值来表示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所以,比值越小越好。在一系列同类效果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中,当其最终效果相同或相近时,选择一个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合理的。例如应用头孢噻肟、青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基本相同(分别为85.37%和81.58%),但头孢噻肟的治疗成本高达3749.52元,而对照药仅为2558.73元,其CEA分别为44.07和30.81元,两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应首先选用青霉素[2]。
CEA的一般公式为(C1+C2-B1-B2)/E,这里C1与C2分别代表直接与间接成本,B1与B2分别代表直接与间接效益,均以货币为单位,E代表效果,以临床或生物学单位。
在药物经济学中,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直接成本是直接应用于医疗所需的一切费用,即用于治疗方案所耗的医药资源,非直接医疗成本为与病人治疗有关的一切支出,包括病人的伙食、病人的运输、家属照顾等,一个癌症或精神病病人的非直接医疗成本往往远超过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因疾病而导致的早亡、伤残、劳动力丧失等而致的工资或收入损失等。
1.2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药物经济学显示,资源的合理支配与应用,才可能获得最大效益。应用CEA和CUA方法可较全面的分析临床治疗结果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当治疗结果与生命延长有关,应用QALYS能较客观地评价一个治疗方案的优劣,这就是CUA的应用。成本-效用分析是一种既考虑效果,又考虑病人对健康的欲望和满足程度的方法。侧重生存质量的改善,而不是延长生存时限。生存质量的改善用评分表法计算。采用生命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QALY)作为相互比较的基础,多用于慢性病的研究。用这种方法在评价结果时,不仅分析有关的货币成本,而且分析病人因功能改变或不适或对健康状况不满意而附加的成本。通过效用调查确定成员对各种健康状况的相对赋值。效用值取值范围通常在1.0(健康)~0(死亡)之间,比死亡更差的健康状况可取负的效用值。
合理用药是指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三项要求。具体内容是:治疗药物必须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其价格是患者有能力支付且能保证市场供应;治疗药物的调配如剂量、用法、用药天数应准确无误;其质量要保证安全和有效。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比较重视药物的“安全和有效”,而对于国家或患者是否有能力支付药费等“经济”问题考虑得较少。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是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做好药品资源优化配置、做好临床药学服务、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价值效应的重要内容。
2药物经济学应纳入医院临床药学服务项目
随着我国药品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院药学工作无论其管理模式或服务职能都将产生重大变化。药学管理从传统的保障供应型转向技术管理型,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注重“药品”的管理转向注重“病人”的合理用药管理。医院药师的服务职能也由传统的“发药、配药、管药”转向临床药学,转向临床药师的服务职能。他们直接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用药决策,提供药品和用药知识,监护用药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保证药物治疗安全、经济、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药物经济学正是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通过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的结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药物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也正是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安全、有效、经济”中的“经济”问题。所以,用药物经济学指导医院临床药学的服务,将药物经济学纳入临床药师的职能范围。
3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与监护,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
4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合理化用药
5医院临床药学环境下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其他几个方面
(1)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如加配伍用药、给药途径的改变。(2)不同治疗方案对病人预后的经济学评价。(3)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如药物监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临床药师对治疗方案的干预减少药费开支等都可以作为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内容加以研究。(4)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和比较。(5)药物治疗与其他疗法的经济学比较如肾衰贫血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输血治疗的比较。(6)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对专组病例作经济学回顾分析。(7)医院处方集药物评价由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应择优,可用经济学评价加以论述。(8)协助编写治疗学或药物治疗指南对多种疾病都应该用基本的药物治疗指南来加以规范医生的治疗行为,避免个别人由于利益的驱动而采用非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增加费用的支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我国现阶段更有现实意义。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问题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在多个治疗方案中,一个治疗方案即使成本较高,但临床效果显著,仍不失为较佳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未必是实现特定治疗目标费用是最低的。所以我们在选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时,要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宋秉鹏,丁玉峰.药物经济学概念.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5(3):179.
2陈征宇,祝汇江,何志高.头孢噻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经济学研究.中国药房,1999,10(4):163.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因此在西方经济学通识课中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人与社会的经济关系的深层次思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探索人与社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中,了解专业知识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生观的基础和载体。从学生的角度看,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教师的授课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用来做学问,还可以用来指导做人,帮助学生完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通识课的最终目标。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由于选修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教师的授课内容就不能太深奥,甚至要寻求深入浅出的方式授课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逻辑性。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的方法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是以实证分析为基本的方法。许多经济理论需通过经济学特有概念、大量图形和数量实证分析去理解,很多经济变量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比如微观经济学是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消费者、生产者、资源拥有者的决策规律。
它通常要利用数学模型推导演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形象地解释经济现象,即对经济个体的基本假设、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而证明结论的推论过程符合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针对通识课的教学对象,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地交代模型或理论的来龙去脉,适当进行逻辑推导和分析,注重对学生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由于通识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多样,教学方式也要多样。基于上述特点,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应为兴趣、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经济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常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的经济问题。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知识、探索经济活动规律的兴趣,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方法探析
2.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源于欧美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由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从教学的基本规律说,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过程,而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对学生的认知做出经常性反馈,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医院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1]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宁洁:4种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天津药学,2007(3).
[3]张海波:3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决策树分析[J].中国药房,2007(32).
[4]李景梦:入世后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5).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手段教学效果
一、要做到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几乎没有教师能够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但是虽不能做到针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却要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科,但是该专业在我校被设置在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的整个学科大环境是偏工科的,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录取批次为本科第三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同学们的数学功底不是太好,很多同学都不爱听大段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所以在与教学目标不冲突的情况下,笔者尽量不讲或少讲数学知识,尽可能用文字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外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将经济学基础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讲全讲透,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面,应尽可能地拓展每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继而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二、修炼内功,拓展知识面
(一)要吃透教材
(一)要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论功底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三、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教学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经济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这门课上的越深,教学效果反而越差,甚至有人戏言,经济学教师的优劣,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成反比,与课堂教学的沉闷程度成正比。教师们怎样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二)经济热点话题的研讨
(三)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主流,正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它能够图文并茂,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知识;它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够做到重复使用,知识共享;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里面,由于要涉及大量的知识点、案例、热点话题,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否则一些案例及知识点的呈现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不易记牢,靠纸质材料,又不环保。
(2)多媒体视频的应用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视频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资源形式,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已被广为认可,然而,视频资源在课堂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使用出发点看,视频资源作为一种单纯的辅的资源加以应用,表现单一;另外部分高校对视频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反对意见,普通教师对视频教学的应用非常的谨慎,因而,视频资源本身的教育能量没有实现最大化。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一些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