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23华中科技大学真题难度不大,基础为王!

学硕整体评价:总体来说,2023年华科新传考研真题难度并不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偏题怪题出现,基本上每一题都可以在都能够在考纲指定的参考上找到答题思路,甚至很多题目就是基础参考书上的原题。所以这也给所有考生提了个醒,一定要注重基础,把参考书吃透,这样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同时,题目复现率也非常高,有的题目是近三年出现过的原题;学硕886和专硕440的考题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有相同的考题出现。因此对于想要考华科的同学来说,吃透真题尤其的重要。相较于前几年的真题,本次华科的题目难度有了小幅度下降,但是基础的题目往往代表着拉开与别人的差距的难度也提高了,因此如何在保证在回答好基础知识之上让答案更加出彩,显得尤为重要。

专硕整体评价:今年华科新传专硕考研真题和学硕一样,并不难,基本上所有的题目都可以在参考书当中找到相对应的答题框架,很多题目也都是参考书上的基础内容,甚至是几年前考过的原题也原封不动出现在了试卷上。除了学硕与专硕一致的334部分,学硕886和专硕440的考题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有相同的考题出现。与往年相比,题量方面没有变化,题量较大。出题风格偏基础,多为中规中矩的基础知识点的考察,难度较低。这也提醒了同学们,一味地拔高,去攻克那些深奥的难题怪题,并没有办法完全辐射全部考题,如果对基础知识点不重视,则会导致知识和考试的基本盘不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重视基础、回归基础的原因。对于想要拿高分的同学们来说,夯实基础再去拔高,才是弯道超车最稳妥的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硕与专硕业务部分共用334一套试卷,学硕的理论试卷为866新闻传播史论,专硕的理论试卷为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因此,我们的真题解析将首先对334试卷展开解析,其次对是学硕866与专硕440的试卷解析。

2023华中科技大学专硕(334)

必答部分

一报道策划(1*30=30分)

1.专硕扩招培养改革

难度:2颗星

评析:本次报道策划题目要求进行专题报道,在实务写作的课程中我们也详细给大家讲过专题报道策划的考察要求是什么。今年的报道策划与往年真题一样,依然是当年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总体来说难度不高。

参考思路:

(1)总论

(2)确定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3)报道的规模、进程与媒介形态运用

(4)发稿计划

(5)设计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

(6)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7)反馈与调整

二消息改写(1*40=40分)

在消息写作时,要注意几个经常容易犯的误区:标题不需要概括全部信息,只需突出重点信息即可;导语尽量不要超过150个字,占全篇幅的20%-30%为佳;消息主体注意主次分明,段落分明,行文流畅。

选答部分(网传部分)

一简答题(2*15=30分)

1.列举网络前沿新技术特征和影响

评析:“网络前沿新技术”出自钟瑛老师的《网络传播导论》第一章,并且在2015年的华科334真题当中也考过,“网络前沿新技术”在网络传播课程中也讲解过,所以总体难度并不大。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已经迅速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整体变革。自2019年以来,5G、区块链、云传播、物联网等新技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特征,并对新闻传播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5G技术

特征: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

影响:5G技术重塑新闻采编流程,打破传统采编格局,提升新闻采编效率;5G技术还使得新闻生产者多元化;5G技术还使得新闻内容分发精准化;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层出不穷,弱化了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

二、区块链

特征:去中心化、自信任化与自组织化、内容不可篡改以及信息可追溯

影响:可以运用于构建社会共识,还可以用于规避虚假新闻;能够为产业价值重构带来新的可能

三、云传播

特征:虚拟与现实的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连接

影响:成为经济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社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形态;成为媒体融合新平台;全球进入云传播时代

四、物联网

特征: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影响:信息生产形式得以延伸、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更加深入、用户的概念更加清晰

2.数字鸿沟定义以及解决措施

评析:“数字鸿沟”这一考点出自《传播学教程》,在传播匠专题课程当中也有重点讲过。属于比较基础的知识点。

数字鸿沟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最先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对其做出定义,认为数字鸿沟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此外,数字鸿沟通常被认为包含三种层次,分别是基础设施和接入技术层面差异导致的接入型数字鸿沟、对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和方式差距导致的技术型数字鸿沟和知识型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解决措施:

(一)打造“适老化”传播产品与服务

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源于许多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客户端不适于老年群体使用,存在交互界面过于复杂、操作不友好等问题。要消灭“数字鸿沟”,首先要使老年人能够便捷掌握智能终端设备,产生技术接入的心理意愿。因此,“适老化”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21年起,已有158个“国民级”网站和APP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成为了界面操作更加简单、交互更加便捷的互联网信息产品。同时,还探索出了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一系列无障碍传播的新功能。

未来,要使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能够持续发挥实效,还必须要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阻碍因素。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鼓励性,可提供如政策性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对于平台来说,应持续深化针对老年群体的适老化需求调研,真正做到精细化调整,提高老年网络用户的平台满意度。(注意段落结构:叙述说理在先,论证举例在后)

(二)强化“数字反哺”正反馈机制

二论述题(1*50=50分)

1.网络经济特征及其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难度:3颗星

评析:“网络经济”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也是反复提及过得重点知识点,对于网络经济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联想平台经济或者带货经济,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啦。提问的方式也比较中规中矩,所以对于同学们来说回答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

一、网络经济的特征

1、快捷性: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

2、高渗透性: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

3、边际效益递增性: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

4、外部经济性:通常情况下,工业经济带来的主要是外部非经济性,如工业“三废”,而网络经济则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性。

5、直接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共享信息、资产、服务资源,促进行业间的共享程度加深,打破了传统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竞争过度等弊端,大大提升各资产的有效利用并促进了协同创新等。

2023华中科技大学学硕(886)

中外新史部分

一简答题(2*10=20分)

1.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生涯。

难度:1颗星

评析:这部分的考题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外新史反复考察的重点,2020年华科新闻传播学学硕620真题(学硕考纲调整后改为866)考过“马克思的办报历程”。

一、马克思的办报活动

其报刊生涯大体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亲自创办或主编报纸刊物

马克思先后参与主编或创办了《莱茵政治、工业和商业日报》、《莱茵报》、《德法年鉴》和《新莱茵报》等报刊,这些报纸为其革命活动服务,从而直接决定了报纸的政治方向。

其中,《新莱茵报》是马克思报刊生涯最辉煌的一页。1848年,该报由马克思创刊于德国工业中心科伦,它是面向大众的大型日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其成员大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利用该报支持工人阶级斗争,揭露反革命暴行,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导、参与编辑工人报刊,或给工人报刊供稿

这在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中占很大比例。马克思担任过《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实际编辑,指导过美国《改革报》的工作,也为《寄语人民》投稿。

(三)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报刊供稿

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美国《纽约论坛报》的合作被传为新闻史上的佳话。

2.大众报刊的特点。

评析:大众报刊属于是华科的高频考点。2021年866的论述题也考过“大众化报刊的历史地位与消极影响”,在2020年专硕440的真题中更是考过“大众化报刊的特点”这一原题。

大众报刊也称廉价报纸。近代报刊出现后经历了政党报刊和"黄色报刊"时代。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人人都看的报纸"――大众报纸,大众报纸的特点是:

1、内容以报道新闻,社会事件和提供娱乐为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受众;

二论述题(1*30=30分)

1.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评析:论述题“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也是2022年华科440的原题,只要是认真研究过往年华科真题,这三道题完全可以轻松拿到接近满分的分数。

1、改革的历史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

2、改革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一报告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中前进的指导方针,也是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方针。他指出,一切民族、国家各个方面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3、《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1)改版原因:报纸存在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等缺点,缺乏生动活泼的作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这次改版着重于三个方面: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1956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具体表现为:

①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②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③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

4、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1)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2)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新闻理论部分

1.新闻价值五要素。

评析:本题属于老生常谈的题目了,首先先解释新闻价值的定义,然后再介绍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同时也要简单介绍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产生了哪些变化,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1、时新性即新闻媒体会选择新近发生的事,人们尚且未知的事来进行报道,呈现给社会公众最新的资讯和消息。

4、接近性即民众更加倾向于了解地理区域内相接近或者心理距离上相接近的人或事的新闻报道。

5、趣味性即民众更加青睐富有人情味,能够带来欢乐和愉悦心情的新闻报道,例如一些奇闻趣事,可以理解为人们更倾向于软新闻的报道。

网络时代的数字化、超时空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使新闻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重要性向定制性转变;显著性向实用性转变;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趣味性向媚俗性转变。

2.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两者由于都是传播行为,有其相互渗透的地方,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一)出发点不同

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对信息的需要,信息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前提,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追逐信息;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宣传者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追逐受众。

(二)归宿点不同

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宣传者传播一定观念,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传播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

(三)传播的方式不同

(四)表现形式不同

新闻是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以事感人;宣传则重在说理,以评述、论证为主。在宣传中,往往以新闻事件为引,对其进行评述论证,完成观念的传递。

(五)传播要求不同

信息的沟通需要定量的准确,具体的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和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1.网络虚假新闻成因及防范治理。

评析:关于网络虚假新闻成因以及防范治理,在基础班课程和专题课都有讲过,回答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因为这道题是一道论述题,所以在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案例。

虚假新闻是相对真新闻的个概念,指新闻媒体从业者产违背新闻真实性、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新闻,新闻事实并不存在;典型的表现有中有、细节失真、夸大事实、偷梁换柱等。

一、虚假新闻的成因:

2.写——媒体过度商业化、采编人员知识欠缺

3.发——迷惑性变大,轻信网络消息

二、虚假新闻的治理措施:

1、事实核查

2、新闻法治

4、提升公民媒体素养

传播学部分

一论述题(1*25=25分)

1.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一、对新闻传播业的积极影响:

1、内容生产效率提升

虽然新闻从业者对于机器人写作存在一些质疑,例如缺乏人情味,缺乏内容深度等,但其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极大的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如财经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突发自然灾难性报道

2、场景化、智能化推送

大数据与智能化媒体能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

3、新闻分发个性化

大数据与算法能够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发送新闻

二、对新闻传播业的消极影响:

1、智能写作模式化严重,缺失人文情怀

2、人工智能挑战记者身份,出现职业危机

3、智能算法受制资本,黑箱加剧不平等

二研究设计(1*25=25分)

2.我国主流媒体的体育赛事报道对我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的影响。

评析:研究设计题作为每年必考的题型之一,在传播匠的研究设计课中也有详细的讲解,只要形成自己的写作模板与格式,这道题就不难。

一、前言

前言就相当于一篇论文中写在最前面的那一段话。

二、研究背景

根据自己拟定的研究主题,大概分三步:第一步,先讲一下研究主题的大致情况;第二步,既有研究成果丰富但在自己要研究的这块较薄弱;第三步,概述自己用什么方法展开研究。

三、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这项研究本身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意义,可以放一起写,也可以分开。研究本身的意义需指出该研究可以提供哪些新思考和新指导,后者要就该研究方法的意义做具体阐述。

四、文献综述

这部分不需要综述已有的文献做了哪些分析,只需要把主题和关键词写出即可。

五、研究技术路径(核心!!这是研究设计中很重要的部分)

这部分是整个研究设计的重头,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方法,拟定详细的步骤,如案例中就涉及参与者、材料、过程、假设和数据处理。其中,假设和数据处理是较为重要部分,可以写的更为详细。

六、设备经费与人员支持

这部分可直接套用案例模板,当然也需要根据不同设计酌情更改。

七、研究进度

八、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研究,如实填写存在不足的地方,可以是数据样本不充分,难以推广或其他影响因素。

2023华中科技大学专硕(440)

一简答题(5*12=60分)

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2.媒体“工具论”的主要观点

评析:这算是比较有难度的题,有些抽象,但是大家也不要被“工具论”这个方法给唬住了,其实它本质上是考察的媒介传递观的内容。关于这一题,大家可以运用我们在传播学课上学到的媒介传递观的相应内容进行答题。

3.黄远生“远生通讯”的主要特点

评析:本题是中国新闻史中的考察内容,在新闻史的课程当中也详细讲解过,并且在2019年的华科学硕真题当中也考过“黄远生的办报生涯和通讯特点”,本题难度并不大。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杰出记者,戈公振称之为“报界之奇才”。

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政治记者,重采访,讲求真实客观,拉开了新闻本位时代的序幕。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表现在:1.题材重大,记载详实;2.针砭时弊,忧民忧国;3.细致详尽,幽隐毕达;4.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4.如何理解“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评析:本题是传播学的知识点,在《传播学教程》中能够找到答案,属于是很好拿满分的基础题。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之所以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是由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1.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和平等,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或传播方法。

2.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

3.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

体姿、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指出,在若干人相聚的场合,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能够作为传播媒体发挥作用。

5.如何理解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评析:本题也较为简单,在《传播学教程》中也可以找到原题答案,属于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民主政治社会中的公民。作为民主政治社会成员,他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相应的权利。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

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2、知晓权

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或知察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利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公民实现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及工具,拥有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公共性和公益性上的权利。而与权力相应的,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对受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媒介自律和行业规范。

3、媒介接近权

1967年,美国学者巴隆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的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

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大众传播阐述自己的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

二论述题(3*20=60分)

1.试论述作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报道方式的新闻客观性。

评析:这道题属于中规中矩、难度较低的题目,属于新闻理论部分的考点,在《新闻理论十讲》和《新闻学概论》中可以找到答案,传播匠在新闻学课程上也做了重点强调。但是在回答这道问题的时候同学们也要注意,由于这是一道论述题,所以需要结合案例进行作答。

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

一、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

(2)新闻客观性首先要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法。

2.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

(1)诚实。在报道之前,记者应该是一张白纸,该是什么样就描绘成什么样,不能随便添加个人的好恶在其中。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去看问题。

(3)无党派色彩,不抱城建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事实已经发生了,不论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愉快的,都要克制自己既定的看法,尽可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报道。

(4)不牵扯个人利益。如果涉及记者的个人利益,要尽可能跳出个人利益的圈子,从职业角度去衡量和报道这个事实。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客观性理念指导下的新闻,并不能完全保证它的完全可观,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不可能跳出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的环境,不可能完全摆脱既定思想的影响。

3.作为一种可望但不完全可及的目标理念,客观性原则应当成为一种职业追求,一种评判新闻工作水平的标准。客观性总是收到批判,又永远存在着,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矛盾中。

二、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进行呈现

1.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彻。一般的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例:某次大会隆重开幕、某次大会胜利闭幕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一个事实发生了,往往会有两个以上的因素牵制着这个事实,也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对它的不同看法,那么你在报道的时候,要尽可能使得事实的各方面,都得到表达的机会或由你给予说明。

2.不同体裁,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彻:

(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消息是纯叙述性的,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叙述,消息中作者不能发议论,所有内容当然都应该是能够被证实的,换句话说,就是所有内容都要有消息源。

(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分析性新闻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一般是指署名的通讯或综述,在标题下署名,带有文责自负的意思.这种报道方式多少可以表达作者的倾向,但要谨慎,这不是发表政论,对报告的事实,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词句

当你把有限的因果信息告诉受众时,这就需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使用推断的、猜测的词语来说明原因。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既然新闻真是是一个过程,就不能要求记者每句话都说得很精确,他的后续报道可以自然而然地纠正前面的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2.论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编的缘起背景和改革的主要方面。

评析:本题和2022年的真题“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变化和改革措施”属于同一考点,如果掌握了去年的真题,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

一、缘起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大,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给中国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1、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惯于直接代替党政机关发言,进行自上而下的领导,而新中国成立后,报纸的功能有了很大转变,但报纸却对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显得束手无策;

2、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报纸脱离本国实际和群众的生活,枯燥机械,可读性差。

3、新闻少,并有很大片面性;

4、通讯内容贫乏,不能反映国内国际生活的现实;

5、报纸上的批评日益减少,没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新闻机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

对于以上现象,读者厌恶,新闻工作者也深感不安,呼吁新闻改革。1956年后,新闻工作改革的实际与条件开始成熟。“双百方针”的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刘少奇对新华社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作了长篇讲话;又召集胡乔木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

二、改革的主要方面

1、扩大报道范围,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应该多采集、多刊载一些;

3、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

4、《人民日报》的篇幅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版面安排也相应作了调整。

3、论述涵化理论

评析:这道题属于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在传播学课程里我们也有过详细的讲解。但是这道题作为一道论述题,仅仅回答《传播学教程》上关于涵化理论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论述它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

一、涵化理论的基本定义

定义: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二、涵化理论的主要内涵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存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达成“共识”,而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扮演着三种角色:故事讲解员、熔炉(缓和社会矛盾)、文化武器(维护现存制度)。

培养理论是建构在"现实"的三种意义之上的。在媒介社会,"现实"分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由大众传播媒体塑造的"媒介现实"或称"符号现实"、"虚拟现实",以及由"客观现实"与"媒介现实"共同作用于人的头脑而形成的"主观现实"。身处媒介信息浸润之中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尤其是对亲身难以体验的现实,更多的是要取决于媒介构建的影像。而由于上面提到的媒介讯息的一致性与倾向性,这种依靠"媒介现实"所建立的"主观现实"必然不可避免的偏离"客观现实",而倾向于"媒介现实"。

三、对涵化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共识”、对人们的“主观现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研究出发点的。

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四、新媒体环境下培养理论的转变

1、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以及参与性增强,涵化理论的效果受到冲击;

2、个性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提高,可接触的媒体内容也增多,受众的主动性解放,对媒介的解读也就呈现多元化;

3、从媒介素养这方面来说,新时代的受众批判意识增强,媒介营造的“象征世界”未必会对受众的“主观世界”产生影响;

4、新媒体时代,人们也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周围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媒介消息来评判危险系数;

5、“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为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媒介要不断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模式。

三案例分析题(1*30=30分)

评析:这一题属于媒介伦理与法规的考察范畴,考察的是新媒体传播伦理问题。“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出自《传播学教程》中关于社会责任理论的表述,属于较为基础的问题。在回答传媒社会责任和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区别和联系时,切忌不要脱离材料。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有其特定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第一,进人20世纪以后,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第二,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第三,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一、传媒实践的社会责任原则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二、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与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区别于联系

联系:新媒体社会责任与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一脉相承,是媒体社会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被赋予了新媒体时代特有的崭新内涵与全新评判维度。

THE END
1.配电物联网(竞赛)练习测试卷.docx配电物联网(竞赛)练习测试卷.docx 20页内容提供方:139***1938 大小:42.49 KB 字数:约1.08万字 发布时间:2024-11-18发布于浙江 浏览人气: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配电物联网(竞赛)练习测试卷.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7/6001010105011000.shtm
2.天翼物联取得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行业短信通道自选择方法专利...天翼物联取得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行业短信通道自选择方法专利,专利,算法,贝叶斯,大模型,天翼物联,短信通道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JC4QC40519QIKK.html
1.最新保险案例分享,保障故事,你不可不知的保障故事!摘要:最新保险案例分享,这些保障故事关乎每个人的生活,不可不知。通过真实的保险案例,了解保险的重要性和作用,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全面的保障。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人群、不同风险领域的保险,展示了保险在风险应对和损失补偿方面的积极作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关注保险,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http://www.ntbqly.com/post/39120.html
2.新能源保险理赔的典型案例,新能源保险理赔的典型案例有哪些...摘要:本文介绍了新能源保险理赔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新能源保险理赔情况,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保险理赔实例。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新能源保险在应对各种风险事件中的作用和效果,以及理赔过程中的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这些案例对于了解新能源保险理赔的流程、标准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https://app.zhugongzi360.com/post/2561.html
3.重疾险故事营销经典保险案例分析100例你是否曾经想过,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保险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有人说,保险是一张纸,是纸上谈兵。但在现实中,它往往是那份危机中最坚实的依靠。我想通过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来引入我们的话题:重疾险故事营销 经典保险案例分析100例。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名叫李女士的单亲妈妈,和她的孩子依赖着仅有的一...http://www.zhongxinlm.com/yinxiao/21709.html
4.详情项目公示2.5嵌套区块链技术成功案例整理 案例1 京东物流区块链应用 ①防伪追溯和物流追踪。京东通过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设立网络节点,并运用物联网技术来收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经过多方认证后记录在系统中,并通过网络共享,确保参与方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每条信息都有数字签名和时间戳技术作为安全保...https://twdcxt.glut.edu.cn/CXCY/GLUT/Item/Detail/e8051e14-1809-4005-bdbd-b36949b9ded2
5.物流案例分析题物流案例分析题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为主办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试题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题物流案例分析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https://www.yjbys.com/edu/wuliuguanli/293677.html
6.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在保险服务中的应用本文将介绍保险行业的 RPA,并探讨市场规模、优势、趋势、挑战、用例和案例研究。 RPA 在保险业的市场规模 2023年,全球保险业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价值将超过1 亿美元。 不过,由于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8% 左右,分析师预计到 2032年,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过 12 亿美元。 https://www.zaptest.com/zh-hans?p=73402
7.物联网嘲下的蓝牙安全分析51CTO博客物联网场景下的蓝牙安全分析 蓝牙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个人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工业物联网等各种场景中,获得了三万多家厂商的支持。支持蓝牙的设备数量已经高达36亿台,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2亿。蓝牙是目前近场通信环境下使用量最大的通信技术之一,如果该技术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其影响将极...https://blog.51cto.com/u_15127558/2662405
8.个案管理的概念最早于()年有某保险公司提出B. 分析意见 C. 相关建议 D. 相关背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联网通信业务是公司(),算网数智...【单选题】在“长照2.0”里个案管理从业者的案例实操训练期间为()个月。 A. 1 B. 2 C. 3...【单选题】保险公估人在参与理赔公估的过程中,对保险标的物的损失程度和损余残值进行估价,并向保险公司...https://www.shuashuati.com/ti/53f67147409642118b300b7c82cd3c04.html?fm=bd07bcb50cdc350185d36723c84762cd69
9.关于发布2018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优秀...评审结果充分折射和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进入新时代依靠创新管理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也代表了当今全国石油石化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为开展企业管理科学研究与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经石油企协“三评”专家评审委员会分析总结,今年的“三评”评审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https://www.zgsyqx.com/list.asp?id=4574
10.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保险知识形堂:网上投保也有“陷阱”,明辨...案例分析 2022年1月1日,互联网保险新规正式实施。从经营门槛、产品范围、费用控制等诸多方面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规范,为广大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遮风挡雨”。 但新规之下,仍然有一些片面信息披露、不实产品宣传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存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如下: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9013&newsId=5035784
11.赣州物联网智慧监狱解决方案智慧司法解决方案物联网智慧监狱解决方案整合了监狱大量的设备管控、充分的传感信息量接入、全面的前端业务交互。大量、全面的数据资源,为云平台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语音、图像识别(互动)、大数据应用等人工智能技术部分替代传统人的工作干警,实现人工智能初步应用的监狱;物联网智能终端移动(现场)执法、罪犯终端交互沟通(电子商务...https://m.faanw.com/zhihuisifa/100.html
12.买的保险被拒赔,是保险公司卖错保险了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电子商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融合,物流行业在生产制造、贸易流通和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嫁或规避风险,已成为了物流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一大趋势。就国内公路运输企业而言,常会选择投保货物运输险或者物流责任险来分散经营风险。但实务中,投保这...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167347
13.官方:2022年第一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应用案例(17个案例全文)二、案例分析及账务处理 (一)出售乙公司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分析:按照《政府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规定,处置以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被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照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019902.html
14.2020年8月自考企业管理概论00144真题自考自考真题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一大法宝,需要好好利用,而且年份离的越近,参考价值越高。以下是希赛网自考频道整理的2020年8月自考企业管理概论00144真题试卷,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供各位考生参考,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https://www.educity.cn/zikao/213272.html
15.年李某去题目答案解析,年李某去题目答案解析1()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A.2015 B.2016 C.2017 D.2014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1982年,李连杰凭哪部影片引起轰动?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赵某为某企业职工,已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累计缴...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B9%B4%E6%9D%8E%E6%9F%90%E5%8E%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