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掌握原银保监会《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银保监办发〔2023〕7号)贯彻落实情况,近期我们以荆州辖内24家财产保险机构为例,对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表明,各财险公司在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引起业内外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
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理念亟待转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多数保险机构对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工作认识肤浅,没有把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来认识和看待;更没有认识到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是公司当前转型升级和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二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大部分财险公司仍然存在“重规模、轻效益”的惯性思维,内部绩效考核重“保费增量”、轻“风险减量”。对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传统的风险等量补偿向风险减量服务转型,仍然是被动充当“事后赔付者”,而不是主动担当防灾减灾救灾的“风险管理者”。
(二)推动落实机制有待强化
(三)减量服务能力亟须提升
一是风险减量服务内容较单一。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风险减量服务还仅限于传统的风险勘察、隐患排查、预警提示、宣传教育等方面,而在维护保养、监测分析、应急演练、信息咨询、质量检测等深度、专业性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足。二是风险减量服务的覆盖面不够。财产保险业的险种涉及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机动车辆、农业、企业财产、家庭财产、工程、货运等众多领域,除少数大型财险公司的风险减量服务领域覆盖面较全外,大部分公司仅涉及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机动车辆、农业、企业财产、工程等高风险领域,对环境污染、家庭财产、货运等险种基本未涉及。三是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公司没有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和地域的风险特征和个体差异,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化、精细化的保险风险减量综合服务方案,企业和社会对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的认知度、认同度还不高。四是“科技赋能”信息化应用水平低。除部分公司科技创新运用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度较高外,其他公司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运用投入方面力度不大,风险减量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财险公司经营险种多、涉及领域广,风险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和多元化。有效开展保险风险减量服务需要配备适应不同服务领域和专业类型的专业性人才队伍,专业风控管理与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较大。有的专业性很强领域的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工作,甚至需要保险公司聘请专业的第三方组织进行合作。这些均是当前财险公司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行业性短板。据调查,在荆州24家财险公司中,仅有5家公司配有基本的专业服务团队,占20.83%;大多数公司要么是根本没有配备专业服务团队,要么是团队“有名无实”、不具备相应专业技能。
(五)外部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二、对策措施及建议
(一)加快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全面提高对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险公司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财险机构当前差异化竞争、提高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财险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二是督导财险公司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要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认真研究谋划本机构风险减量服务工作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要将风险减量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和监管评级范畴,加快推动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服务转型,构建业务发展与风险减量服务协调统一新模式,降低社会风险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二)强化风险减量服务督导推动
(三)提高风险减量服务能力和效率
一是拓展服务范围。督促财险公司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车险、农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货运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中,把风险减量服务嵌入到投保企业生产管理全流程,消除服务“盲区”和“死角”。二是扩大服务内容。要不断深耕细分市场,挖掘风险减量服务新需求,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监测预警、维护保养、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等服务。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各财险公司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地域的风险特征和个体差异,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各类产品研发,深度量身定制或创造引领服务需求,为投保人提供专业性差异化一揽子风险减量服务,构建各具特色的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四是提高科技赋能服务水平。建立“保险+科技”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高技术手段,建立完善风险减量服务大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投保人提供保前精准风勘、保中防灾防损、灾前监测预警、灾后查勘理赔的全流程数字化风险减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