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技术(精选5篇)

物联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无线传输,所以此类不分地点的信息传输很容易引起信息窃取可能性增加,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信号干扰,这就是影响的物联网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一旦受到外来病毒干扰和入侵将可能引发整体物联网络系统的崩溃,所以需要对如何保证其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深入分析,找到合适的安全管理手段。从而突破物联网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因素障碍。

一、物联网的安全认识

二、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物联网的的网络架构基础主要为传感网、泛在网和互联网,在综合的网络体系构建基础上,必然存在综合网络的体系安全性感染,在互联网的时展背景之下,传统的信息资料安全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还会受到多个层面的安全威胁和挑战,首先就是物联网拥有数量较多同时范围广泛的接入点和网络端点接入,所以就很容易导致互联网信息的整体系统稳定性下降,网络的信息渗透以及信息安全性受到冲击,网络不良操控者的非法入侵的隐蔽性更高,防范难度加大。同时,感知以及控制信息的泛滥和使用过度也会带来信息远程传输的危险性加大,在此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实际应用安全性以及信息的完整保密性都会更加难以控制,可用性进一步下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的所有感知端口都处于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环境下,在普通的机房以及办公环境下的端口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因素的影响,此外,物联网还具有物理的控制机能,感知端在接受到信号的同时也会直接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以及环境和生产活动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2]。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一)研究思路

物联网一直都是一个整体的网络存在,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属于独立的安全措施来加以整合的,所以就不足以提供更为有效和可靠的安全性能保证。对此需要充分考虑到物联网子系统的安全,在兼顾部分的同时实现整体的安全水平提高,在对具体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实际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角度,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结构角度等等。只有对系统网络整体有良好把握,才能实现自主保护和重点保护的良好结合,从而实现标准、规范、完整的系统维护。物联网的实际安全技术体系主要是一等级保护思想为主导,结合对物联网基础设施安全性以及计算机整体环境的安全性分析,最终实现多层次的安全技术利用效率的提高[3]。

(二)研究模式

(三)等级保护技术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1]王会波,李新,吴波.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5:98-10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主要解决的是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物联网主要被广泛的应用在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领域。

2信息安全保密问题问题分析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为了更好的保障网络系统不被攻击,个人信息不被盗窃,个人财产不会损失,我们可以在物联网技术之上,采取以下措施:

3.1配置密码芯片及密码机

为了更好的保障信息安全保密,我们可以在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与互联网之间科学的部署一个数据安全网关。数据安全网关的部署主要是通过在物联网终端设备中安置一个密码芯片,并在信息处理中心配置相应的密码机。这种措施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全实现信息认证机制、信息加密机制和访问控制机制的建立。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互联网只传送信息,不认证信息而成为了病毒、黑客作案的有力工具。当前物联网不仅要具有感知、传输信息的功能,还应加强对所传输信息的认证,特别是身份信息的认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在物联网中,信息用数字信封的形式进行传送。发送者通过对称算法将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在按照接受者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信息,拼装后进行发送。发送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端到端加密方式,一种是节点到节点加密方式。由于前者容易被人发现信息的源点和终点,后者又容易被人解密,都存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应用规模或场合,选择最佳的传输形式。

3.2自主创新发展技术

4结语

总之,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关系着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和保障。由于物联网已经成为世界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谁拥有了技术,谁便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应得到大力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国家及民众的信息安全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参考文献

[1]王会波,李新,吴波.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5).

[2]范渊.物联网与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6).

[3]郭莉,严波,沈延.物联网安全系统架构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12).

[4]聂元铭.物联网技术及其信息安全防护[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6).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食品安全

1引言

虽然我国的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仍无法杜绝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该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物联网技术就已经应用于奥运的食品安全中去了。

2物联网概述

2.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产业。

2.2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2005年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年度报告里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其中物联网是“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和韩国也相继提出了“u—Japan”和“u—Korea”战略,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我国自2009年8月同志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于2012年2月14日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信息产业重要的新增长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物联网的特征和体系架构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1)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体系架构一般可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其中感知层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利用传感器、摄像头、RFID、二维码标签、实时定位技术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网络层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来自于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等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包括物流监控、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城市管理等。

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其核心的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等。

3.1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识、登记、存储和管理,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上;阅读器是用来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天线是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也可以内置在阅读器中。在实际工作中,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向阅读器发送自身编码等信息,阅读器采集信息并解码,然后将信息、数据传送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3.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多个无线网络系统,它能够实时检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的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传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物联网的基础是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来完成的。物联网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来感知整个物质世界的。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智能技术、纳米技术、M2M技术、云计算、中间件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等,现在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需进一步的研究。

4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现在的物联网技术方兴未艾,正逐步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精细农业、城市规划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安全涉及很多环节,监管存在困难,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有效监管。

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在食品生产的源头为食品提供一个RFID标签,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消费者也可以根据电子标签了解到所购食品的生产到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动态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根据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踪朔源,及时对产品进行召回,并找到生产、流通或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至2012年8月底前,无锡将利用物联网先建成运行肉类追溯管理系统,2013年12月之前,全面建成和运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体系。

5结语

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食品安全领域,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目前,由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物联网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还未得到广泛推广,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也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1]曾庆珠.物联网技术及应用[J].中国商贸,2011(3).

[2]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EB/OL].itu.int/internetofthings/,2010.

[3]张晖.我国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0).

[4]胡一凡.RFID射频识别技术综述[J].计算机时代,2006(12).

[摘要]现代社会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物联网,它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物联网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生产经营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对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物联网的架构基础方面入手上,重点研究物联网的安全核心技术,为物联网的安全结构搭建创造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特征;关键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078

0引言

物联网是依靠互联网作为基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物品的电子认证与信息的交流互通这样的一种网络方式。物联网的快速普及对其信息的安全保障性的要求就越高。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物联网技术才刚刚起步,很多技术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不是十分成熟,在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方面还应该继续改进。结合当前物联网的信息安全现状,有必要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这些问题是正确的。

1物联网应该具备的安全性能

1.1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1.2物联网安全架构

物联网在使用时具有这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就是全部感知、传输资料、电子处理。根据上面的这三个特点能够将物联网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在最上面的是用户的应用层,第二层就是传递各种数据的传输层,第三层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层,最下面层是用于感知所有物体的感知层。感知层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识别物体的特征进行收集信息。它由许多个传感器共同构成,主要包括温湿度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二维码的标签、GPS定位仪等。传输层主要就是传送各种感知层所收集的大量信息,在经过各种通信网络信号进行数据的安全的传输。处理层主要就是通过云计算、智能计算、中间等对传输层进行传递数据的整理分析。应用层主要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它就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

2物联网的安全核心技术

物联网是一个容纳很多种网络的庞大系统,它所面对的安全环境更为复杂,所以就会对加强物联网的安全性能操作要求更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进行保护物联网的安全:

2.1加强密钥管理

主要是通过充分保护物联网的每一个节点之间的安全,同时创建密钥系统是基础工作,也是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因为物联网的软硬件相对来说具有局限性,这就会对密钥系统的要求会更高。这样也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这两种方式进行管理。集中式就是主要以互联网为重点,将传感器直接接入互联网中,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物联网的密钥管理。分布式管理就是要以网络为重点,每一个节点都会有自己的网络,最后形成总体层次式的结构。

2.2安全路由管理

在加强物联网的安全管理的同时,制造出了路由协议管理。路由协议经常会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我们能够通过加密方式和身份的效验等方式对其进行还击。因为节点的资源相对是局限的,就会导致抗攻击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就应该设计路由算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抗攻击性。现在已经有一些算法能够对其进行处理,分别是数据作为中心的路由、洪泛式路由、层次式路由、和基于位置的路由。

当代的网络认证机制,主要视为了保障人们相互之间的通信安全,对物流的通信安全管理的作用不够明显。业务的使用和网络应用都是在物联网中具有重要联系的,业务的认证主要是依据业务的供应者和业务安全程度来对待业务层的认证机制。如果是运营商提供业务的,就不用开展业务层的认证。如果是由第三方给予提供的,那么就可以不用网络层的认证,而可以进行单独的认证。如果真正遇到金融敏感业务时,那么就应该对业务提供相应的网络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才能进行特务办理。

3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宴兵,胡文平.物联网安全模型及关键技术[J].数字通信,2010,37(4):28-33.

[2]李志清.物联网安全架构与关键技术[J].微型机与应用,2011,30(9):54-5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关乎人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对其施工进行安全管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虽然我国的公路工程施工的规模不断扩大,施工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安全管理的水平依旧不高。特别是施工项目的规模以及施工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交互量等使得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策略。基于社会实践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

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概述

2物联网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施工的区安全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虽然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技术问题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使其更好的应用于施工区的安全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工程的安全施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吴彪,宋成举,徐慧智,王君祥.基于车辆运行特性的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区行车风险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01:10-14.

[4]钟连德,李秀文,侯德藻,黄凯,武珂缦.公路施工区限速措施效果评价研究[J].公路,2010,03:176-180.

THE END
1.物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 作者:罗素 ISBN:978711164785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20 物联网安全技术 作者:施荣华 ISBN:9787121208942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3 物联网信息安全 作者:桂小林 ISBN:978711147089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4 物联网安全导论 作者:李联宁 ISBN:9787302303770 出版社:清华...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f3a6d10c2febb33d7c6697116fccabf3
2.物联网安全概述物联网安全是专注于保护物联网中连接的设备和网络的技术领域。物联网涉及将互联网连接添加到相互关联的计算设备、机械和数字机器、物体、动物或人的系统中。每个“事物”都提供了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及通过网络自动传输数据的能力。如果设备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允许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会使它们面临许多严重的漏洞。 使用...http://www.lrist.com/h-nd-537.html
3.物联网安全包括哪些方面根据物联网的特点以及对物联网的安全要求,物联网安全应该侧重于电子标签的安全可靠性、电子标签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以及包括RFID读写器及后台管理程序和它们所处于的整个网络的可靠的安全管理。关于物联网安全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文章中展开。 https://worktile.com/blog/know-979/amp/
4.《物联网安全技术》(施荣华)简介书评在线阅读物联网安全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当当自营 进入店铺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1208942 丛书名: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规划教材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97170.html
1.物联网中的智能安全:物联网安全挑战和解决方案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和交换数据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是传统的物理设备(如传感器、电子标签、物流设备等)或者是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物联网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5792246
2.物联网安全2012年9月,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联网公司)在重庆市成立,注册资金35亿元,是中国移动成立的首家专业化全资子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由运营商成立的专业物联网运营企业。物联网公司正在加速构建5G时代物联网产品体系,以连接为基础,卡位芯片、操作系统、模组、硬https://iot.10086.cn/Commonlist/lists/cid/257
3.物联网安全概述我们可以说物联网安全是一个包含安全策略、流程、政策和技术的术语,行业使用这些安全策略、流程、政策和技术来保护其物联网设备和机器免受当今复杂的网络攻击。 物联网安全是指保护连接到无线网络或互联网的物联网设备或支持互联网的设备。物联网安全需要安全地连接物联网设备及其组件,并保护这些设备免受网络攻击。http://www.ppmy.cn/news/459018.html
4.物联网安全英飞凌(Infineon)官网此外,独立认证的硬件安全解决方案(如英飞凌的解决方案)是预先集成的,易于集成到您的系统中。 您的物联网安全合作伙伴 凭借英飞凌的市场领先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尖端产品及解决方案,您将获得一个杰出的合作伙伴,引导您了解日益复杂的安全解决方案。我们的专家可以帮助您降低安全系统的复杂性,以便您可以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pplications/security/security-for-iot/
5.安全最佳做法Azure 物联网文档 概述 简介 IoT 解决方案组件 设备开发 设备连接 设备管理和控制 处理和路由消息 扩展IoT 解决方案 分析和可视化 IoT 数据 管理解决方案 保护解决方案 可扩展性,高可用性 Azure IoT 服务与技术 操作指南 教程 概念 资源 下载PDF 使用英语阅读 ...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azure/iot-fundamentals/iot-security-best-practices
6.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11篇(全文)1 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 1.1 物联网中标签扫描引起信息泄露 由于物联网的运行靠的是标签的扫描, 物联网技术设备的标签中包含着有关身份验证的相关信息和密钥等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扫描过程中他能够自动的回应阅读器, 但是查询的结果不会告知所有者。这样物联网标签扫描时可以向附近的阅读器发布信息, 并且利用的射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o5e75io.html
7.物联网安全架构物联网安全架构是什么epeppanda的技术博客6.3.2处理层安全机制 6.4应用层安全 6.4.1应用层安全机制 6.5物联网安全 6.5.1物联网安全目标体系 6.5.2物联网安全基础设施 7.思考题 1.物联网系统的基本架构 目前主流的物联网分层体系架构,均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次。 1.1 感知层 https://blog.51cto.com/u_12831/6521648
8.物联网,车联网,视频监控,智慧消防,智慧校园,智慧军营,工业互联网...首页 - 解决方案 - 安全解决方案 - 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 视频监控安全解决方案 简介 2015年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为物联网在视频监控领域明确了方向。吉大正元...https://www.jit.com.cn/lists/90.html
9.物联网安全综述报告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发展迅猛,正在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物联网设备规模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物联网安全的重要地位也在物联网快速的发展中愈加凸显。物联网根据业务形态可分为:工业控制物联网、车载物联网、智能家居物联网等三个部分,且不同的业务形态又对于安全具...https://www.jianshu.com/p/d329041253f6
10.物联网安全威胁与安全防护技术物联网的多源异构性、开放性,终端设备和应用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在交互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信息安全问题,包括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等,传统网络的安全防护技术无法应用在复杂的物联网系统中,目前物联网的安全防护体系尚未建立,物联网安全威胁层出不...https://www.guiding.gov.cn/ztzl/rdzt/gjaq/202206/t20220613_74835223.html
11.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应对挑战并确保数据隐私应对挑战:用户需要了解物联网安全最佳实践,例如定期更新密码、安全配置设备设置,以及了解将设备连接到不安全网络的风险。 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不足 许多物联网设备缺乏强大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使其容易受到未经授权的访问。弱或默认凭证,加上有限的身份验证方法,为攻击者破坏设备并获得对物联网网络的控制创造了机会。https://www.fromgeek.com/telecom/59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