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马歇尔试验模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设计
1.1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总体架构
1.2计算机主机访问控制
1.3入侵检测
1.4安全审计与监控
2实验结果与分析
上述采用提出的基于马歇尔试验模型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有效保证了对计算机物物联网络的安全运行,充分地证明了基于马歇尔试验模型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但是其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采用对比实验对提出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实验。
2.1实验数据准备
实验数据的准备主要包括计算机物联网络运行环境,模拟提出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对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根据模拟不同复杂的实验环境,分析传统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与机遇马歇尔试验模型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模拟计算机物联网络运行环境的指令具体如下:Calc:Interfacevlancliconfgsqlsereverifaccess-groupvlan_aclininterfacevlancompmgmentifaccess-groupvlan_aclininterfacevlanlusrmgr.mscipaccess-groupvlan_aclinExitLogoff
2.2实验数据分析
以上述执行指令模拟计算机物联网络运行环境,对提出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进行实验。对传统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与传统的安全控制方法在测试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实验数据如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提出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系统在测试后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由于病毒攻击造成的网络崩溃相比传统的安全控制方法次数大大降低,其对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改善还是显而易见的。
3结束语
提出的计算机物联网络安全控制方法减少了网络因遭受攻击而造成的网络崩溃的次数,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物联网络的运行。但是其仍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马世登,罗先录,包文夏.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9):24-25.
[2]王士鑫.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与远程控制技术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34(12):9-12.
[3]李磊.油田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与远程控制分析[J].南方农机,2018,No.303(11):15-18.
大会热忱欢迎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应用和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踊跃投稿。所投稿件经过专家组评审后,录取论文将在《信息网络安全》(2015年第9期)杂志正刊上刊登,并收录中国知网论文库。《信息网络安全》将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作为藏书收藏,并向录取论文作者发放稿费,专委会还将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
一、会议主题
2015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起步年。网络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支持,只有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赶超,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实现从战略层面、实施层面全局而振的长策。当前,信息网络应用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化、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给信息安全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国际上网络安全技术事件和政治博弈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工业4.0”时代对网络安全的冲击来势汹涌。我们需要全民树立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并切实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础”。
二、征文内容
1.关于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的研究
2.云计算与云安全
3.大数据及其应用中的安全
4.移动网络及其信息安全
5.物联网安全
6.智能化应用安全
7.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
8.面对新形势的等级保护管理与技术研究
9.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10.可信计算
11.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研究
12.工业控制系统及基础设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
13.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
14.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15.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研究
16.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报告与对策建议
17.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诉求
18.其他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学术成果
凡属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成果介绍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发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提倡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新概念、新成果、新发现的发表和争鸣。
4.文责自负。单位和人员投稿应先由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后方可投稿。
5.作者须按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统一发出的论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实填写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电子版的论文与投稿表。
6、论文模版和投稿表请到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网址是:.cn。
联系人:田芳,郝文江
征文上传Email地址:
1云计算概述
2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网络。物联网最早提出于一九九零年。一九九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对物联网进行研究,一九九九年麻省理工学院对物联网做了实验。物联网底层数据的感知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在物联网感知层中,呈现出的特点是数据量大、种类多。物联网感知采用了信息后,通过传输层实现数据与传递。物联网按照功能分为三层:应用服务层、网络传输层、感知控制层。物联网应用十分广泛,现如今几乎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资源管理、科研实验、医疗领域、军事领域。物联网的发展和推广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物联网技术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理论上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距离物联网普及和大面积应用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
3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了三个层次:物联网中间件层、物联网基础设施层、物联网应用层。这三层相互协调融合构成了物联网系统,向人们提供服务。
3.1物联网应用层
物联网应用层是整个物联网系统架构的核心内容,应用层通过应用管理中提供管理工具,其中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影像管理。每一个管理工具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用户管理包括:用户账户管理、计费管理等等。安全管理包括:用户身份验证、用户资料保护等等。资源管理包括:资源恢复、故障检测等等。影像管理包括: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影像部署等等。
3.2物联网中间件
物联网中间件层是整个物联网的连接媒介,包含着整个物联网的所有中间件产品。所包括的功能有:感应设备管理、智能终端接入等等,除此之外,还具有面向服务的物联网应用的功能。
3.3物联网基础设施层
物联网基础设施是物联网系统实现的基础,离开了物联网基础设备,物联网系统无从谈起。物联网基础设备层包含了:虚拟集群、物理硬件及感应终端。虚拟集群是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以虚拟化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物理硬件包括:云计算必要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等等。感应终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基础设备由物联网中间件负责管理和协调运作。
关键字:车联网IPV6路由协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通信的界限也在不断扩张,1999年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其主要核心是每一个物件都可以寻址,每个物件都可以控制,每一个物件都可以通信。车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物联网大有可为的重点领域之一。它的技术组成一般包括车辆之间的网络链路、车辆与路边通信结点之间的网络链路、路边结点之间的相互网络链路、以及上述通信节点的集合等等网络要素。
1车联网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1.1车联网的特点
(1)高动态特性:车联网当中的网络结点以车辆为主,车辆位置变化较快,导致拓扑变化更频繁、链路存活的周期更短。
(2)网络管理:由于网络管理面较广,需要适当的路由算法来解决节点定位和地址自动分配等问题。
(3)噪声:车联网环境中的车辆之间的通信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天气状况、马路边各种构造的建筑物、道路情况、车辆移动速度等。
(4)不可靠的网络链路和间歇的网络连接:由于车辆高速运动原因,AdHoc网络中的链路连接也是动态多变的。
1.2研究内容
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分以下三部分:
(1)介绍车联网技术的基本架构原理,对其基于移动互联的工作流程、动态车辆寻址定位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分析讨论该论文的关健技术。
(2)探讨车联网环境中的结点问题,提出了基于车载终端识别和地图匹配的简单交通状态判别算法。
(3)讨论车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车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概念,目前还在继续研究还探讨,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
2车联网的关健技术
2.1车联网技术的寻址
IP协议是当今因特网的核心协议,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IPv4技术已日渐成熟,然而IPv4协议技术也在随着网络应用的多样化而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IPv4地址空间即将耗尽、移动性差和配置复杂等特性。IPv6技术的提出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移动IPv6技术随着IPv6技术的不断研究而得到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未来互联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车联网是高速动态的移动网络,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移动IP协议技术。移动IP是一种网络层的移动解决方案,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能使节点在切换链路时仍能保持正在进行中的通信。移动IP提供了一种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变化的链路上。
2.2车联网中存在的结点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种系统―网络化物理系统(CPS),其在国际上是一种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深入嵌入式系统。CPS目前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一种热点技术,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单片机等等各种学科,CPS结点就是物联网中必要的一部分。根据车联网技术的具体使用环境和服务的需求,需要在车联网当中主要通信设备主要选取有源CPS结点,固定通信设施当中的主要设备采用互联网CPS结点。其中由于有源CPS结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联网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无源CPS结点。另外,有源CPS结点能够更好的支持快速移动性,具备主动感知等各种性能。互联网CPS结点除了具备有源CPS结点的基本性能外,还有网络控制和网络管理接入等功能,安全性比较高,稳定性强于有源CPS结点,所以在车联网中一般作为固定基础设施,例如电子警察、路灯等。
2.3车联网下的交通判别算法
ID3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来构造决策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树的每个结点选取要测试的实例属性,D3算法起源于概念学习系统(CLS),以信息熵的下降速度为选取测试属性的标准,即在每个节点选取还尚未被用来划分的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然后继续这个过程,直到生成的决策树能完美分类训练样例。
3车联网的应用
在国际上,日本的VICS和美国的IVHS等系统通过道路和车辆之间建立有效的网络通信,基本已经实现了车联网。而RFID和Wi-Fi等无线技术近年来也在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管理中越来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未来的车联网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是实现车联网的关键,并且之间会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比如当车辆处在转角等传感器不能识别的盲区时,无线通信技术就会发挥作用;而当无线通信的信号丢失时,传感器又派上了用场。作为众多无线应用的典型代表,车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更多无线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也会再一次看到了移动宽带需求的迅猛增长。
4结语
参考文献
[1]王建强,吴辰文,李晓军.车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1,27(4):156-158.
论文关键词:物联网,融合
3G技术简述
物联网简述
物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物体的网络互联,它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体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实现人与物或者物与物的对话,使得所连接的物品都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它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无线传感、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和跟踪,再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3G与物联网融合
3G网络和物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两网融合将是锦上添花,不仅可以是3G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也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的智慧和智能。
1、智能支付
2、智能应急
3、智慧交通
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特别是大城市,高峰期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一件可怕的事情。由于交通的拥堵,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城市公交又重新受到众多上班族的青睐,3G和物联网联合打造的智慧交通能让人们的出行更加的顺畅和愉悦。公交站牌不在只是一个路标,车辆的位置信息将会动态呈现,某路公共汽车距离某站点最近的在哪,预计几分钟后到达将非常清楚,等候的乘客将不再焦虑。车辆管理和调度人员将能实时了解车辆的位置和运行情况,车内乘客的多少,是否需要增派车辆等等。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3G手机网络准确获取,乘客可以踩着点坐车,让公交车变成带司机的私家车。
4、智慧管家
小结
3G和物联网融合是两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的方式也不仅限于本文所例举出的几种形式将会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这些应用都是刚刚起步,随着网络智能化终端的发展和普及,这些智能化的应用也将逐渐走近每一位普通民众,使得人们的生活真正实现智能和智慧。
1赵海阔,赵宇杰,石蕊。3G技术综述,甘肃高师学报,2010,5.
论文摘要: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需要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即要全体纳税人共同来承担,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广大民众,应该体现出物联网应用的公共物品特征。本文从物联网基础建设和市场应用两个阶段,九个方面对物联网应用中的公共产品特征进行了阐述。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指的是在网络的范围之内,可以实现人对人、人对物以及物对物的互联互通,在方式上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或面对点,它们经由互联网、通过适当的平台,可以获取相应的资讯或指令,或者是传递出相应的资讯或指令。
物联网不仅是对物实现联接和操控,通过技术手段的扩张,赋与网络新的含义,实现人与物之间的相融与互动,甚至是交流与沟通[1]。
2.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根据公共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成为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2]。
3.物联网基础建设阶段的公共产品特征
物联网的公共产品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效应不可分割性。物联网的建设目的不是为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类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盈利点,继续遵循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更广泛、更智能、更自由、更稳定、更安全的网络化信息交互平台。平台最终搭建完成后,绝大部分将为整个社会所共享,基本不存在针对不同主体的效应差异。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在物联网网络平台搭建完成后,特别是当云计算智能处理平台搭建完成之后,从边际成本角度看,市场当中新加入消费者体现在生产和维护端的工作与原有消费者相比基本没有差异,仅仅是信息数据库中字段的增加,因此可以认为其加入没有增加生产成本,取得方式是非竞争的。
(4)提供方式的非盈利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物联网建设和市场推广上,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是可以免费提供给用户服务的,政府和市场其他运营主体都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入,甚至会高于传统的用户收费模式。而发展初期的用户端收费仅仅是一种市场扩散的策略,是一种暂时性行为。
(6)物联网建设的多主体供给性。公共产品可以通过政府生产、政府购买和混合生产的方式进行供给。在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真正政府独立建设的比例不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与运营商、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完成的,通过集成各个主体的竞争优势,可以保证物联网建设的质量和先进性。
4.物联网市场应用阶段的公共产品特征
物联网作为公共产品,除了上述物联网建设期所体现的公共产品特性之外,物联网在投向市场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的公共服务特征还有:
(l)服务的大众性。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当中,物联网应用的最终端点都是大众用户,除了少数对于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较高的特殊行业应用之外,物联网的所有应用都能体现出为大众服务的特征。
(2)民生基本服务性。物联网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其对于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性,其应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涵盖卫生、医疗、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安全、教育等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领域应用,也是政府服务的应有内容。
5.总结
[1]项有建.从互联到物联:物联网本质初探[J].软件工程师,2009,(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