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写案例时常常会用大段文字的方式呈现一个主题内容,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看到以上大段文字,你会有何感受?是不是读一半就想放弃了?如果案例一直都是以大段文字呈现,会让读者读着很累,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机制是从感到觉,人在读大量文字时,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处理看到的文字信息,大脑需要对所看到的文字进行二次处理,比如这些文字到底说了些什么,核心关键点是什么,有几层含义等。
如果作者是分段讲解要点,会让读者更轻松获取作者想要传递的关键信息。比如将上段案例中的描述改成以下这样:
跷跷板队的小朋友在摘桑叶的时候是分歧最大的,刚开始勤勤提出想法后,就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
勤勤:“可以在桑树下放几块石头,再在石头上放一个木板,小朋友站在木板的一边弹起来就可以摘到桑叶啦。”
成成:“不行,如果人弹起来会把桑叶摔成两半的。”
玥玥:“这样很危险的,会摔伤的。”
馨月:“如果人站上去了弹不起来怎么办?”
瑾瑾:“如果想要站两个小朋友在上面去摘,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那肯定弹不起来。”
勤勤听到大家都在反对她的办法,她思考了一下说:“不是怕摔跤吗?我们可以在地上垫一个软软的垫子,即使摔了也不会疼,我就想试一下能不能用跷跷板摘到桑叶?”
听了勤勤的办法,一部分小朋友觉得太危险了,他们想去参加桌子队,但是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愿意和勤勤一起去试一下她想的办法,于是,他们一起去找木板、石头和垫子。
勤勤:“我们可以先放一块石头在上面,看看会不会弹起来。”
成成和玥玥把石头和桶放在地上,然后把木板放在石头上,手扶着木板,馨月把石头放在木板的另一端,馨月:“我数1、2、3,我们一起放手。”
当他们放了手之后,石头从木板上滚了下来,接着,他们又试了几次,还是要滚下来,勤勤露出了沮丧的表情说:“跷跷板的办法不行。”
教师:“跷跷板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
冉冉:“因为木板太短了。”
文文:“木板太硬了,没有弹性。”
勤勤:“石头当支柱,没有垫稳。”
当把一长段文字用小段呈现时,内容更清晰明了,不仅利于编者更有效传递信息,而且利于读者更有效获取信息,所以我们建议老师们将案例多分段。
以中心思想为段落,每一段需有一个中心思想,完整而独立;
每一段的句子多少不受限制,只要把一个中心思想表达完整即可;
每一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不建议包含太多的意思,如果与中心思想不相干或者不统一的,最好另写成一段;
为了让分段陈述比较清晰、明白、醒目,有时候“对话”也可以自成一段。
02/
突出重点
让案例更耐读
在内容呈现方面,如果通篇的笔墨都一样,便很难让读者跟着作者的表达思路持续专注地读下去,没有重点的内容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
比如老师想展示的是儿童搭建主题的游戏,那么儿童搭的是什么?是如何搭建的?关键部位是如何组装的?搭建过程中是否有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困难的?尝试了哪些材料和操作方式?儿童之间的协作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推进的?……老师需要挑选出儿童在本次游戏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具体说明和呈现。
例如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的《游戏·学习·发展》一书里《二月二龙抬头》的游戏案例中,老师是这样描述儿童在搭建时的一个画面的:
分工明确后,孩子们迅速投入到了搭建中。
搭龙尾的子轩和崇廉商量着如何让龙尾翘起来。子洋和于豪快速地跑到积木区,搬来了长积木板,一块接一块地在地上铺开,很快,长长的龙身就出现了。于豪高兴地大声说:“龙身搭好了,我们去帮忙搭龙头和龙尾吧!”子洋却说:“不对,你看,龙的尾巴是翘着的,咱们这个龙身趴在地上,也太难看了。”于豪马上有了主意:“那我们把龙身架起来吧!”说干就干,两人又迅速地搬来许多长方体积木当支柱,开始调整龙身。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部分,老师重点想表达孩子们是如何从搭“平铺的龙身”过渡到搭“悬空的龙身”的。
所以在第一段中,老师只用了一句话来总述接下来的搭建游戏,在第二段描述儿童搭建“平铺的龙身”时,也没有具体描述儿童说了哪些话、遇到了哪些困难,而是用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儿童搭建平铺龙身的过程。
有详有略,前面的描述简洁明确,只是为后面具体内容起一个介绍和铺垫的作用,而后面儿童实践操作才是本段内容的重心。
整段描述很好地展现了游戏的推进是儿童自发形成的,也体现了儿童通过不断尝试、不断观察、不断否定、不断变革以达成自我想法和游戏意图的过程。在这个部分,如果用简单的一句“小朋友们相互沟通、不断尝试,最后终于让趴着的龙身悬空了”是体现不出这些重点的。
03/
描绘细节
让案例更抓人
细节一般体现在儿童游戏过程的神态、语言和行为中,对关键部分的细节描绘更容易让读者进入作者身处的情境中,感受儿童当时激动、沮丧、兴奋、挫败的情绪,品味儿童反复尝试、齐心协力的坚持和专注,体会老师当时“以儿童为本”的思考和支持。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崇廉拿着长长的积木板说:“要不,我们把积木板变弯?”说完他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子轩也试了试,积木板根本掰不动。那怎么办?当其他孩子到处寻找有合适弯度的大积木时,子轩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一会儿摆一块长的积木板,一会儿摆一块短的积木板,又将下面的立柱做了几次调整,鼓捣了好一会儿。
突然,他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可以找一些小的、短的积木板,用它们拼出一个弧形!”于是,他分配糖糖和阿力去拿小的、短的积木板。但积木板太短,架空时很容易掉下来。孩子们不断尝试,调整积木之间连接的角度,使架空的积木有高有矮,一点儿一点儿地从已经搭好的龙身下方钻过去。
以上这段只讲述了一个细节:让搭建的龙盘旋起来以解决让积木弯起来的问题。老师在整段描述中,把儿童当下的思考、探索,对于细节部分的调整尝试,以及孩子当时紧张的情绪和挫败后重新尝试的坚持在文字中都体现出来。
案例中,老师通过“恍然大悟”“一会儿”“鼓捣好一会”“不断尝试”等词汇的描写,充分体现出当时搭建场景的节奏和氛围,能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扣人心弦,抓住读者的眼球。而对于细节情境描述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场景:周围的环境、当下的氛围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状态、情绪情感
优秀的游戏案例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游戏过程本身,更需要展现儿童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以及彰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愿我们越来越熟练地在游戏案例中发现精彩、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