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故事|王进:在“刀锋”上起舞的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编者按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人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由此,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媒体推出“新时代故事”栏目,和读者朋友们一起通过品读好书,感悟新时代,筑梦新未来。
新时代中国青年当继承发扬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在永久奋斗中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王进:行走在云端,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
——在“刀锋”上起舞的人
王进,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班副班长,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在20多年里,王进把线路高空当作战场,在电力高压线上行走着,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他做过的带电作业有300多次“零失误”,700多个小时,爬过3000多基铁塔,如果把高空走线的距离累加起来有4000多千米,相当于从济南走到新加坡,为国家避免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电力楷模,以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
在平凡中坚守,
常年穿梭在电网的“生命禁区”
大部分人对于“带电作业”可能很陌生,简单说来,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输电线路。这项特殊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身心都有很高的要求,工作人员既要克服恐高晕眩、体力等身体问题,更需要克服的是人体与线路接触的一瞬间产生长达数十厘米电弧的恐惧心理。可以说,每一次带电作业都是对生命的考量,都是一场穿越“生命禁区”的生死较量,因此,超高压带电作业在电力行业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
1998年,刚从技校毕业的王进,是一个对带电作业充满了恐惧的“菜鸟”,一登高就腿软,听到放电就发抖。
2008年的夏天,山东电网500千伏辛聊线有一处导线破损,如果不及时处理,破损将更加严重,后果不堪设想。按照有关规定,断股超过25%,就必须切断电源,重新压接导线。但如果此时辛聊线断电,影响甚大,最终公司决定带电处理。王进主动请缨,在当时铁塔表面温度达到60摄氏度的情况下,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实施带电修补。虽然在修补过程中出现了中暑的症状,但他还是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完成了操作。下塔后的王进已经全身湿透,肌肉也出现了轻度痉挛。
工作20多年来,王进立足本职岗位,埋头苦干,长期扎根特、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一线,始终把确保输电线路可靠供电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在创新中奋斗,
用科技降伏世界首只超级“电老虎”
王进一直坚信,带电作业是一门科学,科学技术是带电作业工人的“护身符”。他把那些热爱创新的工友组织起来,组成了“卓越带电作业创新团队”,从而把创新人才个体优势、“单打独斗”整合为团体创新合力。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山东省第三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2011年,世界首次±660千伏银东直流线路带电作业,让王进走向了职业生涯的“高峰”。有着“不能停电的线路”之称的±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占山东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王进和带电班的成员为成功挑战这世界首只超级“电老虎”,自线路建成之日起,他们就连续两个月吃住在训练场,白天上塔演练操作,晚上研究作业方案。天道酬勤,2011年10月17日,王进在不到1个小时里,出色完成了带电检修任务,成功挑战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被誉为±660千伏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千瓦时。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王进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2015年1月9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王进与众多院士、教授、科学家们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王进团队自主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的成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先后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世界技术空白。
在实战中锤炼,
锻造大国工匠的“盖世绝技”
“微声辨伤”。导线在线路带电运行中会发出电晕的声音,如线路出现异常,声音也将产生变化。王进可以在距离线路数十米的地面上凭耳朵听线路声音的细微变化,就能准确判断线路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而这些微小的铝绞线都不超过两毫米细。就整个国家电网来说,掌握这项绝活的也没有几个人。
“双手同工”。在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作业人员一般会根据工作需要坐在一根导线上,用一只手开展作业,用另一只手辅助身体平衡。而王进却能仅用双腿就可以稳定地坐在一根导线上,使双手脱离导线来完成作业。正常需要一个小时完成的带电作业,王进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这需要超强的毅力、耐力和从容不迫的心态才能做到。
“一把抓线”。开展带电作业时,有时作业人员要使用“秋千法”进电场,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撞线或无法进入电场。在这一过程中,王进既能通过合理发力控制身体稳定,用最理想的方式进入电场,而且还能精准判断出自身与带电线路的距离,一把抓住导线迅速进入电场。
“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这是同事们对王进高超技艺的评价。谁也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曾经却是一个听到放电就发抖的技校生。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奋斗、在实战中锤炼,王进用“敢于有梦、善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不懈奋斗,浇灌出实现美好“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之花,唱响了新时代最美的劳动者之歌。
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
编辑:刘雨萱
校对:崔晨
审核:霍伟民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013年11月17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晴空万里。这天,毛主席纪念堂来了一位特殊的瞻仰者,一位来自湖南省新化县86岁的老人。老人身穿军装,看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激动万分。
环视天安门广场一周,老人感慨万千,只见他喃喃自语:“天安门广场比50年前更大了,长安街也变宽变漂亮了。”当天排队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的游客很多,一般需要等待一个多小时。但是,工作人员得知老人要来,特意给他安排了绿色通道。
老人进入毛主席纪念堂,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只见他先是献上三束菊花,然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来到瞻仰厅后,看到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遗体,那一刻老人再也控制不住,喊了一声“毛主席”后,就失声痛哭,再也无法说出话来。
老人为何如此悲伤?又为何穿着军装?这背后其实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老人名叫奉孝同,曾是毛主席的警卫,这是他时隔半个多世纪再次来北京,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老人在农村隐姓埋名54年,如果不是实在困难,他根本不愿透露自己的真正身份。
故事要从一封求助信说起。2005年11月的一天,湖南省新化县武装部收到一封78岁老人的来信。对于群众的来信,县武装部工作人员并不意外,打开这封信后,大家都被里面的内容惊呆了。信的标题是“请求救济报告”,全文如下:
新化县武装部首长:
我叫奉孝同,男,现年七十九岁(虚岁),五零年参军抗美援朝,五三年调到中共中央警卫团干部大队一中队,直接保卫毛主席,五八年复员回家务农,现全家四口人,我夫妇均已年迈,心想前来看望上级首长,但不能坐车,又无车费钱。
外甥孙子,于去年患病,医治无效,花了万余元医药费后,不幸亡故,而留在家的一个女单身妇,重病在身,今年来已医治花钱三千多元无效,现已能在家等待。现全家处境万分艰难,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特报告前来,请求新化县武装部首长领导,给予特殊救济为盼。
致礼。下团村一组奉孝同。2005年11月21号
工作人员认为这封信非同小可,如果信中所说的内容是事实,一旦向社会公开后,影响可能不好。这封信很快送到武装部领导的案头,领导一看也认为这事情可能另有隐情,他一方面向上级汇报,一方面派人来到奉孝同家中调查。
上级部门通过联系中央警卫局,详细调查了奉孝同的情况。中央警卫局也被惊动了,很快,关于奉孝同的调查报告发回新化县武装部:信中所说内容全部属实,奉孝同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担任毛主席警卫员。
奉孝同,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人,1927年出生。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奉孝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岁”,这为后来参加志愿军埋下了伏笔。奉孝同所在下团村地处深山,一直很贫穷,村民几乎靠天吃饭。奉孝同家里也很贫穷,兄弟姐妹6人,父母每天一醒来就是为一家人吃饭忙碌。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奉孝同从四岁开始就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年龄稍长后,奉孝同什么活都干,推磨、砍柴、割草、挖野菜、喂猪。可以说,当时类似奉孝同这样经历的,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
命运有时就是难以捉摸,红军的到来改变了下团村,奉孝同的命运也由此改变。1934年12月的一天,贺龙率领的红二军一部途径下团村。当时不少老百姓也知道红军是为穷人出头的军队,因为他们把老百姓当亲人一样。
但是,奉孝同当时年龄很小,一看到有扛着枪的红军战士来到村中,还是吓得跑到房屋后的山上丛林里躲了起来。奔跑中,奉孝同听到后面追着他的红军战士朝他喊话,“小孩,小孩,别跑,我们是红军,是为穷人出头的。”
奉孝同父亲见过红军,再次见到红军时没有那么害怕,便邀请几名红军战士来家中喝茶。奉孝同悄悄下山来到屋后偷听,发现红军战士对父亲很客气,这才回到家中。原来,红军战士来下团村是为了帮助大家的,希望村民能指出谁是地主。
奉孝同回忆时说:“有一位战士经我父亲同意后进了屋,向我们打听这里谁是地主,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地主,那战士就问‘哪家租谷担数最多?’我父亲就告诉了他们。见杀了地主的猪,开了地主的仓,我父亲相信他们是为劳苦大众打江山的人民子弟兵,便迎接6位战士进家里住了两晚。”
原来红军真的是为穷人出头,而且对穷人很热情,帮大家修缮房屋、挑水、劈柴等,还把地主的粮食分给大家。从此,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奉孝同心中萌芽,他决定长大后要参加红军。红军离开下团村时,所有村民都来到村口欢送他们,那场面让奉孝同一生都无法忘怀。
奉孝同没有想到,他参加军队的想法直到建国后才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始土改,奉孝同家中也分到了不少土地,因为兄弟姐妹们都肯吃苦,一家人吃饭基本上不成问题了,可奉孝同越发渴望能参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全国各地年轻人纷纷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奉孝同认为自己必须把握这次机会,否则很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参军了。
奉孝同很清楚,自己即将参加的是志愿军,要在朝鲜战场跟美军交手,对方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有空军、海军优势。如果去了朝鲜战场,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对于可能的牺牲,奉孝同没有一丝畏惧。
就这样,23岁的奉孝同在家乡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此前,奉孝同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进入新兵营后他没日没夜加练,有时候梦中还在念叨操练口诀。奉孝同拼命操练得很快有了成果,进入朝鲜战场后,一度被认为是作战多年的老兵。
战斗中,奉孝同深感枪法的重要性,他利用战斗间隙苦练射击,到战争结束时已经是有名的神枪手。1953年奉孝同跟随部队回国后,原本他应该复员回到家乡,因个人素质、政治过硬,加上是神枪手,被上级调入中央警卫团干部大队一中队。
奉孝同因家境贫寒,他年少时只读过3年小学。毛主席得知后,鼓励他每天都要读书来提高自己。奉孝同回忆说:“毛主席很随和,也很讲感情。”奉孝同直到晚年都还记得第一次跟毛主席交谈的场景,那晚他夜不能寐,写下了一首诗:
“大雁南飞半天云,毛主席领导咱们大翻身。板船全凭老艄公,中国人民全靠毛泽东。冬夏常青松柏树,毛主席的话我要记清。”
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的5年,是奉孝同一生最难忘怀的岁月,也是个人成长进步最快的5年,先后获得了“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手”三个光荣称号。
1955年5月14日下午,中南海颐年堂前院,毛主席接见了中央警卫团一中队的全体警卫战士,给其中湖南和湖北籍的安排一项任务:以回家乡探亲为名,进行调查工作。毛主席要求奉孝同等警卫战士回家乡后,要密切接触群众,把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查清楚。
毛主席还让秘书给每个回家乡的警卫战士发了《出差守则》:
1、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2、不要摆架子;3、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好处;4、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5、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等情况。
这是一项光荣且重要的任务,奉孝同回到家乡新化县奉家镇,通过参加劳动同时,积极走访亲友邻居、参加群众集会以及与当地干部交谈等途径,收集到了第一手材料。回北京后,毛主席专门听取了奉孝同等警卫战士的调查汇报。
奉孝同汇报的很详细,毛主席非常高兴,最后他请汇报的几名警卫吃了一顿饭。席间,毛主席让大家多吃菜,还说:“从你们几个人中了解了6000万人口(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一些情况。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间接地见到了农民。”
1958年2月,31岁的奉孝同复员回到家乡。因保卫过毛主席,上级要求他回到家乡后不能泄露自己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经历。临行前,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奉孝同,叮嘱他:“这次你回到家乡后,一定不要摆架子,要多为老百姓做事……”
奉孝同回到家乡后,只是表示自己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在北京工作了5年。至于奉孝同的复员证书,也删除了给毛主席当警卫的经历:
奉孝同同志,湖南省新化县人。1927年5月出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特准予复员。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奉孝同和妻子为人低调,先后育有三个女儿。1959年是奉孝同一家最困难的时期,因缺粮导致一家人只能吃野菜,最后实在没野菜了,就靠吃“神仙土”,结果小女儿差点因消化不良死去。
事实上,当时奉孝同只要亮出自己的身份,完全可能有更好的生活,可他从不给组织添麻烦。改革开放后,奉孝同一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主要靠几亩地生活和微薄的优抚金生活。前面提到,奉孝同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奉福玲16岁遭人拐卖,音信全无;二女儿奉美玲出嫁很早,生活也很困难。
奉孝同写信求助前,老两口和离婚的长女奉庆龄(带回儿子和女儿)在一起生活,而唯一的外孙女因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都靠奉孝同。眼看自己年事已高,女儿奉庆龄又重病缠身,需要靠药物来维持病情,奉孝同非常着急。
2005年,奉孝同家中遭遇重大变故,奉庆龄的儿子身患重病抢救无效去世,住院期间花了一万多块钱,这几乎是家中的所有积蓄。祸不单行,奉庆龄很快也重病住院,家中最后一点积蓄也很快花完了。
面对等待费用治病的女儿,奉孝同束手无策,经历了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提笔写了一封请求接济的信,公开了埋藏心底多年的秘密:自己是毛主席的警卫,希望政府能帮帮他。当奉孝同身份被证实后,新化县民政局每月给予奉孝同510元优抚补贴,还给他们落实了农村低保。
不过,这封信并没有让奉孝同的身份真正被外界所知晓。奉孝同本人认为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已经很好了,于是继续在家乡务农,可一次意外最终使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2009年,奉孝同家中再次遭遇不幸,奉庆龄发现有人偷伐自家山上树木,结果被打成了脑震荡,后经医生诊断为脑内多发性腔隙梗塞,双侧筛窦炎。
因山路崎岖,加上路程较远又赶上了下雨天,一行半夜才赶到下团村。眼看再开车回去危险极大,两名医生便在奉孝同家中休息。吃饭闲谈中,奉孝同老伴王欢云无意说出奉孝同曾是毛主席的警卫,还陪过毛主席游长江。
王欢云本不想这样,可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女儿这个病对他们来说就是无底洞,何况奉孝同已经85岁高龄了,还种了3亩水稻、4亩红薯和3亩玉米,家门口还开辟了一块菜地。两名医生回去后,迅速向媒体告知,请社会上爱心人士能慷慨解囊。
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奉孝同隐藏54年的身份暴露,结果受到新化县委的高度重视,县长多次来到其家中看望。期间,奉孝同说出了埋在心底多年的愿望:一是去韶山,到毛主席家中看看;二是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三是希望女儿的病能治好。
令人欣慰的是,奉孝同这三个愿望都一一得以实现。许多跟奉孝同素不相识的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当接到爱心人士的捐款时,奉孝同泪流满面。隐居深山超过半个世纪,生活也不如意,可奉孝同却说:“给毛主席当警卫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面对不时有登门采访的记者,奉孝同说:“我唯有保持爱劳动、爱妻儿的晚节,给世人做出榜样,才算对得住向我献爱心的人,对得住共产党,对得住这个伟大的时代。”
谨以此文向老英雄奉孝同致敬!
滨州作为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区,拥有鲜活的红色血脉、深厚的红色基因、众多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五大战略区之一,为抗战胜利立下卓越功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解放区的三大战略区之一,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先后有20万子弟兵参军、82万民工支前,仅登记在册的革命英烈就有55308人。军民鱼水情,血脉永相连。在滨州这方有着红色底蕴的革命热土上,孕育着众多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动人故事,滨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普及双拥故事,再叙浓浓鱼水情。
王凤祥,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东寨村人。在1945年渤海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获“劳动英雄”称号,成为大生产运动中全区人民的学习榜样。
王凤祥191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无力供应其上学,从懂事起就领着弟弟四处讨饭。稍大一点就到财主家打短工、扛长工,成年累月地劳作,日子却越过越穷。结婚后,随着家庭人口增多,其家境更加困难。靠给地主家扛活,他练就了一身种田的本领,再加他干活利落,舍得出力气,是大伙公认的种地“把式”。
1940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北跨小清河,开辟了博兴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乡、村抗日民主政权,广大群众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纷纷建立起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发展生产,支援和参加抗日战争。地处博兴抗日根据地核心地带的东寨村,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和各群众抗日团体。在苦难中挣扎的王凤祥从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中得到启发,认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摆脱受苦受难的命运,于是就积极参加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当时他的家庭仍然十分困难,时常没有饭吃。他让妻子儿女到外讨饭,自己在家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村支部书记郭宜珍脚有残疾,行路不便,王凤祥主动替他传送革命信息,到各家各户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由于他公而忘私,工作积极努力,于1942年经本村党支部书记郭宜珍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底,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蚕食”,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包围和封锁,博兴抗日根据地进入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中共博兴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及上级党委的指示,学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在全县抗日根据地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要求根据地广大群众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的号召,大力发展生产。王凤祥便是这一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人物之一。他不畏斗争环境的恶劣,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联合村里的贫困户率先组织起了“插伙组”。
1944年下半年,博兴抗日根据地内的“增资、双减、反霸”斗争正式开始。王凤祥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主动做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贫苦农民起来与地主恶霸作斗争。他一马当先,率领群众利用“敲台鼓”的方式对拒不实行减租减息的债主和雇主作斗争,从而使东寨村的减租减息工作走在了其他村的前头。
1944年12月16日,中共博兴县委、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陈户店召开群英大会,表彰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王凤祥被评为博兴县唯一一名劳动英雄,获得一头大牛的奖励。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纷纷表示:“抖抖劲向王凤祥看齐,明年也夺大牛。”1945年3月,在陈户官王村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发动当年的大生产运动,王凤祥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他向广饶县的劳动模范高华吉、李洪洲发出一封公开信,写道:“你看咱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干活,换得大家的拥护和奖励,这是若干年来没有过的事情。我过去给人家扛活,越扛越穷;现在共产党领导我有的吃了,也不要饭了……在今年生产计划上,全庄120户,要组织“插伙组”85户,劳动力占全村75%……”
在1945年5月21日的陈户惨案中,因王凤祥是著名的劳动模范,成为日伪搜查的目标。日伪军冲进东寨村,叫喊着:“活捉王凤祥!”四处搜查。王凤祥安排群众掩藏后,自己躲藏到村外的一个坟洞里。搜找他的日伪军来到坟洞边向里张望,但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见,便用刺刀向里乱戳,躲在角落的王凤祥胳膊被刺成重伤,从此留下残疾。日伪军没找到王凤祥,便对王凤祥幼小的儿子下毒手,将其刺成重伤扔到村外,使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丧失儿子后,王凤祥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支援抗战。虽手臂留下了残疾,但他干起活来仍干劲十足。他忍着悲痛率领群众进行抗战宣传,踩高跷、演节目,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王凤祥等劳动模范的带动下,博兴抗日根据地内的大生产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又先后涌现出韩秀贞、杨恒纶、张立英等劳动模范。王凤祥带头组建的“插伙组”得到渤海区党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推广。在1945年12月召开的渤海区劳模大会上,王凤祥与博兴县的韩秀贞、杨恒纶及广饶县的李洪洲、高华吉一起被评为渤海区劳动英雄。
1946年,因工作需要,王凤祥调到博兴三区工作。不久,又参加支前队伍,随部队辗转于桓台、邹平、长山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博兴县委生产互助合作部、桓台县杜科火车站和博兴县园艺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