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前的1985年7月,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记得拿到工作分配报到证时,我哭了,因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当“教师”。然而,工作岗位是国家计划分配,不得不服从。
仿佛是命运的刻意安排,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教室里一百多名学生同时起立并齐声喊着“老师好”。面对绝大部分年龄只比我小二三岁、甚至个别年龄还比我大的学生,一瞬间,我只觉得内心激动无比,之前对被分配做教师的无奈已荡然无存,只感觉当老师真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爱上了教学。
但最初的教学并非易事,因除了在学校做学生时听过授课老师讲课,自己没有接受过任何的职业培训。入职的第一学期我被安排教不同专业两个大班的统计学课程。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统计学还是一门有争议的学科,在统计学框架里,存在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之分,并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与经济学科。但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统计学理论界冲破了历史上设置的思想理论禁区,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中促成了中国统计思想在新时期的变革而建立起包括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现代“大统计学”概念(其思想内核是:统计学既不是数学、也不是经济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且在不尽相同的应用领域,存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可这对于一个学生时代主要接受社会经济统计学教育的毕业生,在专业学习、教学资料都非常欠缺的年代,要将新的“大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正确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又谈何容易。但既然职业被安排为教师,就必须谨记“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
为了当好自己学生的老师,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没有休息日的工作与学习计划。“学习(包括每周安排2-3次听各种专业教师授课、讲座)、调研、备课、上课”便成了我工作与生活的全部内容;“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也就成了我全部工作与生活的路线图。一学期下来,我将现代统计学的概念体系、调查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体系等理论与实务知识,采用“现学现卖”的方式传授给了我的学生。没想到的是,学期结束,两个班的学生及统计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对我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评价竟然全是优。
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里,我的教学任务每学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专业细分,除了之前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外,我还主讲过农业统计、工业统计、社会经济调查、抽样调查等课程,学生与同事对我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同样全部是优。
当然,除了学习、教学、科研与实践,乐于指导、帮助学生也是我的工作常态。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加班指导,对精神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多方安慰,有出国留学、夏令营、保研愿望的学生提供咨询并积极推荐,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经济帮助,等等。也许是对学生存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一点品性,许多学生私下不叫我老师而称我为“许妈妈”。
有同事曾经问我,为什么学生非常喜欢我的课堂,我说可能是我喜欢教学、喜欢与学生在一起……事实上,那个毕业之初并不喜欢当老师的人,之所以教师成为终身职业并深受学生喜爱,并不是我这个老师有多棒,而是一路走来,有学生求知与爱的陪伴。因此,是学生成就了我的成长,我终身感谢我的学生!
名师简介
撰稿人:许飞琼,审稿:张艳萍,审核:林光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邮编:100081Email:cdjwc@c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