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赋能业务,给阳光保险带来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据钛媒体APP了解,阳光保险正在打造「科技阳光、价值阳光、知心阳光」的新阳光战略。其中,科技战略历时近20年,目前已行驶至智能化新阶段。
“2005年,我们最早做信息系统化,这也是阳光科技1.0战略。”谷伟介绍了阳光保险在科技领域的实践和探索。2015年起,阳光科技2.0战略下,阳光保险开始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以数字化客户洞察为核心,打造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运营能力,进一步强化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2023年,阳光保险正式提出阳光科技3.0战略,其突出特征是智能化。“我们之所以提出智能化,一方面在于当前金融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完善,国家数据局的成立让合法的数据交易有了制度支撑和材料支撑;另一方面,以ChatGPT为首的AIGC技术使过去的弱人工智能变成了强人工智能。”
数字化转型+大模型应用引领变革
谷伟指出,随着以ChatGPT为核心的大模型技术演进和转变,“数字化转型+大模型应用”成为下一个阶段保险业最应该把握的科技主题。
钛媒体APP了解到,阳光保险构建了一套保险大模型的评测体系和方法,其特点是充分考虑保险业务场景的特点:既评测对保险通用知识的理解,也评测对保险垂直应用场景的理解;可以全面检验大模型在保险业务场景中的实际效果。
阳光大模型应用的建设遵循从普及应用到垂直深入的策略,一是赋能全员办公,二是切入线上交互场景,三是建设保险垂直应用。这三方面目前在立体式同步实施。
在办公赋能方面,从办公助理、自动编程及知识搜索上推进认知和普及应用:阳光办公GPT累计使用次数77万余次,覆盖84%总部员工,员工广泛评价GPT对日常文书类工作效率有明显提升。科技团队应用大模型辅助编程,研发常青藤GPT编程助手,已在内部推广试用,在代码安全合规监测、代码注释生成方面可节省50%以上工作量,在新建系统的标准后台代码生成方面可节省60%以上工作量。围绕线上交互场景,启动客服机器人、寿险销售机器人、车险全线上销售机器人研发并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些保险对话机器人已经体现出自由对话、理解潜台词、随机应变、和人一样思考等明显智能化程度:客服机器人按照服务分类,已上线保单信息查询、智能报案1.0,节约1186小时,客户满意度90%。寿险销售机器人完成销售逻辑搭建,实现了讲理念、保障规划、讲产品服务等功能,初步具备投保年龄、保险期限等产品基本要素的回答能力,准确率已达82%。线上车险销售机器人已可以解答车险购买过程中常见问题,问题解答率91.12%。针对保险垂直应用场景,正在规划人伤智能定损机器人、养老陪伴机器人、资管投研助手等一系列智能化产品。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研发,阳光的大模型策略已经形成独特的能力。一是独特测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牵引团队不断提升大模型赋能保险的水平;二是独特应用能力,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已经走在行业的前面;三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阳光牵头编写发布了《大模型技术深度赋能保险行业白皮书》,并作为核心编写单位且唯一保险公司参与了中国信通院牵头发布的国内首个金融行业大模型标准。
同时,阳光保险认为,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并加速构建大数据打通及应用能力十分关键,在当前新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背景下,仅靠保险公司内部科技人员难以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对保险业而言,建立内外协同、开放创新的新格局,保持科技公司化经营模式,融合业界组织、人才和技术非常重要。
阳光保险介绍,其大模型研发采用自研和外部合作相结合。主要有三类大模型应用:第一类是外部公有云大模型,第二类是内部私有化大模型,第三类是针对保险垂直领域场景的专项合作。这三类应用各有侧重、相互补充。通过构建开放、融合的阳光正言大模型平台架构,对前端业务场景提供大模型统一接口,平台内部整合这三类模型,以便捷用户使用。
不仅如此,2023年,其牵头举办的首届保险科技数智大会云集行业内外150多家单位,发布了首个大模型技术在保险业应用情况的白皮书,发起设立保险科技数智创新联合体,聚集保险科技智能的行业力量,全面推进科技阳光的创新突破。
保险AI大模型的挑战
保险业的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升级的过程,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保险学会党委书记、会长董波表示,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服务。但应该看到,当前保险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对于科技的应用,还处于碎片化状态。
AI大模型带来的机会与风险都是史无前例的。
华泰保险集团信息技术总监胡崇威指出,大模型在保险业落地存在计算资源成本、数据质量欠佳、网络安全风险、专业人才稀缺等四大挑战。
一是大模型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有高需求,成本门槛高,需要可持续的投入长期支持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二是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经常会因为数据分类问题,导致大模型的效果效率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大数据在大模型训练及应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数据丢失、泄露、篡改的风险;
金融科技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科技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科技与业务结合以及科技与生态圈结合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
一是科技与业务结合。一系列新兴技术在保险业务的应用日益广泛,几乎涵盖了产品开发、营销、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的全流程,逐步从保险业务运营的中后端发展延伸至保险服务的前端,即从后端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发展到与客户直接接触的营销及服务一线。
二是科技与生态圈结合。保险公司通过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可以满足保险用户的日常需求,通过频繁的服务交互赢得客户信任。同时,跨界连接可通过服务实现流量多次变现,有效结合互联网平台的线上资源和保险的线下资源。
阳光保险的科技战略也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
“ChatGPT是必须把握的核心工程。保险公司本质上是数据公司,而ChatGPT就是数据的呈现。新技术的出现必然推动保险的定价、承保、理赔、服务环节的大幅重塑。”谷伟介绍说。阳光保险的目标是建立“1+3+N”的应用模式,“1”是赋能全员办公,“3”是打造销售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管理机器人,“N”是在各条线、各业务环节应用大模型技术,最终实现全面赋能保险业务。
展望未来,阳光保险表示,2024年将更加笃定地加大对保险大模型的投入,联合外部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保险大模型的深度应用,加速保险业务的智能化升级。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持续升级建设行业最强的混合大模型底座。对于外部公有云大模型,持续对接、评测,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私有化的大模型,继续保持商业化大模型、基于开源自研大模型并行推进的策略,根据应用场景特点、性价比择优选择。
(2)聚焦作业场景,提升办公应用和知识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从通用文书助手升级为能融合阳光知识和作业场景的员工服务机器人,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销售机器人、客服机器人、管理机器人产品建设,目标是能够显现明显价值,未来将彻底重塑传统的、多节点的保险服务链条,带来保险服务方式的深度变革。
(4)继续挖掘高价值的应用场景。比如:人伤智能定损机器人——小额人伤实现智能定损,快速结案;住院案件实现智能伤情诊断和自动审核;伤残案件实现智能伤残鉴定。养老陪伴机器人——在养老社区引入数字人为老人提供亲情陪伴、医疗问诊、社区管理等服务。资管投研助手——辅助投研经理进行研报解读与分析,路演信息自动摘要与分析,提升工作效率,进行更高效的投资决策。
金融科技高速演进,为保险业升级迭代提供重要引擎,也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阳光保险制定「科技阳光3.0」新战略,以数字化、智能化积极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颜繁瑶,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