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数据管理系统(TDM)能够实现全面详实、科学准确地对试验数据进行系统记录及高效管理,实现试验各环节进度的记录、跟踪与追朔,并实现各阶段的试验数据共享,为大数据挖掘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基础。试验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掌控试验数据、规范试验流程、试验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达到数字化试验能力、构建知识化工厂,高效的支持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试验数据管理的总目标。近几年来,汽车研发公司在高速的发展中,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产品试验验证分析,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知识,并形成了基本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只有对这些数据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才能有力地支持整车产品研发工作。为此汽车研发企业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试验数据管理平台来为试验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系统建设目标
4建设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
5系统功能设计
6结论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复杂。通过实施本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将建立一个全周期、一体化、高效的试验业务综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汽车研发的效率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宁.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C].e-works2015产品创新数字化,2015.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目前企业质量成本统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症结
三、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统计数据完整性的对策
借鉴国外质量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对策。
1、科学认识质量成本内涵
质量成本的正确表述应为“用货币的语言,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质量现实与质量理想状况的差别”。这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反映了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它具有四个基本属性:质量成本是把质量投入与质量损失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观念;研究质量正向投入和负向产出关系的一种质量管理工具;质量成本不是财务会计中的一种成本概念,它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着重考虑机会成本;质量成本是质量信息的一种载体,是质量分析、控制、改进、评价和证实的工具。
2、提高对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之中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常抓不懈。
3、加强对质量成本统计完整性的监督与考核力度
建立由质量、计划、检验、生产、采购等部门组成的跨部门专题小组,重点针对部门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按月或按季),并出具审核意见。将审核结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同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办法。4、选择切实可行的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渠道
5、搭建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与内部财务预算之间的衔接平台
在完善内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明确质量成本项目与财务预算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按照对应关系,直接从财务预算中提取数据,计入相应的质量成本。这样可有效利用财务数据,既简便可行又避免了数据遗漏。
6、细化质量成本统计科目
按新的国家标准将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五个一级科目,并在确定的一级科目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并细化二级及明细科目,确保科目的设置涵盖全部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以避免统计漏项。
7、简化纳入质量成本管理的产品项目,按照产品类别进行统计
传统的统计方法往往是按单台套产品进行统计。由于单台套产品数量众多,类别繁杂,一方面不可能覆盖全部产品,造成统计缺乏完整性;另一方面单台套产品发生损失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较大,影响分析效力。因此,按类别进行统计可以杜绝此类问题,提高统计完整性和分析有效性。
8、实行全寿命质量成本法
即纳入质量成本管理的产品类别确定后,将研制、生产、交付、保修、服务全过程所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费用均统计到质量成本中,并对其全寿命周期进行质量成本跟踪管理。此法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比有显著的进步。传统统计方法注重期间(按年度统计较常见),而全寿命质量成本法注重产品类别,要求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分析按产品类别或项目进行(如×××类产品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报告期间×××年至×××年),直至保修期结束。该办法有利于连续、完整地考察产品质量损失情况,掌握产品质量损失动态变动规律,更好地做到持续改进。
关键词:全程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中国制造2025”
引言
传统的供应链过程中,钢铁企业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对本企业生产制造一系列环节都有用的详细信息,这对产品的营销和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全程供应链的各合作企业间应该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消除全程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利用及时有效的数据对产品和市场的供需做出正确的决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交易行为的形成,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基于全程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管理可以帮助钢铁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方式向互联网时代的经营方式转变。
1、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钢铁企业管理
2.1需求挖掘与市场营销
2.2产品研发
全程供应链中的新产品研发业务统筹包括产品概念形成、产品规划、研究开发、测试验证、市场导入,之后进入产品市场拓展与产品服务阶段。支持业务运营的主要包括协同研发电子商务管理系统、研发项目财务管理系统、研发人员管理系统以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这几个系统一起构成了对企业研发业务的管理支撑系统。在产品研发的业务和管理支撑层面上需要进行诸如产品策略与协同策略的确定、研发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电子商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研发体系的决策层。从而构成了基于全程供应链的电子商务产品研发体系,从流程、决策、组织、绩效考核、激励、项目管理、价值链、研发平台等多个层次和角度对产品研发过程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2.3生产制造与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下的全程供应链协同计划是在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下,同步协同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到客户的生产和运作规划和计划排程。与客户协同的需求计划,使预测更为一致和准确,协同需求计划通过建立多维度的分析和预测模型以及和客户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全程供应链统一的需求预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的协同,钢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支撑下进行,从而使有效的信息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传递和沟通,从而实现预测协同、库存协同、产能协同、运输计划等多种协同。供应链协同计划可以明显缩短交货提前期,在协同生产模式下快速响应。
3、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钢铁企业信息化
钢铁企业应遵循“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方针,从企业的需求挖掘和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四大模块入手,全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支持,使钢铁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步入全程供应链模式下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3.1钢铁企业信息化体系架构
由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和信息安全服务提供总体支持。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的前端为Web前置、Web应用服务、移动应用服务三个方面,而包含高速缓存和多协议适配消息队列的中间层则成为了连接前端和应用服务集群的通道。应用服务集群主要包括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四大方面,而这四大方面的技术支持为文件存储、数据仓库、大数据分析。除此之外,实时监控系统保障了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包括Web服务监控、应用监控、虚拟机监控、数据层监控、网络层监控。
3.2市场营销模块的体系架构
在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营销管理以竞争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销售计划为决策基础执行营销信息管理、营销人员管理、产品盈利管理三大管理职能。在管理职能的控制下,从市场分析开始,按照市场推广、机会捕捉、合同签订、订单确认、产品交付、客户服务等流程,最终将市场营销深入渗透至客户群。而市场营销体系主要分为市场管理、销售管理、客户管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前后连接形成闭环,三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客户信息库、电子商务交互平台、职能分析工具、功能产品的技术支持。
3.3产品研发模块的体系架构
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协同研发体系组成结构主要包括产品规则、零部件及供应商管理、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可视化、流程管理、生命周期支持、制造规则、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这八个部分。其中,研发平台的协同层次是按照产品概念形成、产品规划、设计开发、测试验证、市场导入、市场拓展与推广的流程展开的。而协同的交互对象涉及到了全程供应链中的各部分人员包括供应商、客户、内部和外包员工、合作企业等。通过这些交互对象的实时沟通合作,保证了产品研发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4生产制造模块的体系架构
钢铁企业的研发部门将协同研发生成的产品研发报告书交由钢铁企业高管审核通过后,将转交给制造部门进行生成制造。其中,生成制造的决策层需要根据产品研发报告书制定出全程供应链协同生产规划,而管理层则负责依照全程供应链协同生产规划进行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经营层在管理层的领导下,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按流程以此制定出需求计划、供应链计划、制造计划、外包计划、运输计划、采购计划。并将采购计划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按照钢铁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需采购的物料,生产部门将供应商提供的物料进行储存,经过设备维护等前期工作后正式开始生产加工、产品装配、产品存储等流程,最终将产成品销售给顾客。
3.5物流配送模块的体系架构
4、结语
本文阐述了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服务技术在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随着钢铁企业市场细分不断深入和客户需求逐步多元,使得钢铁企业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信息化智能制造势在必行,而电子商务技术作为实现信息化最有效和最通用的手段,更应该被钢铁企业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大规模定制是钢铁企业再创竞争优势的重要生产方式。而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前提便是将全程供应链渗透到钢铁企业的各个模块。
参考文献:
[1]郑忠,黄世鹏,龙建宇,高小强.钢铁智能制造背景下物质流和能量流协同方法[J].工程科学学报,2017,(01):115-124.
[2]朱艳新,彭永芳.供应链视角下钢铁流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13,(05):151-155.
[3]谢刚,王圆圆.武汉地区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电子商务,2011,(06):10-11.
一、大众媒体分众化趋势
(一)市场营销学的经典模式――大众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1]。大众传播的优势是和工业时代相适应的。自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商品数量迅速上升。为了快速和尽可能多地销售商品,传播者需要通过大众传播,把大量的“受众”转变成消费者。因此,从20世纪早期开始,传播者都是按照“大众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让尽可能多的受众受到信息的影响。
2001年,中国的汽车工业驶上了快车道,由于市场环境好,不少汽车杂志都是按照“大而全”的办刊方针来设置内容,导致很多汽车杂志内容雷同。辽宁科技出版社当时也决定创办一本汽车杂志,面对当时国内汽车杂志已经有了不下30种,大多都是综合性汽车杂志的状况,辽宁科技出版社通过市场调研得知,当时世界汽车年生产量已达5000万辆,我国每年新、旧车交易量也达200万辆以上。有车就要修车,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修理服务,那时候,国内汽车维修厂家逐渐发展到20余万家,汽车修理工达200余万人。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出版社没有盲目跟从综合性办刊风潮,决定在“汽车维修”这几个字上深耕细挖,于是一本名为《汽车维修技师》的杂志就诞生了。精准的定位给杂志找到了“细分”出来的读者,许多汽车维修技师们发现了这本杂志,不仅积极订阅,而且乐于收藏。杂志创刊两年半就实现了盈利,2004年盈利较2003年增长60%,2005年盈利较2004年增长50%[4]。
(二)范围经济的要求――行业消费类杂志“分众”化下的思考
“分众”这个受众概念创立的本意,是想通过对广大消费者的细分,找出“分众”受众,进而对其进行集中的、精准的传播,以提高传播效果,并规避“大众化”传播粗放式传播的弊病。但是过度的细分,带来成本的提高以及经营方式的单一化,又背离了现代工商业显著特征和有效的经营手段之一――规模经济。作为“分众”类媒体的汽车杂志,在历史上因为“分众”而成功地凝聚了一批围绕汽车消费而具有商业价值的受众。不管是已经购买汽车的使用者,还是准备购买汽车的潜在用户,汽车的高价值特性决定了汽车杂志的读者在社会系统中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相对高层次的物质需求及开放的消费价值观,他们完全不同于诸如《电器》杂志等以关心家用电器的读者为目标的“分众”。对这些“分众”采用什么样的受众策略,既有精确的分类,又防止成本的无谓增加,值得我们研究分析。这就要用到“范围经济”的概念了。
二、行业消费类杂志“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观点的提出及特点分析
上面我们探讨了媒体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成功演变,但是同时也发现简单地通过“分众”模式开展行业消费类杂志的经营,并不完全相符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要求,行业消费类杂志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提供来满足它们的“分众”受众的“大众”需求可以增加杂志的经营效益,提升行业消费类杂志在业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行业消费类杂志“分众中的大众”观点的提出
汽车杂志这些行业消费类杂志的“分众”受众,有其特殊需求,就一般而言的分众营销模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反而有可能让专业杂志这些小众媒体在所谓的“分众”道路上越走越窄,甚至影响到杂志的生存。因此,本文提出专业杂志“分众中的大众”这一新的受众策略观点。
(二)“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的特点
“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1、辩证性
2、多元性
3、层次性
“分众中的大众”模式有一定层次性。在第一层次――杂志行业系统中,不同定位的行业消费类杂志产生了不同的“分众”;在第二层次――行业消费类杂志系统中,“分众”却是又构成了杂志自身的“大众”。但是无论这些“分众”数量多少,对于第二层次杂志来说,仍人是一个“大众”的群体,需要用“大众”的眼光来看待,用“大众”的模式来经营。如果再采用“分众”的经营模式,就有可能违背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性,不利于行业消费类杂志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分众中的大众”观点产生于行业消费类杂志这个小众媒体的原因。而第二层次杂志本身又可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定位高的《汽车测试报告》及定位普及化的《汽车之友》,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分众”层中的“大众”受众,需要用“大众”的模式来经营。
三、“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对汽车杂志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分众中的大众”模式下汽车杂志的报道内容
行业消费类杂志“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是基于对分众及大众传播模式深入思考,结合行业消费类杂志小众媒体的特点而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谨慎提出,为汽车杂志等行业消费类杂志经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通过汽车杂志成功案例的实证研究,表现出它对行业消费类杂志的经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3.
[2]兰苓.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62.
[5][英]吉莉安.道尔,李颖译.理解传媒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7]李文斌.汽车类期刊读者结构分布、阅读习惯分析[J].今传媒,2009(6):96.
[8]王刚.中国汽车类杂志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