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误导历来是保险行业的顽疾之一。仅2023年一季度,销售纠纷在人身险公司投诉总量中的占比就超过50%。
据了解,《销售办法》分别对保险售前、售中及售后的行为规则作出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保险产品说明制度、保险产品分级管理制度,推进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分级工作,强调在销售保险时,如果发现投保人不适合某款保险产品时,应当建议投保人终止投保。此外,《销售办法》明确划定了多条销售红线,如禁止强制搭售和默认勾选、禁止代签名、不得炒作停售等。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销售办法》的亮点在于提出产品分级和销售人员分级,可以提高产品适当性,减少销售误导现象。同时,分阶段规制保险销售行为、建立产品说明制度,也有利于保险销售的标准化,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险企落实重在分级
记者注意到
自2023年9月《销售办法》颁布后
为促进新规落地
保险行业采取了诸多举措
今年1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辽宁监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销售管理,促进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公司将《销售办法》列入本公司和从业人员的重点培训内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照《销售办法》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保险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整改完善,规范保险销售行为。
销售合规任重道远
记者调查发现
在不少社交媒体上
销售违规行为依然可见
而在一些农村基层银行网点,也有机构将保险产品名称隐去,突出“存款”,宣称“年存1.2万,每年领1800元”,以所谓的高收益吸引储户。
某银行网点突出宣传存钱的实际是保险产品。聂国春/摄
“对于消费者来说,炒停售行为可能会导致部分投保人购买到与其需求不匹配的保险产品。”王国军说,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当了解保险产品的条款和保障范围,选择适合的产品,不盲目比较收益,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保险需求和预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