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注册会计师

2010年5月4日,随着监管机构的一纸批准协议,平安保险战略投资深圳发展银行的计划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天后,平安再次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收购新桥所持5.2亿余股深发展股份的交易,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这一交易完成后,平安的保险、银行、投资业务并驾齐驱的态势得以初步形成。

对于平安来说,更为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是,如何让旗下三大业务数十万的营销人员向客户推荐更多产品,从而实现销售效果和成本的最优配置。而作为金融控股公司,平安能够通过内部严格的风险控制,来提高银行、保险和投资业务三大业务序列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听上去似乎有些熟悉?没错,这也正是花旗、汇丰等为代表的西方金融机构在过去十几年中试图建立,但至今却尚无完胜案例的综合金融超市模式。由于内部资源整合困难、文化冲突难于统一,通过并购而形成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除了在借资产配置多元化以抵抗风险方面取得了成效外,并没有显现出太多协同效应。毕竟,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以失败告终,而安联、苏黎世等保险公司购买的银行业务也没有太大成果。

并购失败的原因: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

(补充资料: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后内部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

(1)“三头马车”式的领导降低了整个集团的整合效率。在这一时期整合工作实际上由花旗银行的财务执行官Menezes和旅行者集团所罗门美邦公司的两位共同执行官Dimon与Maughan负责。但Dimon与Maughan的关系并不好,加上还要应付花旗银行的Menezes,从而导致决策过程缓慢,难以达成共识。

(2)企业文化的冲突。花旗银行是典型的商业银行文化,讲求作风保守、注重管理程序及内部控制;所罗门美邦公司则是标准的投资银行文化,作风积极热情、自由放任、重视业绩表现及奖金分红。

在花旗集团的公司与投资银行集团内部,由于来自花旗银行与所罗门美邦的代表在公司与投资银行集团运营委员会中旗鼓相当,双方都拥有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因此更容易导致相互对立与冲突。

(3)品牌的争议。在花旗集团整合初期,合并双方对于以何种品牌进行新兴市场债券承销争执不休,互不相让。花旗银行认为自身多年来已经与全球1800家的跨国公司、7000家新兴市场公司及美国以外的成千上万富裕人士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应以花旗银行的“金字招牌”从事该项业务。所罗门美邦公司则认为,尽管该公司长期专注于美国国内市场的债券承销,相对缺乏海外市场经验,但由于它具有债券业务方面的专长,因此应当以该公司品牌进行营销活动。)

如今,尽管从表面上看,平安的公司结构与其它多家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与目前国内更多流于形式的综合金融集团相比,平安已经是最为接近金融超市核心竞争力的一家。

金融控股

早在1995年,平安便在内部正式启动建立了金融控股架构的计划,并聘请咨询公司麦肯锡针对公司成长策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改革。当时国际上混业经营的浪潮正演绎得如火如荼,老牌金融巨头如花旗、AIG、汇丰不断打破各国金融领域分业经营的界限,尝试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两年后,平安向国家有关部门呈交报告,提出建立“综合金融”模式。然而在那时,这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谭—平安除了保险业务外,仅有一家规模很小的证券公司;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全面开始,但却已经正式提出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即便是在美国,最具榜样意义的花旗银行也尚未突破分业藩篱。

在那几年中,尽管决策层没有明确表态,但马明哲做综合金融集团的意志并没有动摇。到了2001年,好消息终于传来—经过长达7年的分业方案的多次修改,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业经营改革的通知》的红头文件,确定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标志着平安主导的分业模式核心内容通过。2003年2月14日,挂牌屡被延迟的平安终于发布公告宣布:“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继光大、中信后第三家金融控股集团,而平安是其中唯一一家以保险为基础的公司。

(以上体现的是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环境因素影响)

这个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集团的架构中保留了平安信托,用平安信托合法持有平安证券。然而在获得许可后,平安仍然有着其它两家所不具备的麻烦:缺牌照。在中信控股成立之时,公司已经拥有中信银行(5.20,0.00,0.00%)、中信证券(19.48,-0.32,-1.62%)、信诚人寿以及期货、资产管理等多家子公司。

这种“缺条腿”走路的情况直到2003,这一年,平安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与汇丰银行一起联合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正式进入银行业。2006年,中国平安又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并将两个银行整合成今天的平安银行。实际上,早在2005年平安便曾经遇到过一个绝佳机会,当时,几近破产的广东发展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寻找新的投资者,但经过数轮竞购和绵延近两年的争夺战,平安最终不敌花旗而与广发失之交臂。

在外部寻找更好并购对象的同时,马明哲也并没有在平安内部停止结网。曾经连续几年,他在面向员工的大会上都会以“我们别无选择”为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平安要坚定地向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

与此同时,平安重新整合了其信息系统—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这如同神经中枢般重要。据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对本刊回忆,平安最初分别考察了其外资股东汇丰在香港和伦敦的后台,但其技术系统要么太超前,要么成本太高,最后在巴西,平安才找到了学习模板—汇丰在美洲的后台业务。在2002年和2003年,平安的管理人员曾密集造访于此。2006年6月,平安位于上海张江的后援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个后台的雏形便是拷贝了汇丰在巴西的运作模式。

“我们从汇丰学习的不仅有后台管理,还有银保模式、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等诸多方面。”张子欣表示,这也让平安在金融危机后多了几分庆幸,因为汇丰是为数不多没有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巨头,“汇丰很伟大,开放了整个知识产权给我们。”

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平安收购深发展的价格偏于昂贵,但实际上这却是马明哲不得不选的一个解决方案。2008年10月,平安海外收购的富通集团在金融危机下被政府接管,这项涉及238.74亿人民币的交易宣告失败,其造成的损失几乎抹平了平安的全年利润。

(这一点体现的是政治风险。该集团是比利时最大的保险商,也是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市场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商。中国平安力图通过投资更加成熟的富通来获取更多资源与经验,从而跃居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集团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三国政府(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共出资112亿欧元实施了拯救行动——其后在未征得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协议出售富通最核心资产保险和银行两块——保险业务的10%出售给巴黎银行;荷兰境内银行与保险业务出售给荷兰政府;银行50%+1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政府。最终,富通集团95%的业务被分拆,公司股价因此大幅下降,导致平安受损。)

交叉销售

稍微仔细研究下各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业绩便不难发现,平安是最早尝到综合金融甜头的一家。

2007年8月,平安银行首次推出信用卡,到去年底,其发卡量便已达340万张,其中新增卡量的一半以上全部是由其内部的交叉销售渠道完成,而去年全年,平安产险的保费14.5%来自交叉销售。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平安交叉销售贡献的业绩始终保持着30%至50%的增长速度,如今其对存量寿险客户销售非寿险产品产生的盈利已经远远超过一张寿险保单。

“类似信用卡的这些产品其它保险公司没有,而平安有。”在平安北京寿险分公司做了近十年业务员的刘志新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尽管有时候销售其它子公司的产品佣金有点让人失望,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拓展业务、维护与客户的关系,有一次,在销售过一次60万保费的团体养老险后,她随后便找到了几个寿险客户。

骄人业绩的背后是平安的一整套产品设计、销售流程以及考核体系。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销售方式,即使是主抓该业务的集团副总吴岳翰看来也是“十分复杂,外行人进来绝对会一头雾水”。而从最初的懵懂起步,到后来的日渐成熟,中间经历过矛盾、争吵,甚至自相残杀,平安为此磨合了将近十年。

从2000年起,平安便在内部尝试进行交叉销售,但那时只是在产险、寿险与养老险之间进行。最早的项目诞生于集团的“智囊机构”—发展改革中心,由张子欣一手主抓。但总体上,那时交叉销售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高层号召鼓励,产品方自己出钱去推动,规模很小。

尽管模式简单,但如今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张子欣仍然坦言:“那时低估了内部合作的困难。”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寿险业务员通过交叉销售可以获取相应佣金,所以有一定的销售动力,但在当时,寿险还在每年保费增长超过50%的高增长阶段,因此高层员工由于本身的业绩压力便没有足够的热情去销售其它公司的产品。

为解决这一问题,平安2005年在控股公司成立了综合开拓部,并在寿险、产险等各个子公司内也设立相应部门,成为专职负责公司内部交叉销售的“问题收集箱”和“组织协调员”。而就在那一年的平安集团系统工作会议上,各个专业公司的总经理在自己的报告中被马明哲强行增加了一个主题:除了主业,今后你还能为其它兄弟公司做什么?

(交叉销售体现并购的营销与销售协同效应。对交叉销售本身不用太多研究,领会意思即可。简单讲,销售寿险的员工可以同时把银行卡销售给客户,寿险产品与银行卡之间实现了销售协同。)

另一个起点

尽管金融控股集团的优势初现,但如今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便是深发展。收购深发展前,平安的三大业务支柱中,除保险外,银行和投资板块尚显不足。2009年,平安保险利润占比76%,银行贡献的利润则仅7%,这与平安保险、银行、投资“三足鼎立”的目标相差很远。按照平安管理层的规划,要在未来5至10年,保险资产占一半,信托证券银行资产占一半。

拿下深发展之后,平安的银行业务板块一举翻倍,营业网点扩张至全国,按照平安估计,收购完成后,平安的银行网络对保险客户的覆盖率可以一举从目前的15.7%提高至80%左右。但在分析人士看来,接下来的整合并非易事—无论是将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还是逐步私有化深发展使其并入平安银行都会面临极大困难,前者涉及监管限制,而后一种方案的成本过高。

THE END
1.一则借助预约取号服务新模式成功营销5年期10万保险服务案例二、案例分析 为提升客户满意度,节省办理业务时间,提升服务效率。工商银行南昌解放路支行积极推广“网点预约+到店识别引导”服务新模式。客户进行线上预约后,客服经理可登陆 PAD可查看客户画像,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线上预约不仅为客户节约了办理业务的时间,还能够做到精准营销,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http://www.xinjr.com/yinxing/yewudongtai/2024-05-16/968054.html
2.银行保险精准营销案例分析(29页)保险银行保险精准营销案例分析.pptx 29页内容提供方:Yan067-3 大小:4.73 MB 字数:约2.62千字 发布时间:2024-02-28发布于福建 浏览人气:8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银行保险精准营销案例分析.ppt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219/8113066111006036.shtm
3.2024年供应链金融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一、供应链金融行业并购重组成功案例分析 1、国外供应链金融行业并购重组成功案例解析 2、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并购重组成功案例解析 二、供应链金融行业并购重组失败案例分析 1、国外供应链金融行业并购重组失败案例解析 2、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并购重组失败案例解析 三、经验借鉴 第二节 供应链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案例分析 一...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89/GongYingLianJinRo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4.2018级泛华金控——专业互联网保险中介商业模式案例分析泛华金控在互联网与保险中介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上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请参见后文的详细分析。 1.1.4保险市场整体格局 遵循联合国1993年SNA的核算分类和中国的金融统计核算可及性8,200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编制的居民金融资产负债表统计范围包括8项:居民手持现金通货、存款、各种债券、股票、居民持有的证券投资...http://fmba.pbcsf.tsinghua.edu.cn/info/1027/1260.htm
5.邮政保险营销案例邮政保险营销案例 重点提炼:该市邮政保险公司通过创新策略和个性化产品,提高销售业绩和客户满意度,树立了品牌形象。邮政保险作为新兴渠道,发展潜力巨大。 --:-- --:-- 邮政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销售渠道,正在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以某市为例,该市邮政保险公司在推出“邮政保险,保障您的未来”营销活动后,取得了显...https://m.xyz.cn/toptag/youzhengbaoxianyingxiaoanli-69896.html
6.保险营销成功案例范本20230614.docx保险营销成功案例目录谢勤琼:坚持每天“十访”就能成功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4日5时59分投资快报《新保险周刊》本报记者古帆实习生张雯琪“我是一位新人!”这是谢勤琼对自己的定位。然而,这位“新人”进入保险圈两年却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骄人的业绩让这位白领丽人成为了公司不折不扣的明星。06年4月、5月,谢...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73858918.html
1.银行最新案件深度解析与观点阐述,案例剖析与启示正反方观点分析 个人立场及理由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营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一起银行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本文将围绕这起银行最新案件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个人立场及理由。 正反方观点分析 http://www.blmsaf.com/post/22760.html
2.银行理财营销成功案例(通用11篇)银行理财营销成功案例(通用11篇) 渤海银行渤鑫27号理财产品和农银汇理增强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金融创新奖”评选中获得“十佳金融产品营销奖”。这是渤海银行继在该评选活动中获奖之后,再次夺得殊荣。渤海银行一直致力于探索通过创新模式增强整体的竞争力,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bmlmo.html
3.保险营销渠道分析11篇(全文)保险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保险营销是关于保险商品的构思、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推销及售后服务等的计划与实施过程,对保险公司而言,保险营销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推出针对性的保险商品,进而达到占有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相比较而言,我国保险公司无论在保险营销的意识、保险营销的理念以及保险营销的手段上都跟国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wm4lpot.html
4.银行案例分析报告(精选19篇)银行案例分析报告(精选19篇) 银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人们选择使用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是一些关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保险案例分析报告 篇一 某女职工c某2月与中外合资的酒店签定为期两年劳动合同。10月发现怀孕,4个月后,酒店以劳动合同到期为由与c某终止劳动合同。c某不服,一是...https://www.77cxw.com/fl/1015419.html
5.保险营销措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基础知识前言:保险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保险公司需要采取各种营销措施来吸引客户。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成功的保险营销案例,并分析它们的成功之处,为您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灵感。例如,一些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健康检查、营养咨询、疾病预防等服务,这样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保险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585290
6.金融产品营销策划书(通用9篇)国内银行的品牌意识近年来日渐加强,我行树立的品牌个人金融理财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也作了很多尝试。在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我行把金融产品向人民医院营销,力争在同业中保持领先。在我行poss机的营销宗旨中,保证我行的效益同时,为广大的人民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我行的金融产...https://www.yjbys.com/cehuashu/2768744.html
7.营销心得体会15篇在当前银行产品普遍同质化的竞争形势下,对方“感动”的获取、感情的“营销”对于我们的服务营销工作来说尤为重要。而一名成功的营销人员要总能在一定时间里...我也学习到了用SWOT分析中国电信的案例。在大一下学期中,我和大二的同学组队参加“市场营销大赛”,再次深入学习了SWOT—CLPV分析法,这一模型是在SWOT模型...https://www.yuwenmi.com/fanwen/xinde/4076728.html
8.可行性报告(合集15篇)1、项目地位分析 2、项目关联的文化价值分析 3、项目生存的基本经济基础分析 4、行业(产业)宏观发展分析 5、城市发展对项目的驱动分析 6、项目开发价值分析 7、项目竞争优势分析 8、经营者市场分析 9、株洲消费市场分析 10、国内同业态成功案例分析 (1)宁波天一广场 ...https://www.ruiwen.com/kexingxingbaogao/7159276.html
9.以案说险: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分析中银保险中国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持续加强违法违规查处力度,现首次发布6类常见的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加强消费者风险提示,增强社会公众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谨防汽修单位利用保险消费者信息骗取保险金 ...https://www.boc.cn/bocins/cusser/cs5/201905/t20190520_15322017.html
10.保险实务案例分析保险实务案例分析 (一)保险诈骗王彦晓副教授 ? 案例一 伪造、涂改有关证明骗取保险金案? 案例二 律师帮助伪造文件骗保险赔款? 案例三 糊涂父为儿筹学费自导“被杀惨剧 ”? 案例四 兄患绝症 弟骗保险 ? 案例五 一起“骗赔胜诉案”发生之后 ? 案例六 故意纵火烧死生母骗取保险金案 ? 案例...https://doc.mbalib.com/view/a729b4dee35d8f4c5a46c4145fdfd7f3.html
11.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加大打击力度,指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同时切实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典型案例8:营销宣传行为不规范,引发大量消费纠纷 消费者王某投诉反映,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推荐某款重大疾病保险时,宣称该产品“大大小小的疾病全都赔,只要消费...https://jrj.wuhan.gov.cn/ynzx_57/xwzx/202310/t20231011_22774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