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汽车开发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1在整个汽车企业管理层形成项目管理理念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形成较为系统化、格局化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有效的抵制某些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自发形成与局部开展弊端。而且汽车企业高层应该担负着推动项目管理发展的责任,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项目管理在汽车音响产品开发乃至整个企业生存发展上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积极营造围绕项目管理的企业管理文化。而且,企业管理层不仅要形成项目管理理念,更要在实践中有效开展产品开发的项目管理,担当重大项目的指挥者和组织者。
1保险杠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要求。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保险杠要起到一定的缓冲和吸能的作用,保护被撞行人、乘客的安全,降低撞击给车辆造成的破坏;保险杠的外型、质感和色彩要与整车的结构相协调,浑然一体并突出车辆的造型风格;考虑空气动力性能。保险杠的结构设计要考虑空气动力学,改善整车的流畅性,降低油耗;保险杠的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日后的安装与维护。
2保险杠的设计开发流程
保险杠的设计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3保险杠各阶段要求及校核
3.1可行性分析
在设计初期,要先确定各个零部件的材料类型、大致结构、拆卸顺序、紧固件的选用以及在总装的装配工位(需要总装工艺输入工艺要求)。与竞品车对比,借鉴合理结构,为了实现整车轻量化,设立质量目标。通过上述分析形成对保险杠系统的设计目标,实现部门平台化、标准化的规划。
3.2概念确认
对CAS进行工程反馈分析,确认是否可以实现造型的要求。包括如下项目:
①低速碰撞分析,摆锤碰撞区域内不应有灯具、反射器、排气尾管等怕碰撞零件;
②号牌安装分析,需要满足号牌安装法规,同时杠的沉槽单侧与号牌留够安全间隙;
③拖钩堵盖布置分析,牵引钩在防撞梁部位时,需要确认造型上是否可以布置牵引钩的盖子。如果位置不合理,需要与车身协商调整牵引钩位置,或者更改造型;
④轮胎包络线校核,轮胎包络线(envelope)与后保面罩及后轮罩之间需要保证安全距离。排气尾管安全间隙分析,排气尾管安全间隙要符合以下条件,与保险杠面罩间隙最小25mm;
⑤结构空间分析,各个位置结构空间参考典型断面进行分析,只要大于做结构的最小空间就没问题;
⑦表面处理工艺可行性校核,保险杠有时会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分件或分色喷涂的方式进行处理;
⑧装配工艺性校核,对产品数据进行安装过程及模拟分析,制作快速样件验证安装工艺性及结构可行性。
4保险杠工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4.1材料选择
现在汽车的保险杠通常采用PP等高分子材料,蒙皮材料以PP为基体,掺入EPDM和Tx%,提高了材质的弹性和刚度。按照薄壁化的要求,将来会有新材料的使用。
4.2拔模角度设计
4.3确定保险杠的厚度
保险杠的厚度应考虑车辆的性能要求,包括对保险杠的强度、尺寸、稳定性、装配、制造工艺等,在综合分析并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的情况下最终确定,通常保险杠的蒙皮厚度应为2~3.5mm。保险杠的料厚分布要均匀,厚薄位置的变化要逐渐过渡,同时厚薄的变化量不可超过料厚设计值的50%。为了减重,会出现薄壁化的趋势要求。
4.4圆角的处理
保险杠的转折处要设置圆角,一方面可以增强保险杠的机械强度并美化外观,另一方面在注塑时,能够降低塑料在模具腔里的流动阻力和成型后产生内应力和裂纹的机率。保险杠过渡圆角应合理选择(圆角半径R,保险杠厚度T)。
试验表明,当R/T>0.8时,圆角处的应力集中将会减小,当R/T
4.5装配孔、翻边、加强筋的设计
设置在保险杠上的装配孔不得位于降低制品强度的位置,孔与边缘、孔与孔的距离一般等于孔的直径且不可过小,否则将引起边缘破裂;翻边根部的厚度通常要小于翻边料厚的50%,避免蒙皮产生收缩痕;保险杠的加强筋不可设置在大面积的中间部位,当需设置多条加强筋时,要分布均匀,其与主体连接的根部,要做圆弧处理,以防应力集中。考虑到注塑工艺的要求,加强筋的设置方向要与模具槽内的料流方向一致,以免影响保险杠的注塑质量。
5保险杠的工程设计
5.1保险杠的设计定位
保险杠的主定位方法通常采用2个X、1个Y和3个Z,辅助定位则根据结构型式,在X、Y和Z方向上,布置不同数量的定位结构。为了获取明显定位效果,定位点一般设定在与环境件对应的贴合面,并与X、Y、Z相对平行或垂直,定位结构和对应的环境结构的间隙通常≤0.2mm,每150mm处设置一个定位点。
5.1.1前保险杠的设计定位
前保险杠的X、Z向的主定位结构,通常设置在中间上部与车身搭接处或两侧与翼子板搭接处,辅助定位设置在中间的上部和下部与车身搭接处。Y向的主定位一般由对称布置在两侧的Y向定位对中组合而成。
5.1.2后保险杠的设计定位
后保险杠的Z向主定位,通常设置在后保险杠蒙皮的中间部位与中支架的配合位置处,或两侧与后侧围的配合位置。X向的主定位设置在两侧与后侧围搭接处,而Y向的主定位在Y=0处或两侧与后侧围的配合位置,并由对称布置在两侧的Y向定位对中组合而成。
5.2保险杠与车身结构件的安装设计
5.2.1前保险杠的安装设计
增设紧固点或强化保险杠与大灯配合处的边缘结构,以确保前保险杠与前大灯的安装间隙和效果;蒙皮下端的翻边与车身其他构件的连接紧固点应设置6~8处,以确保前保险杠与车身安装牢固;前保险杠中间上部与车身的连接点一般设置6处,以满足其与机罩盖的间隙面差和装配效果;前保险杠的两侧端部应通过侧支架与车身紧固,再将蒙皮卡接在塑料侧支架上,或先将保险杠蒙皮与金属侧支架紧固,再通过螺栓整体与车身连接。
5.2.2后保险杠的安装设计
尾灯处的后保险杠通常采用金属支架或塑料尾灯支架两种连接方式。金属支架连接,是先将金属支架铆接或焊接在车身上,再将后保险杠蒙皮翻边卡接在金属支架上;塑料尾灯支架是采用螺栓先固定在后围钣金件上,再将后保险杠蒙皮的翻边卡接在塑料尾灯支架上。这种卡接方式的卡接点一般设置2处。后保险杠与后行李厢盖的设计间隙通常为6mm,其中间上部的连接形式也分为两种:金属支架和塑料中支架。金属支架焊接在车身上,后保险杠的蒙皮翻边通过4个卡接点与金属中支架相连。塑料中支架的连接,是先将支架用螺栓固定在后围钣金件上,再将蒙皮翻边的4个卡接点卡接在塑料中支架上;后保险杠与侧围的对接也可以采用塑料或金属支架。采用螺栓先将侧塑料支架固定于后侧围钣金件上,再将后保险杠后侧围处的蒙皮翻边并卡接在侧支架上。金属侧支架的连接则与前保险杠的连接方式相同;后保险杠蒙皮下端与车身其他部件连接的翻边,要设置6~10个紧固点,以保障后保险杠与车身安装后,牢固且美观。
5.3保险杠的内部结构设计
前保险杠的内部结构设计,要先考虑格栅、装饰条、脱钩盖等的安装位置,以及与前保险杠蒙皮的安装方式。上、下格栅的长、宽和装配结构等是设计的重点,在X轴方向上,通风孔的正投影面积要控制为散热器面积的30%左右。亮条一般采用粘接或卡接安装在格栅上,并保证亮条的分型线不外露。格栅与蒙皮采用螺栓或舌片卡扣连接。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VehicleVirtualDrivingTrainingSystem
DONGChun-xia,SIZhan-jun
(SchoolofPackagingandPrintingWorks,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Atpresent,virtualrealitytechnologyhasbeenwidelyusedintheautomotiveindustry,automobilevirtualdrivingtrainingsystemhasgraduallybecameanimportantresearchdirectioninthefieldofvirtualdriving.Inthispaper,adrivingtrainingsystemwasdevelopedfornon-drivingexperiencebasedonUnity3Ddevelopmentengine.Firstly,theenvironmentmaterialwasproducedbymultimediatechnologyand3Dmodelingtechnology.Secondly,thetrainingscenewassetupbyUnity3Dsoftware.Finally,thediversifiedinteractivefunctionofthesystemwasrealizedthroughthepreparationofC#,JavaScriptscriptinglanguage.Thedevelopmentofvirtualdrivingtrainingsystemnotonlyallowsuserstoexperiencethevisualandauditoryperception,butalsohastheeffectofenergysaving,safeandefficientdrivingtraining.Thisresearchhasacertainapplicationvalueandbroadmarketdevelopmentspace.
Keywords:Virtualdriving;Driving-training;3Dmodeling;Unity3D
1简介
虚拟驾驶训练系统是虚拟现实、计算机成像和其他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组合[1]。在虚拟驾驶环境中,用户体验贴近驾驶的真实体验。用户和虚拟驾驶环境相互作用,实现汽车驾驶的虚拟训练[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驾驶模拟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仿真精度和逼真度也不断提高,推动了虚拟驾驶系统的不断优化,并将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2虚拟驾驶培训系统的优势
1)标准化教学方法。由于教练员和地区的不同,在教学上会有差异,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虚拟驾驶培训系统可以遵循专家的学[3]。如果学生使用它来练习,他们将能够掌握正确的驾驶姿势,锻炼身体的协调和操作的连续性。
3)热情高。虚拟驾驶训练系统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用户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减少用户在操作实体车时的压力。
4)低成本、节能环保。与实体车相比,仿真培训可以减少汽油的使用以及各种类型的成本,有利于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5]。
3设计思路
该系统的目标受众是缺乏驾驶经验但要学习驾驶技能的人。本系统使用PhotoShop、Audio、3DStudioMax和Unity3D完成制作,在微软系统平台上,输入设备为键盘和鼠标,输出设备为显示器和音频设备。
3.1设计原理
1)具备友好的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
让驾驶用户在模拟驾驶器中浸入式地体验模拟驾驶的行为,沉浸在计算机创造出的模拟三维环境之中,还原模拟实车驾驶的完美体验,即要满足虚拟现实的“3I”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2)确保模拟系统在PC机上运行的流畅性。
在计算机性能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驾驶环境的仿真程度,优化场景渲染特征、简化算法机制、提高显示速度和质量。
3)提高系统的商业可行性。
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方面,应满足通用性、可扩展性原则,比如,在场景设计上,应该设计些大众认可并熟知的模型和情境;在输入输出设备上,要预留API,为未来可能运用到的技术提供拓展的空间[6]。
3.2设计准备
模拟驾驶系统的内容遵循最新规定―机动车驾驶被许可人的申请和使用规定。结合用户的需求,开发场景分为六个,包括:开始驾驶、交叉路口左转、换车道、调头行驶、逆向停车、平行停车。
该系统的功能分为两部分:驾驶控制和提示功能。驾驶控制功能包括:转向灯控制、车辆速度控制、手动换档功能和离合器功能。提示功能包括:通过GUI的界面按钮,提示用户如何操作;在模拟场景中,用户可以得到驾驶提示信息,指示用户如何进行操作系统,这些信息也解释了一些交通规则。
4制作过程
4.1制作驾驶场景素材
在开发之前,有必要对交通规则和驾驶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目标用户的特点,设计和开发仿真系统框架的层次和功能框架;其次,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制作和处理模拟驾驶系统所需的模型、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资源;3DsMax软件制作汽车车身模型和场景模型,并导入到Unity3D重作为预置文件。此外,在Unity3D中制作地形、场景模型和其他材料制作和设计。
4.2编码实现
4.2.1汽车驾驶控制
我们在获得从3DMAX中导入并整理的Perfab汽车文件之后,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并设计出此车体的质心(CenterOfMass)并设置其刚体;其次通过了解本车体的尺寸等特性,设计本车的悬挂系统,悬挂是另一个影响赛车的重要因素,它的功能是使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其次针对每个轮胎加入车轮碰撞器(WheelCollider);最后就是设置速度,转弯和传动档位转置,在此应该将其进行微调,以保证可以模拟真实驾驶的较为低速的情境。
4.2.2交互制作
1)添加触发器。添加触发器的目的是让用户驾驶模拟汽车抵达终点处结束任务,因此可以在终点添加一个触发器,用户触发后跳转至另外一个场景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触发器有三种不同的触发形式,functionOnTriggerEnter、OnTriggerExit和OnTriggerStay。在停车任务,需要用户将车辆完全停在触发器内部才能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运用OnTriggerStay触发器。此外还需要将Inspector面板中的level字符串改成a,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每次都新建脚本文件实现跳转,一个脚本就实现了跳转功能,并且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中。
2)添加双摄像机切换的功能。通过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的切换,用户可以更好地完成驾驶模拟任务,以及更好地模拟真实驾驶的情境。
3)添加手动换挡功能。通过在屏幕的左上角出现一组具有换挡作用的GUI滑块,用户对滑块进行拨动,实现切换不同的档位,改变驾驶的速度。具体代码如下:
由于滑块的两端所出现的滑块值vSliderValue不同,初始态的值为0终点的值为10,所以当用户将滑块滑动到另一端时,vSliderValue值变为10,则激发该位置的档位,若用户依次滑动滑块,则档位也将依次增加,速度也依次增加,达到换挡的目的。
5)添加模拟驾驶提示功能。模拟驾驶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提示功能,在合适的情境下给用户以操作提示,或者交规说明,可以更好地让用户理解到如何在真实的驾驶环境下正确的驾驶和操作。
4.2.3设计并制作GUI
使用Unity作为平台编写脚本来实现以下几点:1)制作系统首页及关卡选择页面,2)需要将每个关卡串联起来,3)在用户模拟训练的界面,需要存在有提示信息,指导用户该如何操作。Unity有一个非常强大的GUI脚本API,它允许使用脚本快速创建简单的菜单和GUI。一个好的用户界面,可以给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提高仿真培训的效率。
4.3功能测试和
Unity基本版允许把游戏部署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Windows和Mac),加载完游戏场景文件后和最终成EXE应用文件。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部分。系统生成之后,邀请目标用户,并观察其在进行模拟测试的时候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和停顿,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完善和优化。
5结束语
本文基于跨平台开发引擎Unity3D,设计开发了一款针对于提高驾驶学员驾驶技巧和驾驶兴趣的的模拟驾驶培训系统,本系统具有很强的模拟感,和更加真实的场景反馈。该系统有利于非驾驶经验的人提高驾驶技能和驾驶兴趣。此外,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学校开展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安全和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彤.基于Quest3D的汽车虚拟驾驶培训系统的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2.
[2]罗冠.虚拟人的运动生成及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3]玉昭.河北驾培:科技兴驾增效节能[N].中国交通报,2007-07-27B03.
1概述
本文阐述的三种配套体系采用不同的底漆配合双组份改性聚氨酯面漆,直接涂覆于PP塑料表面即有良好的附着力,达到表面装饰的目的。
2实验部分
2.1原材料
2.2配方
2.2.1PP底漆配方1即PP水。
2.2.2PP底漆2配方。
2.2.3PP底漆3配方。
2.2.4PP塑料配套面漆。
2.2.5罩光清漆。
2.3制漆工艺
2.3.1底漆的生产工艺。将配方中的树脂加入调漆罐,加入80%的混合溶剂,加入分散剂搅拌均匀,加入有机土粉搅拌均匀,再加入颜填料,高速分散30min,上砂磨机分散至细度≤30um后,再加入流平剂,消泡剂和剩余的混合溶剂,搅拌均匀即可包装。
2.3.2面漆(色漆)的生产工艺。将配方中的60%羟基丙烯酸树脂加入调漆罐,加入50%的混合溶剂,加入分散剂搅拌均匀,加入有机土粉搅拌均匀,再加入颜填料,高速分散30min,上砂磨机分散至细度≤15um后,再加入剩下的40%的树脂和聚酯树脂,搅拌均匀后加入流平剂,消泡剂和剩余的混合溶剂,搅拌均匀即可包装。
2.4涂装工艺
2.5检验项目
外观、硬度、附着力、弯曲、耐汽油、耐水、耐湿热、耐化学介质、耐冷热交替、耐高压清洗、耐磨、耐石击、耐候(部分检验见附页)。
2.6配套性能
2.6.1PP水+面漆+清漆。
优点:施工简便,附着力好。
缺点:喷涂厚度对附着力影响极大,并且不能遮盖底材缺陷,一般需要再涂装中涂层。
用途:多用着内饰件底漆。
2.6.2单组份PP底漆+面漆+清漆。
优点:快干、可打磨,对底材附着力好。
缺点:与面漆附着有选择,柔韧性较好、耐水性一般。
用途:用于一般要求的场合。
2.6.3双组份PP底漆+面漆+清漆。
优点:对底材附着力好,对极难附着的底材也有很好的附着力;对面漆的附着力好;加入了固化剂能进一步增强漆膜的耐水性能,既可湿碰湿施工,也可低温干燥。
缺点:施工较复杂,底漆干燥速度稍慢。
用途:汽车外饰件要求较高的产品,如保险杠、立柱、裙边等。
3结果与讨论
3.1基体树脂的影响
PP材料的特点是难湿润、难附着、结晶度高、耐溶剂性强、表面能低、润湿能力差,极性很小,分子间排斥力很强,导致漆膜难以附着。对于PP塑料基材,我们选用了化学结构、表面张力及溶解度参数与其相近的改性氯化聚烯烃(CPO)树脂以提供良好的附着性。含羟基、羧基、环氧基、羰基等基团的改性氯化聚丙烯树脂,与PP基材以色散力缔合,氯与接枝基团能够促进面漆的附着,也就是说氯化聚烯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中所使用的树脂就是属于这一范畴。
3.2溶剂的影响
涂料中溶剂对塑料的溶解过程中,如果成膜物与塑料的溶解度参数接近,那么涂膜与塑料表面形成一层互混层,这个互混层有助于附着。尤其是成膜物中有些链段与塑料相同,这些链段就可以相互缠绕,则附着力就会更好。但溶剂对塑料的溶解要适度,因为塑料制品在塑模过程中必然有应力残留,过分溶解容易开裂。所以溶剂的溶解度参数要在塑料的溶解度之间才能有合适的溶解力。本文采用的溶剂是甲苯,二甲苯和环己酮的混合溶剂适合用于PP涂料溶剂。
3.3附着力促进剂的影响
漆膜与基材之间可以通过机械结合、物理吸附形成氢键和化学键,相互扩散及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粘附力决定了漆膜与基材间的附着力。附着力促进剂就是通过提高漆膜与基材的一种或几种作用力达到提高附着力的作用。本文采用的附着力促进剂是一种氨改性的氯化聚合物,氨基提供反应性可以与底材表面的氧原子或氢氧基团产生氢键或化学键,从而改善附着力。
4结语
PP塑料结晶度高、耐溶剂性强、表面能低、润湿能力差,极性很小,分子间排斥力很强,一般涂料很难附着。本文采用改性氯化聚烯烃树脂制作底漆,同时配合PP专用附着力促进剂,选择合适的混合溶剂制备的PP专用涂料,提高了对底材的附着力,同时与面漆的配套性良好,使用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赵敏,高俊刚,等.改性聚丙烯新材料[M].
AStudyonDesignandDevelopmentofCoolingSystemonaSpecificDeep
HybridElectricVehicle
ZHANGBo-rong,YUCai-guang,HEWen-jiang
(GeelyAutomobileResearchInstitute,Hangzhou311228,China)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heat-generatingmechanismofeachsubsystemandoperatingbehaviorofvehicleisdiscussedwithregardtoahybridelectricvehicleinthispaper.Thenewcoolingsystemofhybridelectricvehicleisdesignedbasedonmutualactionbetweenaseparatecirculationflowandcoolingrelation.Thiscoolingsystemachievesasatisfactorycoolingeffectontheexistingplatformofhybridelectriccarbyparameterizeddesignandoptimizationofstructureandperformance.
Keywords:hybridelectricvehicle;motorcontroller;hybridtransmissioncase;radiator
近年来,节油、低排放等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指标,混合动力汽车适应这种节能与环保的要求,正日益成为汽车发展的前沿方向。
不同于传统汽车对发动机或者自动变速器进行冷却,混合动力汽车还需要对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等新增零部件进行冷却。由于同时装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装置,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两种动力装置运行的状态不同,对冷却的需求也不同。各个关键零部件对工作温度的要求不同,表1列出了各热源的目标工作温度。
按照表1所示,各大热源的目标控制温度相差较大,不能共用冷却系统,相比传统车而言,需要增加三套冷却系统,此外由于动力电池的冷却采用风冷,具有不同冷却原理。本文中将对发动机、电机控制器、动力合成箱等冷却进行较为详细讨论,动力电池的冷却只做部分介绍。
1深度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分析
1.1车辆运行工况以及相应的冷却系统分析
混合动力汽车采用发动机和电动机双动力源的结构方案[1],典型工况包括正向行驶时,纯电动、发动机驱动、混合驱动、制动等动力模式;逆向行驶除电量不足时采用混合动力,一般为电动模式;滑行时,动能回收,具有为电池充电的动力模式;冷却系统工况分析如下。
(1)纯电动模式。在冷启动、怠速以及小负荷工况下,混合动力汽车以纯电动动力运行,发动机不参与驱动,不需要冷却;电机运行输出动能,控制器运行,需要进行冷却;动力合成箱传动输出能量,需要冷却。
(2)混合动力模式。中等负荷时,开始转变为混合动力驱动,发动机启动,耗散热能开始产生,冷却系统需要开始参与运行;电机持续运行输出能量,控制器部分需要冷却;动力合成箱传动输出能量,需要冷却。大负荷以及加速运行时,发动机与电机都有动力输出,动力合成箱传动输出能量,各部分都需要冷却。电量不足时,发动机输出动力,需要冷却;电机开始充电,电机控制器运行,需要冷却;动力合成箱传动输出能量,需要冷却。
(3)制动、滑行模式。制动、滑行时回收能量,发动机不输出动力,并将动能尽快转化为电能,不需要冷却;但是如果发动机不断油,则需要冷却。此时电机变为发电机,能量回收至电池,电机控制器需要冷却;动力合成箱传动输出能量,需要冷却。
1.2系统特点
通过分析整车运行工况可以得出冷却系统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应该具有分别满足发动机、电机控制器、动力合成箱等的冷却要求的冷却系统,这三个冷却系统具有独立的动力源(泵)和循环流。
(2)发动机、电机控制器、动力合成箱各一套独立的冷却系统,各系统按需调节冷却流量,相对共用冷却系统更节能。
(3)多套系统控制难度增加。同时因发动机、电机控制器、动力合成箱布置在整车机舱中,散热器集中在机舱前端布置,对机舱布置要求较高。
(4)电池系统因工作温度接近乘员舱温度,采用乘员舱抽风冷却,布置便利。
⑶该系统应具有较为完善的数据录入、查询、统计和打印功能,能够完成汽车修理管理工作。
⑷在保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努力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界面的友善性,方便用户使用。
⑸提交完整的设计文档及源程序磁盘、清单。
课题内容及工作量:
⑴汽车修理管理系统数据表的规划及表结构设计;
⑷汽车修理发票和工资月报表打印模块的设计与编程。
:8000多字
有参考文献
200元
0引言
高职教育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1]。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项目化课程模块的具体化开发与设计。作为授课一线的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要求,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明确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强调知识以够用为准,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授课过程要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化教学[2]。本文探讨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开发与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1课程定位
《汽车保险与理赔》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内容知识面广,横跨工科、金融、法律等知识,涉及汽车结构、汽车诊断检测、车身修复等汽车专业知识。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2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能力培养的汽车保险与理赔项目化课程开发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岗位群和核心岗位,然后分析其工作过程,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形成能力需求集合,再将能力进行分解并详细描述,从典型工作任务的角度进行能力重组,有针对性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1开展企业调研,确定车险岗位群
2.2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岗位职业能力
经过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授课教师,共同分析各岗位工作过程,提炼完成每个“小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汽车保险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2,3],见表1。
此外,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要培养车险岗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律意识、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2.3_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遵循知识够用为度,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将课程原来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编排的教学内容项目化。
3汽车保险与理赔项目化课程设计
“职场化”是职业教育的内核,根据汽车保险与理赔知识架构,按照汽车保险投保出险报案调度查勘调度定损核损理赔核赔赔款结案的流程以及学生毕业初次就业岗位分析,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构建,序化课程教学内容,把汽车保险与理赔项目化设计为四大项目:车险投保方案的设计、汽车保险承保实务、事故车的查勘与定损、汽车保险理赔实务。
以就业领域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每个项目细分为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设计至关重要,始终遵循“岗位――能力――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车险出单员、查勘员、定损员、理赔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把课程整合成若干项目,下设任务,创设情境,按照汽车保险与理赔、定损与查勘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活动,让企业业务转化为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职场化[4]。
表2《汽车保险与理赔》任务重构情形
学习领域汽车保险与理赔(66学时)学时
工作任务
项目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任务5任务6
项目
一车险投保方案的设计交强险的认知车损险的认知三者险的认知其他险种及附加险的认知车险投保方案的设计10
二汽车保险承保实务车险保费的计算车险合同的签订投保、退保、续保业务操作6
三事故车查勘与定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查勘照片的拍摄查勘草图的绘制轻微单方事故定损简易双方事故定损维修方案的制定14
四汽车保险理赔实务保险原则运用理赔案例辨识赔款理算保险欺诈案件辨识6
实训周综合项目模拟投保实训模拟承保实训轻微事故模拟查勘实训简易事故模拟定损实训模拟理赔和综合考核30
具体实施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共36学时;实训为一周综合项目训练,共30学时。
项目一至项目四实施阶段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课题讨论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等多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性学习;综合项目实训阶段以连贯性训练为主,模拟进入真实工作情境,采用分组分角色教学法,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注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一般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来实施。
以综合项目任务1“模拟投保”为例。给定学习情境,包含客户具体背景资料、车辆基本信息、上年出险情况等,要求结合客户特点设计车险投保方案,并并陈述理由。
第一步资讯。由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明确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客户设计投保方案,并在仿真模拟软件上完成投保业务操作。由小组成员自己查询资料,自己理论学习准备,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信息。由教师协助完成此任务的细节解读。
第二步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的工作计划,确定项目的工作步骤,做好小组分工,准备好纸质投保单等任务工单,并得到教师的认可。
第三步决策。由学生给教师介绍计划和搜集的成果,教师只听学生说准备怎么做。小组成员根据客户信息背景及车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对要投保的保险险种有各自的理由,即每成员都有各自的保险方案设计,相互交流讨论,由小组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出一个最优的设计投保方案。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并不过多干预。
第五步检查。学生检查投保单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进行自评。教师则检查任务进度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各个阶段教师随时巡视,监控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线软件模拟的困难,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或提供适当帮助、指导,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六步评价。收集各小组的投保单,由小组交叉评阅,并组织汇报演讲,由小组派代表说明投保方案的设计理由,由小组互评,相互学习并指出不足。教师对投保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点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在下一任务的工作中更积极参与。
5考核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阶段性评价指完成一个项目后安排一次阶段性的任务考核,而综合性评价是在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用一个设计性或综合性项目来验收和评估学习效果。
评价系统的构建,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以及完成任务的贡献值。同时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6结论
基于能力培养开发设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将学习过程任务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借鉴车险一线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各教学环节的内容,依托具体工单形式检验实践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特色化创新教学。同时,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最终实现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高峰.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探究.江苏高教[J].2016,(1);145-147.
[2]常兴华,温军.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3):109-112.
汽车营销售后服务是为顾客对汽车做调试、保养、维修等,排除技术故障,提供技术支持,寄发产品改进或升级信息以及获得顾客对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
在汽车人才培养方案中,《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观点源于市场营销,只是加了一个特别的商品――汽车。通过教学实践和汽车营销企业(4S店)的调研,我们看到这门课不单纯是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它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售后服务。
汽车营销服务是伴随着顾客与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汽车营销中售前、售中和售后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售后服务的作用相比下更加突出。如果没有售后贴心周到的服务,售前销量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汽车营销售后服务作为市场营销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但在汽车销售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中也对汽车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化起着桥梁纽带作用。热情、真诚地为顾客着想的服务能给顾客带来满意,获取顾客的信赖,从而在汽车销售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市场。
一、非校企合作下,《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基于营销理论和汽车营销的特点设计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汽车4S店企业为背景设立了十二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汽车市场与汽车市场营销理念。学习情境二:如何进行客户开发。学习情境三:汽车销售顾问在汽车4S店展厅接待客户,学习展厅接待的商务礼仪,了解来店客户的心理状态及其应对方法、做好客户的管理。学习情境四:客户需求咨询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解决疑难问题。学习情境五:客户满意与用户忠诚。学习情境六:推荐的维修服务流程。学习情境七:如何在接待环节中提供优质服务。学习情境八:关键绩效管理。学习情境九:员工管理。学习情境十:提高绩效。学习情境十一:车间管理。学习情境十二:售后服务与跟踪。
在教学方法,总体上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采取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对象分析不够,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虽然我们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是在多方调研基础上开发设计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习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学生,他们虽然是高职生,但是五年制第一学年时他们实际上是初中毕业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都很不够。此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学生前期专业基础课学习不充分,例如,汽车构造、汽车保险、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常见故障诊断等专业前期储备课程只有一两门课程同步学习,多数课程没有学;所以导致即使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讲授《汽车营销售后服务》,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和掌握。
2、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能跟紧企业实际,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
职业教育应贴近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进步、汽车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车的推出和汽车营销管理手段的智能化等的应用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现有的实验设备车型比较传统,缺少新技术和新能源车型,所以授课内容更新较差,不能跟上产业和产品技术进步的步伐。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比较单一陈旧,主要方法是教师先在教室讲,然后带学生到实验室(或实习车间)观看,讲――练――做脱节,学生不易掌握。
3、教学、实习、顶岗实践相脱节
由于《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安排较靠前,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到第8学期实习第期顶岗实践时,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常常会感觉没学过什么,即使有些知识能回忆起来,也觉得和实际工作相差较大,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造成部分学生就业自信心不足,认为专业选错了,这活干不了。
二、校企合作下,《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和择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就业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校与汽车生产和营销联合办学――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必然要改革,以体现4S店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理念
根据4S店企业岗位要求,设计《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
汽车4S店销售后服务岗位实际上就是汽车维修接待员。汽车维修业是为汽车使用者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行业,在维修服务流程中,业务接待这个环节是维修接待员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客户将直接感受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维修质量,进而影响客户对维修中心、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业务接待已逐步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每一个4S店企业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企业特别看重的是,维修接待员的职责,以及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应体现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巧。
根据4S店企业这一岗位的工作要求,设计了《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十一个学习情境。具体内容是,学习情境一:客户满意与用户忠诚,主要讲客户满意的重要性和赢得客户满意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情境二:服务网络的内容和使用。学习情境三:服务(或商务)政策。学习情境四:服务理念。学习情境五:商品车辆储存和检查。学习情境六:配件政策。学习情境七:维修接待员的作用与职责,主要讲什么是优秀的服务流程、维修各个阶段的职责。学习情境八:如何在接待环节中提供优质服务。学习情境九:如何在竣工交车环节中提供优质服务。学习情境十:接待礼仪。学习情境十一:客户问题处理。教学方法采取理实一体,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的方法。教师讲解并结合播放4S店企业售后服务视频,学生按照4S店企业售后服务视频练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就业的信心。
(二)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在校企合作下,合作企业的4S店为我们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践提供了恰当的实习岗位,我们针对不同的合作企业4S店的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设计实习实训内容,此部分内容主要有七个部分,实训一:客户到达与接待。实训二:故障检查与诊断。实训三:维修报价与派工单签订。实训四:车辆维修。实训五:维修质量检查。实训六:维修内容解释与开具发票。实训七:车辆交付。
这样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使得学生在4S店售后服务岗位的实习工作能够得心应手,不会产生与学习内容相脱节的陌生感。特别是目前我们的毕业生都会被合作企业录用(例如与奔驰合作办学的奔驰生产和售后服务班,在奔驰企业的就业率100%),所以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工作和出勤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调整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易于学习和掌握《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
三、对今后校企合作办学下教改的建议和思考
与北京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合作办学的成功,给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光明之路。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发展,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思考,要真正做到校企互融,人才无缝对接,还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一)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例如汽车4S店的售后服务专业,应对接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如何赢得客户满意的能力、优秀服务的能力、维修接待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和与客户交流的能力及接待礼仪等。
(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改革的是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训环节
现在校企合作办学班级的教学进程、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由企业制定学校执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等于为企业做了系统的岗前培训,在企业全部吸纳毕业生的前提下,是学校、毕业生和企业共赢;但是如果以后企业不能像现在100%的吸纳毕业生时,则有个别的毕业生就会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因为这样的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太具有针对性了。今后校企合作办学应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教改,以解决校企合作办学知识结构不够宽泛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来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主要内容。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做到企业的专家和师傅到学校讲课,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到企业授课还可以参加企业的培训,双向融合,有利于教师吸取第一手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新技术新工艺用于教学实践,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希望这种形成能形成长效机制,使受益的教师面更广,而不是只局限在合作办学班的教师中。
(四)创新体制,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继续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为了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能力的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和学校的分级制教改,建立紧密型的继续教育体制,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体制。
四、结语
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职业稳定率,为企业提供上岗快、适应国际型企业需求、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职业教育的任务所在。所以作为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应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及时提供专业对口适用的高素质毕业生,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1]孙大鹏,李文涛.售后服务在汽车营销中的作用与地位[J].民营科技,2008年,12期
[2]王宏艳,万晓嘉,高卫民.四位一体汽车销售服务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2001
[3]吴勇.我国汽车文化营销探讨[J].交通与运输,2007年,第4期
本文通过实际整车项目的正向开发工作,为国内汽车色彩材质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和经验。
关键词:色彩材质设计、色差匹配、工作流程、C61X项目
一、汽车色彩材质设计工作概述
1、国内外汽车色彩材质设计发展概况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汽车厂的设计师们已经发现色彩材质设计对汽车外观产生的重要作用。有的车型因为颜色与造型搭配得当,取得了夺人眼球的效果,比如红色的法拉利、黄色的兰博基尼、绿色的捷豹,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车型。不同的颜色适用于不同的车型;不同的颜色适用于不同的消费者。同一款车型,不同颜色的销量会大相径庭,有的颜色非常好卖,有的则一直库存积压,难以售出。有的颜色,可能一部分人非常喜欢,而同时有一部分人又非常地厌恶。所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车型特征,恰当的选择颜色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开始雇佣专门的人负责为汽车挑选合适的颜色,选用恰当的面料进行装饰。由于女性天生对颜色识别和材料质感的敏锐,所以这项工作以女性为主,她们是最早的汽车色彩材质设计师。
随着汽车设计的专业分支越来越细化,人们逐渐发现,汽车色彩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人来研究分析并且设计。所以,色彩材质设计专业(Color&Trimdesign)逐渐形成并且独立出来,与汽车外造型、内饰设计师一起,成为汽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比较成熟的主机厂,色彩材质设计师的数量通常与外形、内饰设计师相近,大约20-30人。他们主要从事汽车漆色、内饰颜色、面料、皮革、装饰件的设计,除了对颜色、材质的高品位审美和精准的判断力,设计师在选择过程中还要同时考虑车型本身的造型特征、人群定位、工艺要求和成本限制等因素。设计就是要达到艺术与工程的完美结合,使产品既美观又可行。
对于国内,上世纪90年代小汽车才逐步进入都市百姓的生活,随着汽车需求的增大,汽车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内最早的汽车设计团队起源于泛亚设计中心,这是一家美国通用和中国上汽的建立的合资公司。人们对汽车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一汽、上汽、长安、二汽等自主品牌车厂,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造型设计团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喜好。但这时还没有人专门从事颜色的开发,通常是外形和内饰设计师在做形态设计时,“顺便”把色彩纹理的设计工作“代劳”了。国内色彩材质设计专业的诞生和独立,大概要在新世纪初,也就是2005年以后了。
2、汽车色彩材质设计开发工作流程
汽车色彩材质设计包含对汽车外观和内饰两方面的设计。外观主要指漆色和外观装饰件的颜色材质设计,内饰主要指内饰色彩搭配、各部分皮纹、装饰件、座椅面料、皮革及其他部位软质材料的设计。
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预研-策划-设计-评审-验证-发放。其中,预研指针对目标用户喜好、市场流行趋势、对标车型方面的调研,设计师收集以上信息,结合市场部门和规划部门给出的开发车型定位和分析、工程部门和成本部门给出的工艺条件和成本限制,进行初步的色彩材质开发策划。内部达成一致后可进入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从G8开阀持续到G5设计冻结,包含效果图方案的绘制,实物样板的收集和挑选,实物模型的制作,设计评审的组织等。整个过程需要涂料、皮纹、装饰件、面料、皮革等供应商的支持,设计师需要通过与供应商的交流,相互激发灵感,合作开发得到最终方案的效果。
一旦交付物发放完毕,设计开发阶段转为工程开发,色彩材质设计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后续主要是跟进和辅助工作,辅助零部件工程师进行皮纹画板和确认纹理图纸。所有工程文件下发完毕后,进入生产导入阶段,设计师协助进行零部件色差评审、皮纹评审和整车匹配等。
到车型成功上市,开发工作算真正画上了句号。但这时,接下来的“年度改款”、“中期改款”往往就要开始酝酿和立项了。
二、北汽C61X车型的内饰色彩开发
C61X是北汽研发阶段的内部代号,这个车型上市后的商品名称是绅宝X65,是北汽第一款城市型SUV,2015年3月正式开售,目前销量不错。从2012年起,这款车型历经了三年的设计开发,作者认为老名字更加亲切,所以本文中还是使用它的研发代号C61X。
2013年,在分析了规划部输入的用户定位基础上,造型评审中确定了C61X的两种内饰配色方案:1、棕色+米色内饰;2、全深仄色内饰。并且每个配置均有以上两种内饰配色供消费者选择,车型定位和内饰色彩方案效果如下。
2014年11月,北汽研究院色彩材质团队突然得到输入:公司领导要求对广州车展进行全面深入的配色和皮纹分析,对竞品车型进行设计对标,对C61X棕米方案进行紧急的优化整改。
在汽车纹理方面:仪表板主要以仿皮纹(荔枝纹)为主。高级车上IP一般为真皮包覆,中级车为搪塑,经济型车为硬塑。下IP一般都为硬塑,纹理与上IP相似,尺寸、光泽和深度上略有区别。
在材质方面:仪表板装饰件以木纹、喷漆、膜片、亚光镀铬为主。木纹和喷漆(包括钢琴漆)的使用仍然非常普遍。
以下是报告中截取的一部分资料,包括近两年十分火热的自主品牌哈弗,后起之秀观致,国内设计典范长安,国际上的设计先驱奔驰等品牌的重点SUV车型。并且对座椅缝线的针脚宽度等细节都作了调查。
报告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内饰颜色方面:发现大多数展车都是以全黑仄或深色内饰为主,近年双色IP的内饰减少,整体上来说黑色+α的内饰颜色成为主流。由于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削减成本和零部件种类的同时,也必须应对多种多样的客户需求,各家公司都在为此积极探索。所以,全深色是非豪华型SUV车型内饰配色的主流趋势。
内饰皮纹方面:各车型以“荔枝”型皮纹为主。在年轻时尚类车型中辅以局部几何纹理装饰。另外得到一个教训,需要在以后车展上注意:因车展现场聚光灯亮度过强,深色上IP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中性色调。这是造成C61X棕米内饰现场效果不佳的原因,以后车展避免展出对比度较小的内饰颜色搭配展车。
之后,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最快速的对目前C61X有两种内饰配色方案进行优化。最终,造型团队决定,在保证SOP条件下,颜色件不进行重新开发,在上述两种配色基础上重新组合,以保证体现新的颜色风格,又同时将后续执行的风险降到最低。
色彩材质设计团队紧急制作了C61X新增3种内饰配色方案。均在原有方案基础上进行换搭,实现新的配色效果,不增加新的颜色开发。最大程度沿用原有方案,可快速实现量产,无需大规模重新下发色板。
以下是这3个方案的设计说明
内饰方案一(基于现有方案,进行“混搭”)
在棕米色内饰基础上,改变上IP和门板上饰板的颜色,改为既有的深仄色。涉及的部位如下:①上IP本体②门板上部饰板③方向盘④换挡手柄和护套⑤手刹⑥空调出风口。目前在深仄色内饰中,以上零件均有深仄色版,故可以直接替换。
内饰方案二(基于现有方案,进行“混搭”)
在深仄色内饰基础上,改变座椅、中央扶手、门板上装饰蒙皮的颜色,改为既有的米色。涉及的部位如下:①座椅②中央扶手③门板装饰蒙皮。目前棕米色内饰已有米色座椅、扶手、门板蒙皮,故可以直接替换。
内饰方案三(基于现有方案,改变软质材料颜色)
经过效果图评审,最终领导选定了“方案二”为调整方向,立即实施。这个方案涉及的改动范围最小,又实现了新的风格效果。本专业立即调整并下发了新的定义和零部件更改说明。此方案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在短短两周内,我们圆满完成了“不可能”的工作任务。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积极对标,寻找解决方法,完成对标报告、经验总结共计十余份。最终,C61X车型成功上市,并在几个月的销售中,销量一路攀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丰田章男社长表示:“我们将这几年定位为面向未来大力播种的时期。”
Cooper美国固铂轮胎青岛合资公司正式揭牌
2016年12月12日,全球领先的轮胎制造商、美资上市轮胎公司Cooper美国固铂轮胎在青岛举行了新合资公司揭牌仪式。
格锐达橡胶有限公司由青岛易元投资公司于2014年成立,位于青岛平度市。2016年1月,固铂与青岛易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收购青岛格锐达橡胶有限公司65%的股份,将其改制为合资企业。此举意在助力固铂全钢胎业务的发展,满足北美洲、亚洲和其他市场的客户需求,并可能在未来扩张业务范围到轿车胎的生产。格锐达现拥有占地一百万平方英尺的生产厂房,现有每年全钢胎产能可达200万条,全面扩产后年产量预计可达250万至300万条全钢胎以及几乎相等数量的轿车轮胎。
欧司朗获年度汽车照明称号
2016年12月12日,由《梅卿快车道》和《轿车情报》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汽车工业杰出成就奖”于北京正式揭晓,全球汽车照明领导品牌欧司朗荣获“年度汽车照明品牌“,以此表彰欧司朗作为行业领导者在汽车照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本年度欧司朗在汽车照明产品创新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肯定。
2016年欧司朗在LED、OLED以及激光技g等高端科技方面均有突破。
韩泰汽车运动新成员――韩泰超级跑车挑战赛
以别克系列为例,以“君越”为代表的别克系列汽车就一直处于细分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并成为同级车型的标杆。“君越”是第一款国内的设计团队在国际车型平台上为中国汽车市场度身订制的车型,并且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高度评价。而这一切,不仅来自于通用汽车的理念和实力,也得益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简称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对于汽车设计开发的深厚功底。
泛亚模式掌握市场决策权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成立于1997年6月,由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联合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正迫切需要建立具备汽车工程专业知识的本土自主品牌技术中心,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诞生则很好地满足了这个需求。中国自主品牌的开发有多条道路可走,最关键的则是看中方是否拥有市场的决策权,所以在全球背景下进行联合开发是一条佳径。20世纪80年代,福特和丰田就曾展开全面合作。泛亚模式的成功似乎是最好的证明。
十多年来,泛亚一直走咋中国汽车设计开发的最前沿,从1998年别克“新世纪”轿车的引进项目开始,陆续完成了雪佛兰“赛欧”、“乐骋”、“乐风”、“景程”和“科鲁兹”系列,别克“凯越”、“君越”、“君威”、“林荫大道”和“陆尊”,系列,凯迪拉克“赛威”等系列车型的引进和开发工作。泛亚还凭借出色的内饰设计开发能力,承担了“新君越”的内饰设计开发工作。
在不断开发投产车型的同时,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通过两年一轮的概念车自主研发,将通用汽车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与上汽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丰富经验完美结合,为母公司及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世界级的汽车工程服务。通用汽车也因此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同时成立汽车整车合资公司和汽车技术研发公司的跨国汽车企业。目前已经陆续推出了“麒麟”、“凤凰”、“鲲鹏”、“畅意”、“别克未来-BuickRiviera”、“别克商务”和“别克愿景-BuickEnvision”等七款概念车型。
可以说,作为国内首家汽车工程技术合资企业,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不仅对中国汽车业的设计及制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贡献,同时在推进整车及车辆动力系统的测试及评估能力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引进国外先进车型的过程中,泛亚逐步形成了各项自主知识产权。2003年,上海通用从韩国引进了一款凯越车。此后,泛亚的工程师们就对其底盘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在全球通用技术中心进行了。这样,在中韩以外的市场生产凯越,都要向中国的泛亚设计中心支付费用。
可视化中心开启设计新纪元
不仅如此,为了保持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在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还持续共同对其投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拥有大量尖端设施,包括虚拟现实中心、原型车试验室、动力总成试验室、底盘运动与运动学参数测量试验室、振动噪声试验室、结构试验室、车辆安全试验室、材料试验室、以及电子电器试验室。
2011年9月,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愿景可视化中心——这一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计评审可视化系统正式投入运行。随着启动按钮被按下,三块呈梯形布置的超大尺寸背投式屏幕依次亮起,之后屏幕切换至虚拟评审模式,嘉宾们可以戴上特制的3D眼镜进行别克愿景概念车的虚拟评审,先进的4K超高清投影技术和INFITEC立体技术的结合令三维演示亮度更高、立体环境更为逼真。三维演示的最后,别克愿景概念车打开它特有的蝶翼式双侧门,象征愿景可视化中心正式“展翼”,为泛亚开启汽车设计的新纪元。
泛亚愿景可视化中心由显示系统、图像发生器、中央信号控制、多窗口管理信号处理等系统组成,总投资额2000万人民币。首次实现了三屏全高清显示,双机立体模式,以及多屏幕、多格式、多窗口的混合评审方式,这些性能的提升将更有力地支持汽车造型设计开发,实现多车型、多方案1:1全比例投放,以更清晰的图像质量及最佳的“现场感”替代开发人员对实物评审的依赖,减少实物模型的制作数量,进而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更好地平衡质量、速度和成本。
泛亚执行副总经理高卫民表示,“愿景可视化中心建成后,泛亚将继续设计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和上海通用汽车一起奋斗,创造出一片新天地。”愿景可视化中心的建成,将令泛亚的设计研发能力如虎添翼,有力助推其实现“成为面向未来,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开发公司”的宏伟愿景。
通过多部概念车和投产车的开发,泛亚在造型设计、工程设计和模拟仿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比量产车受到的制约要少很多,概念车的设计过程更能体现创造性、探索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先进设计方法被应用到概念车设计中。虚拟数字技术减少了传统方式实物模型的制作,缩短了开发周期、削减了成本,提高了设计质量,已大量融入到汽车外观设计流程中。
注重品牌DNA
从设计到测试、从部件到总成、从系统到整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一直走在中国汽车设计开发的最前沿,在中国市场、文化与现代汽车工业的交融与碰撞当中,以丰富的全球设计和技术资源作为后盾,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开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