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晚期产检的胎监室,甚至临产前的产房内,几乎每一位孕妈都能听到类似宣传语:“存一份脐带血,给宝宝未来的健康保障,而且全家都能用。”
“目前全球脐带血应用已经超过8.5万例,我国脐带血应用已超过3万例,无数患者因此获得了救治机会。”2023年5月20日,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第十届脐带血大会上,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方建培说。
作为母体与胎儿的重要连系结构,脐带是给胎儿输送养分的重要通道,脐带血是胎儿娩出切断脐带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由于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可用来治疗多种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因此也被称为“珍贵的生命种子”。
令人惊喜的救治案例的另一面,则是患者患病后使用上自体脐带血的概率极低,99%的患者接受的都是别人的脐带血。那么,自存脐带血究竟是不是“智商税”?“自存脐带血只适用于少部分人群,不是全民都需要,但具体哪些人群适用,目前又没办法预测到。”方建培表示。
“就当买了份保险”
曲薇的老公购买自存脐带血服务,与家人的一段经历有关。几年前,曲薇表姐家七岁的孩子得了一种白血病,到北京做了化疗和骨髓移植,花了六七十万也没能救回来。“当时医生说如果存过脐带血,或许会有些帮助,但也不是完全能救命。”
曲薇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很多情况下,当孩子真的生病时,早前储存的脐带血干细胞很可能本身就有问题,用于自身治疗会导致较高的复发几率甚至治疗失败。据美国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2008年发布的《脐带血使用指南》指出,在小孩出生后20年内,需要用到自己脐带血的概率极低,仅为0.0005%~0.04%。
对不少新生儿家庭来说,即便知晓自体使用率极低的现状,期许未来疾病治疗手段不断进展,给孩子留下一份“救命种子”的诱惑力仍然很强。
“我们买保险时,也不希望靠自己生病来把保费赚回来吧?”天津妈妈许惠君说,购买自体脐带血存储服务的费用中,还包含一份持续22年的健康保险,不仅可以覆盖脐带血移植治疗的费用,一些意外伤害或住院治疗也可赔付,“就当买了份保险”。
存储脐带血应选择权威机构
脐带血的价值不容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接受脐带血被治愈的患者中,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别人的脐带血。
这与我国脐血库的格局有关。脐血库建立之初,国家就规定它要具有多方面筹措资金的能力,也就说血库往往需要自负盈亏。因此,中国的脐血库是国家委托社会资本(企业)运营“公共库”和“自体库”的混合库。
“公共库”固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治疗患者,但是由于成本高,没有盈利途径,所以血库必须发展“自体库”,即业内所称的“公自并存,以自养公”的模式——通过有偿存储脐带血的运营获利,完成向全国资质医疗机构提供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义务。
鼓励捐赠,提高利用率
在第十届脐带血大会上,方建培透露目前国家卫健委批准的7个脐血库已经保存的脐血是226万份(包括公共库和自体库)。“根据到2023年4月份的统计,这7个库出库的脐血总计3.2万多份,折算起来,大概是1/100的使用率。”
至于“公共库”和“自体库”分别的利用率,目前没有较为准确的全国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前“自体库”的利用率很低。
“如果仅冻存又不利用,那是最大的浪费。对个体家庭来说浪费钱,对国家来说浪费了脐血库的冷冻存储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孙自敏说。
孙自敏指出,由于目前自体存储脐带血的入库标准较低,哪怕采集的血量很少也可存储,而且所有放弃继续冻存的脐带血可能会直接废弃,而不是进入公共血库,未来应考虑更优化的利用方式。
提高脐血的利用效率,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鼓励捐赠,扩大公共血库规模并提高脐血质量。据记者了解,不少血库工作人员在宣传脐带血的作用时,更侧重于强调自存脐带血的优点,却很少提及捐赠脐带血的流程。
此外,即使孕妇有捐献意向,多数时候也很难捐献成功。公共脐带血库的入库标准,往往比自存脐带血库的入库标准高出不少。“我们鼓励那些年轻、健康的孕妈妈,优先把脐血捐赠给公共库,目前异体非亲缘间的脐血移植成功率也很高,大量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孙自敏说。
孙自敏还表示,因地域限制,目前只有在七大血库所在省市分娩的孕产妇,可以选择自存或捐赠脐带血。她建议能重新认证、调整官方血库的地域分配,“目前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中部、西部的患者来说,通过公共脐血库配型成功的概率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