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信用中国(河南武陟)”网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正走进千家万户。保险产品种类繁多,不仅能“以防万一”,有些还能孳息生利,保障理财两不误。不过,近年来保险消费的“坑”也不少,让很多投保者叫苦不迭。
如何绕开保险市场的“陷阱”“套路”,放心投保?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根据一段时期以来查处的案件,发布6类常见的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提示保险消费风险。
个人信息要收好
防止他人去骗保
案例一:某汽车修理厂利用投保车辆制造假赔案,使用车主身份证开设银行账户,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1万余元。
监管提示:有些车主送修车辆时,为图方便将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保险单等资料交由汽修单位代为索赔。而对方正是利用这一点,制造虚假事故实施诈骗,侵害了保险消费者权益,同时对保险市场秩序构成危害。
点评:拿你的身份证去骗保,就算汽修厂老板是你朋友也不行!骗保损害个人诚信记录,这个是要付出代价的。把重要个人证件随意交由他人使用,会导致“诚信”随意透支,将来在社会上可能寸步难行。
关键信息却不说
营销者把收益吹上天
消费者要冷静察风险
案例三:某人身保险中心支公司在推销分红险时,谎称该保险的满期利益约为40万元并即将停售;续期服务人员继续欺骗投保人,夸大产品分红收益,未向投保人寄送红利通知书。
监管提示:保险代理人在推销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时,必须充分说明以下内容:分红险的未来红利分配水平是不确定的;投连险未来投资回报是不确定的,实际投资收益可能会出现亏损;万能险在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
点评:这些年,一些短期高收益的人身险产品热卖,保险市场乱象纷纷,也把消费者“鼓噪”得失去理智。要知道,任何时候,保险的主要功能都是保障,当您把家庭财富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时,需牢记,保险那一篮是“为难遭灾”时的救命养命钱,不要惦记着靠它发财。没有科学的保险消费观念,轻信承诺、草率投保,反有可能误入陷阱、鸡飞蛋打。
合同条款虽繁琐
代签代答使不得
案例四:有消费者在投保分红险时,营销员引导他在接受保险公司回访时对全部问题都回答“是”,并且这位营销员还代投保者抄录风险提示语。发生纠纷后,监管部门查实了代抄风险提示语的问题,但由于消费者不掌握其他问题的有力证据,维权难度较大。
监管提示:保险合同签约环节,在抄写风险提示及签字确认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签字确认,更不要让他人代签。此外要认真对待保险公司回访,如实回答问题,有不懂的要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最后还要认真对待销售过程的“录音”“录像”,买卖双方“出镜留声”,防范可能发生营销误导。
公司拒保“交强险”
向上投诉罚他款
案例五:有消费者投诉,某财险公司拒绝承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监管机构对该公司罚款5万元。
点评:交强险经营秉承“保本微利”原则,国家限制保险公司在这项业务上获利太多,有些公司经营这项业务不情不愿。但车主们大多选择同一家公司投保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保险公司“搂草打兔子”,实际上也并不吃亏。因此,监管部门严禁保险公司“挑肥拣瘦”。
“即将停售”别轻信
查实再买更安心
点评:如今保险市场已实现充分竞争,各家公司都拿出十八般武艺,保险公司岂会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停售的,要么是保险公司卖不动了,要么是打价格战使其风险凸显,让监管层看不下去了。甭管是哪类,咱大可不必去追,追上不一定有好处,反而可能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