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保政策上看,个人缴交社保的多少,是根据工资多少按比例来确定的,不是想交多少就多少,不过,对于一些私企职工而言,或许真的可以选择多交点或少交点。
一、社保缴交
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交部分(进个人账户)+单位缴交部分(社会统筹)=基本工资8%+基本工资*14%;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社会统筹部分=基本工资8%+基本工资*12%;
对于单位缴交部分,其实也是个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也算单位的用工成本,所以,我们的测算,将个人缴+单位缴合计来算。
注:社保平均工资基数,2007-2018年为推测数,按月平均工资*85%。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2022年,平均工资从2200元到10410元,年化增长率达到10%,增长率是很高的,只是近两年有所降低(过去也有降低的年份)。
工资系数,最高3,最低0.6。在职职工还有工伤险、失业险等,如果基本工资较高,这部分缴交也会增加。因工伤险、失业险与退休金关系不大,暂略。
二、退休后的退休金(社保养老金),主要包含两部分:基础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额÷计发月数
说明:
1、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12
目前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0岁为139个月。
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职工历年缴费工资所占相对应年份的全省社会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与离退休时上一年全省社会月平均工资的乘积。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是:
(1)首先,用职工历年缴费工资除以本省相对应年份的社会平均工资,求得每一年的指数;(2)然后将每一年指数相加,除以缴费年限,得出平均指数;
(3)最后将平均指数乘以职工离退休时上一年全省社会月平均工资,即得出个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
(4)计算职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时,其指数应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职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到分。
三、测算逻辑
假定甲乙两人,甲按2倍(基准)缴交,乙按1倍(基准)缴交,从2007年缴交至2025年退休(50岁),乙比甲少交1倍。乙每年少交的1倍,当然也不能躺着,按一定的收益率滚着雪球,至退休时滚成一个大雪球(含本金及收益,A)。甲退休后每月比乙多领退休金x,乙用大雪球A给自己补足差额x,使自己享有与甲同样的退休收入,余额继续滚雪球。
问题讨论:经过多少年将雪球消耗完?
以下参数的假设,至关重要,不同假设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设置了几种场景:
测算过程用excel表很容易得到,就不放上来了。
四、结论
取决于乙的投资收益率,如果是高收益率模式,比如年化10%(情景1、5),那么退休前少交些,把钱留给自己投资更好。如果是低收益模式,比如年化5%(情景4、8),那么可能多交些好。实际上,长期年化10%的收益也是不容易达成的。这里假设,未来平均工资是高增长的(8%-10%),这增长率可能在远期也会收窄的,因为8-10%远远超过一般资产的投资收益率。
印象中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达到78岁或76岁(男女不同),所以最好退休前滚的雪球至75岁以后才消耗完比较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