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大国有银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尽管这已是2023年商业银行第三次主动调整存款挂牌利率,但业内普遍认为,商业银行本轮存款利率下调周期仍将持续。
在本轮存款降息下,一些投资者开始“挪储”,把目光转向保险产品,尤其是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同时,不少保险代理人纷纷借机宣传:“利率下行,资产缩水,‘挪储’正当时!”“低利率下,理财已经进入保险时代!”
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是否会进一步推动存款“搬家”?对保险业有哪些影响呢?
负债端:短期利好
本轮降息后,五大行1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45%、1.95%、2.00%。而多家股份制银行也迅速跟进,1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多降至1.65%,3年期降至2%边缘,5年期多数降至2.05%。
与之相比,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即便在2023年经历了全面下调,但目前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最高可达3%;分红险产品定价利率最高可达2.5%;万能险的保底利率最高可达2%。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全国性主要银行迎来2023年第三次存款利率下调,人身险产品依然存在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相较于波动幅度更大的基金、银行理财,也更能匹配低风险偏好居民的理财需求,将持续受到市场青睐。
对于保险销售端来说,这无疑会带来短期利好。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12月,国有大行年内第三次下调存款利率,3.0%定价利率仍存在较强吸引力,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保本优势依旧突出。预计定期存款利率调整后,对年金、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产品提振力度较大。
国泰君安也认为,银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预计将催化客户提升保险需求。尤其在保险公司没有提前预收2024年“开门红”保费的情况下,预计降低存款利率将成为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重要催化剂。
从最新的保费数据也可窥见一斑。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11月,人身险公司的寿险保费告别负增长,保费收入为1194.06亿元,从10月的同比下滑7.51%扭转为11月的同比增长0.36%。
2023年前11个月,五家上市寿险公司保费也保持正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前11个月,人保寿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972.67亿元、4339.49亿元、2239.77亿元、6146亿元、1597.3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9.7%、6.8%、4.4%、3.9%、1.9%。五家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4.94%。
资产端:长期承压
在低利率时代下,预定利率3.0%的保险产品虽然迎合了消费者需求,但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利差损风险。在“资产荒”和利率下行的双重压力下,险企资产配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从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情况看,部分险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资产端面临一定的挑战。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1%。其中,人身险公司资金体量占据了行业的绝大部分。截至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2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4%。
从投资收益表现来看,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三季度,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收益率为2.92%,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8%。其中,财务投资收益率罕见地降至3%以下。
整个行业在投资端面临的压力,也体现在各个保险公司的表现之中。2023年前三季度,在已披露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6家寿险公司中,有41家盈利,合计盈利1437.31亿元;有35家亏损,合计亏损超200亿元,有的公司亏损超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低利率时代下,保险业也很难“独善其身”,预定利率下调至3.0%或只是一个起点。东吴证券预计,2024年,若后续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调降,或将打开一年期以上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
总之,商业银行2023年第三次大规模调降存款利率,有利于保险公司负债端保持较快增长,但资产端也面临着追求绝对收益的压力。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确保投资实现长期稳健发展,保险公司仍然面临不小挑战。(记者孙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