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年金型和消费型差别是什么?投保指南问答

很多人说好不容易弄清楚了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有什么区别,突然看到还有年金型、消费型、储蓄型等,感觉瞬间又不懂保险了。今天学姐就来跟大家讲讲年金型和消费型保险。

还分不清楚保险四大金刚的朋友,快来补补课啦。

本文重点:

消费型与年金型保险有什么区别?

年金型保险真的既保险又能理财?

买消费型保险,省的几千块值吗?

一、消费型与年金型保险有什么区别?

(一)消费型保险,是指在保险期间内保险公司承担约定的保险责任,但是若在保险期间内没有发生保险事故,那么在保险期间届满的时候,保险公司也不会返还保费,保险合同自然终止。

这类型的保险有短期意外险、医疗险、以及不带身故保障的重疾险。

(二)年金型保险,指投保人在约定的期间内按期缴纳保费,到达一定时期后,若被保险人仍生存,那么在保险期间内,每到对应的保单生效日被保险人若生存,保险公司就返还给被保险人一定的保险金的保险。

年金险是建立在寿险基础上的一种理财型保险,养老保险就就属于年金型保险。

所以,用大白话来说,年金型就是在保险期间内活着有钱拿,死了退回钱;而消费型就是在保险期间内出了事有钱拿,没出事没钱拿也不退钱。

这么一看似乎年金型保险很不错哦,怎么样都不亏的感觉呢。

二、年金型保险真的既保险又能理财?

年金险看着很美好,既能理财又有保险保障。但是如果单从保障功能或理财功能方面看,那年金险可就太鸡肋了。光这么说似乎没什么说服力,下面就拿一款大公司出品,最近很火的年金险来给大家说一说吧。

国寿鑫耀东方是中国人寿刚推出不久的一款开门红年金保险。这款产品本身没有自带万能账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附加。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保障内容。在开头也说过了,年金险是建立在寿险基础上的保险,所以它只保身故。

但是年金险在保障内容方面,对比起非理财型的普通寿险产品来说,保障力度真的不太行。

1.保险杠杆性低。

保险杠杆原理是指投保人可以用极少的保费获得极高的保额,即起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像医疗险每年几百块的保费就可以买到几百万的保额,这样的保险我们就说它保险杠杆性高。而年金险产品,它的保费和保额都不会相差很远。

像上面这款国寿鑫耀东方,趸交(一次性交清)10万元保费,对应的基本保额只有18760元。

在身故保障中,保险公司最高的给付金额是“未领年金+满期保险金”。通过上表计算可知,所有的年金总额加起来刚好就是已交保费总额。这也就是说,若在后5年里不幸身故,从保险公司那获得的保险金也就比已交保费高了18760元而已。

我们说买寿险为的是什么?是利用保险杠杆,给家人留爱不留债,让家人可以免因自己的突然离世而失去经济支柱。18760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所以,如果想要获得保险保障,那还是交给专业的保险产品吧,别被忽悠着买了不保险的保险。学姐总结过一份性价比较高的寿险产品名单,有需要的人快收藏起来啦。

2.理赔条件一般比较苛刻。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身故不都是两眼一闭的事吗,在理赔上还能怎么个苛刻法?

寿险产品的等待期一般为90天。年金型产品虽然没有写明等待期是多长,但是往往有一个类似等待期的规定。

上图就是鑫耀东方这款产品的身故保险金保险合同条款。简单来说就是投保的前5年身故是没有基本保险金赔偿的,只是无息退还你已交的保费,也就是交了多少还给你多少。假如不幸地在投保的第5年身故,那么就相当于无偿的把钱借给了保险公司5年。

三、买消费型保险,省的几千块值吗?

前面说过,消费型保险一般有短期意外险、医疗险以及不包含身故保障的定期重疾险。

但是重疾险的话,就不太建议购买消费型了。比较推荐的是和消费型保险只有一线只差的储蓄型重疾险。

储蓄型重疾险对比起消费型重疾险,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储蓄型重疾险是有带身故保障的,且保障期间为终身。

这么一看,学姐为什么比较推荐储蓄型保险,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朗了。因为消费型保险如果在保险期间内没有出险,那么之前交的保费可以说就是全丢进咸水海里,连个声响都没有。

但是,储蓄型重疾险的话,虽说价格上通常会比消费型保险贵一些,但始终都能够获得赔付,毕竟人总有一死嘛。如果在保险期间内没有出险,身故的时候至少也可以拿回之前所交的所有保费。

当然,如果你目前经济压力比较大,其实也不一定就只能选择消费型,也可以选择通过降低保额的方式,降低储蓄型保险的保费。

THE END
1.银行存款利率下滑上海储蓄型保险火到要抢额度银行存款利率新一轮下调,储蓄型保险热度上升,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大力推荐此类保险产品,表示相比三年的定期存款产品,保本保收益的五年期储蓄型保险产品性价比更高,目前额度都要靠抢。 业内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此类储蓄型保险仍将是2024年主力产品,一方面反映出市场仍以低风险偏好者为主,而保险均契合了这部分群体的购买...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2282997256514.html
2.利率锁定,终身复利,增额终身寿险卖火了“相较于其他储蓄型保险产品,增额终身寿险的产品更加简单,也更灵活。除了拥有一定比例的身故身价杠杆外,客户更看重的是现金价值,即收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等方式,只要过了封闭期,收益超过本金,就能实现收益、锁定利率。”执业超过10年的保险经纪人杜峰对记者表示。 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760844094926823425
1.储蓄型保险该不该买消费者很纠结绍兴日报2024年09月09日07一般时间越长,收益越高。如果在保险期内未出险,到了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给保险受益人返还一笔钱。从效果上看,储蓄型保险足期保本保收益,长期复利增值,比起普通保险,这款产品更类似一种长期理财产品。 利率的降低是否影响储蓄险未来的市场情况?唐经理认为,市场变动不会太大,“签订的合同上就明确写着‘8月30日前...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ntent/202409/09/content_548026.html
2.储蓄型保险利率怎么算?保险的利率女性比男性高?储蓄型保险的利率通常会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进行调整,以确保保险公司能够为投保人提供稳定的保险保障和投资回报。一般来说,市场利率越高,储蓄型保险的利率也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同时,不同的保险公司和产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利率计算方式和利率水平,因此投保人在选择储蓄型保险时应该仔细比较不同产品的利率水平和保险公司...https://www.xyz.cn/discover/detail-baoxiangongsi-3256986.html
3.存款利率下行理财现新变化,储蓄型保险产品受追捧界面新闻不少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力推荐储蓄型保险产品,并表示相比三年的定期存款产品,保本保收益的五年期储蓄型保险产品性价比更高。 银行存款利率新一轮下调,可以锁定长期3%复利的储蓄型保险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首选。 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力推荐储蓄型保险产品,并表示相比三年的定期存款产品,保本保收益的...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875846.html
4.2023年中期金融行业展望:基本面企稳向好,行业改革深化>>保险业:拐点或初现,储蓄险延续旺盛需求。一季度,受益于疫情的消退,以及居民对储蓄型产品的旺盛需求,险企在负债端呈现复苏势头;同时投资端在资本市场回暖带动下,叠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收益率大幅改善,资负两端共振驱动险企盈利同比高增。展望下半年,尽管定价利率下调已成定局,但保险产品相对竞品仍有优势,预计储蓄...https://news.hexun.com/2023-07-11/209256547.html
5.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储蓄型保险热度上升“最近一些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真不知道该买什么理财产品才好。”家住上海的刘女士发愁今年怎么做资产配置。 继2023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近日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加入了存款“降息”队伍。据悉,新一轮“降息”后储户“存款搬家”,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产品热度上升。 https://news.cnstock.com/news,jg-202401-5172035.htm
6.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保险理财 1233 2023-04-23 20:12:16 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值得买吗? 这次深蓝君选了市面两款表现不错的储蓄险和中国人寿储蓄型保险鑫享未来一起来对比看看,如下图:直接说结论:1、如果看重保证收益:优先选择乐享年年。乐享年年的IRR收益率比另外两款的最低保证利率要高,这个收益是写在合同上的,安全又稳定。https://m.shenlanbao.com/wenda/topics/756527
7.“银行理财”需谨慎,70余岁老人215万亏得只剩3万多储蓄式国债收益较高,但流动较差。 2022年央行和财政部发行的第一期三年期储蓄式国债利率为3.35%;第二期五年期国债利率为3.52%。 不过两期国债总额只有500亿,能不能抢得到就只能看你的运气了。 储蓄型保险 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率基本高于银行,甚至有时候还高于国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0647861928011
8.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储蓄型保险热度上升澎湃财讯澎湃新闻“最近一些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真不知道该买什么理财产品才好。”家住上海的刘女士发愁今年怎么做资产配置。 继2023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近日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加入了存款“降息”队伍。据悉,新一轮“降息”后储户“存款搬家”,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产品热度上升。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