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4岁的保险”系误读终身寿险常识有待普及)
“105岁”是科学不是噱头
据报道,网友大呼看不懂的是一份保险合同,其中焦点是合同期为104年。实际上,该产品是一份终身寿险,终身寿险是指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且保险期限为终身的人寿保险。作为一种不定期的死亡保险,终身寿险一般到生命表的终极年龄100岁为止。而根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显示,终身型产品现金价值以客户投保年龄进行演算至105岁,作为终身的标准。也就是100也好105也好,都是正常的“合法”数据。
终身寿险只要维持合同有效,保险金最终必将给付
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为孩子未来打算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保险本身不是一种短期高额获利工具,要获得更高的利润我可以购房、买股票、炒黄金等等多种渠道,而为孩子买保险就是一个长期储备,是稳中求胜的好方法。就终身寿险而言,自己百年归老的时候,你的孩子依然能够持续领到保险金,对于父母也绝对是一种安慰。
另外,据了解,保险保单具有保单质押贷款功能、生存金提前领取功能。上例产品为了应对客户急用现金的不时之需,客户中间用钱可以提前拿走,亦即不用就是保值、保本的好地方。业内人士介绍,这种保险适合于收入比较稳定,较高资产,希望有稳定的回报又不想自己参与投资的人士,也是投资者希望赚取避税收入和财产完整继承的好选择。
附:消费者提示建议书
购买“分红险”,哪些问题要注意?
一、哪种分红险适合您?
分红保险一般分为投资和保障两类,投资型分红险的保障功能相对较弱,多数只提供人身死亡或者全残保障,不能附加各种健康险或重大疾病保障,这类分红险多为养老规划中的年金型保险;保障型分红险产品与传统保险产品功能一致,侧重给予投保人提供灾害保障,分红只是附带功能。
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前,应该首先了解一下自己买这份保险的需求是什么,要解决生活中的哪类问题?如果是养老,就应该购买年金型分红险;如果看重身故、疾病等各类保障,就应买对应的保障类产品。
二、分红率可以和储蓄利率相比吗?
保险和银行储蓄根本是两码事,分红的计算年和银行利息的计算也完全不同。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是以本金为基础,乘以利率;而保险公司计算分红金额并不是以投保人的本金投入为基础来计算的,如1万元的分红险保费,要扣掉保险公司的开支、保险代理人的佣金等各项费用后(保险专业术语叫做“现金价值”),才用来计算分红收益,这使得保险分红的基数有着前期低,后期逐渐增高的特点。并且,在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不同的红利领取方式下,分红的计算也是区别的。
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保监会早已明确规定,在保险营销过程中,不能用银行存款来和保险类比。保险公司也大都从规范营销工具使用等各种途径来规范销售过程。尽管如此,仍不排除有个别销售人员在业绩导向下置这些规定不顾,拿银行存款利率和分红率比较,夸大分红回报,误导消费者。对此,消费者要有所警觉,千万不要被优厚的回报所迷惑了。
三、怎样看懂保险合同?
保险条款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看起来如同“天书”,让人头大。所以,很多消费者懒得再去看那些条款,听销售人员粗略解释,就草草签字。其实,保险作为一项长期资产配置,一二十年缴费期下来,对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数字。消费者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把几个关键的保险条款弄清楚。
一般来讲,看清楚保险责任,还有责任免除,缴费条件、保险期间这几个关键部分就能基本了解自己购买的保险了。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有什么不同?
通俗地说,投保人也就是出钱买保险,为保单缴费的人,被保险人就是保险的对象,受益人是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比如:丈夫为妻子购买了一份定期寿险,指定受益人为两人的儿子。这个案例里,丈夫出钱,是投保人,妻子是被保险人,保险责任跟着妻子走,也就是只有妻子出险,保险公司才会理赔,受益人则是其儿子。
很多消费者在投保时没有弄清这几种角色的不同,导致保障对象的错位。以保险卡单为例,一张卡单一般只对应一个被保险人。消费者在激活保险卡时,一定要注意被保险人的选择。虽然客户在激活保险卡时有自主选择被保险人的权利,但被保险人一旦被确定,就不能再更改,其他人无法享受此卡提供的保障。比如说,张三将保险卡被保险人确定为其儿子,如果张三本人出险,就无法主张理赔诉求。
六、什么时候退保没有损失?
为了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监会发布并于2014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中,对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提供了更多保护。新规把银行保险的犹豫期延长到了15天。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误买了银保产品,15天内均可“反悔”,除了支付10元的保单工本费外,没有任何其他损失。
七、为什么犹豫期后退保会有损失?
保险合同是一份契约,一旦成立,合同双方同时受权利和义务的约束。如果投保人选择在保单犹豫期后退保,属于单方面提前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只能退还投保人保单的现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