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2月3日电6000万人开通账户、836款产品“多点开花”……自“开闸”落地至今,个人养老金制度已满两周年。12月2日,记者注意到,随着年底临近,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营销热情不减,一场围绕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抢人大战”硝烟再起。不仅有开户、缴存送礼等福利,也有银行将焦点聚焦于产品端大力营销,试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新一轮“抢人大战”开打
“临近年底,我们银行特别推出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优惠活动”,12月2日清早,郑知(化名)就在社交媒体发布了多项福利,等待客户咨询。她是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一直以来,银行都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作为营销重点,今年底也不例外。
2022年11月,人社部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银行等渠道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通过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从“开闸”至今,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已满两周年,两年以来,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已经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
产品条线“多点开花”
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从产品形态来看,来自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信息,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包括理财、储蓄、保险、基金四类。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有836款,其中储蓄产品466款,产品数量占据主导地位,储蓄产品通常具有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点,比较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基金产品200款,基金产品可以提供更高的潜在收益,但相应的风险也较高,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保险产品144款,保险产品在养老规划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譬如,提供保障功能和长期稳定的现金流,适合注重养老保障和风险防范的投资者;理财产品26款,数量相对较少。
在四类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中,养老储蓄产品的安全性最高,且利率是固定的,相较于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具备一定利率优势。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通常对购买年龄有一定限制,要求“年龄+产品期限”要大于等于55周岁,即35周岁才能购买,55周岁才可到期支取,且常处于缺货状态。
一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行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已经售罄,有需求的客户可以看看其他专属产品,利率也有一定优势”。该行手机银行App显示,目前该行无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在售,其他个人养老金专属存款5年期、3年期利率分别为1.95%、1.9%,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两款产品也已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中。
理财产品方面,目前发布的26款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都具备普惠性、长期性、稳健型等特征,期限大多为中长期,投资风格稳健且注重投资组合安全边际。有22款养老理财产品为固定收益类产品,4款为混合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方面,养老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偏高,大多数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4%—5%左右,剔除未显示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为3%,业绩比较基准上限为6.15%,已有多家理财公司对养老理财产品进行了分红。
“开户热缴存冷”依然存在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目前来看,一些银行客户对银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持观望态度,致使开户、缴存显冷,背后原因多样,既包括了不了解、不知晓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具体使用方法,也涵盖了部分客户仅仅出于“薅羊毛”的心态进行开户,后续各类看似“麻烦”的操作并不感兴趣,因而造成了开通账户后静默。对银行来说,一方面要营销新的客户,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相应的金融服务,使得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活起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一方面要营销新的客户,另一方面要做好相应的服务,通过提升服务来吸引客户。例如,通过自身创新和加大与外部机构合作,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投资的产品,让用户养老金投资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还应为用户提供适合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投资咨询服务。下一步还应进一步丰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优化产品和期限结构,还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流动性管理的措施,如遇到储户重大疾病等情况提供部分提前支取以及存单质押等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储户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