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在为机动车续保时,被业务员误导购买了车辆统筹。业内人士表示,车辆统筹相当于运输行业的一种互助性质的措施,具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功能。但此类产品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不能替代保险产品,出险后可能会存在无法获赔等风险。
车险变车辆统筹
“我在业务员的推荐下买了份车险,业务员说在人保App上能查到保单,付完款才发现,收到的保单是安全统筹服务合同,而不是人保的车险。”上海的车主小南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浙江的李华称,其父亲是一名货车车主,在近期续保时被自称人保财险的业务员误导购买了车辆统筹。在某社交平台上,以“车辆统筹”“统筹车险”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很多消费者都有类似遭遇。
记者注意到,一些推销车辆统筹的业务员通常将“低价”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手段。“业务员给出的报价是1800元,低于其他保险公司的报价。”车主小南表示。
李华告诉记者,其父亲的货车在去年出险次数较多,担心今年保费会大幅上涨,但业务员给出的报价和以往的价格差不多,父亲觉得这一报价比较便宜,便选择了投保。
车辆统筹究竟是什么?一位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车辆统筹,也就是车辆安全统筹,相当于运输行业的一种互助性质的措施,具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功能,但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经营此类业务的公司也不是保险公司。
并非保险产品
一位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在运营模式上,车辆统筹通过向车主集资,要求车主缴纳一定的交通安全统筹费,形成统筹资金,以此给参与统筹的车辆提供保障。
运营此类业务的企业并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而是一般企业。不过,有些公司在公司名称、报价单等方面模仿保险公司的名称、报价单等,部分业务员在介绍时也会隐瞒车辆统筹与正常车险产品的差异,从而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投诉较多
车辆统筹兴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原因。上述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由于一些营运车辆赔付率较高,一些保险公司会拒绝承保商业车险,这就使得一些营运车辆的车主通过购买车辆统筹来作为替代保障。不过,车辆统筹并非是真正的保险,车辆出险后可能会面临无法获得充分赔偿的风险。
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车辆统筹”,有不少消费者针对车辆统筹的投诉,投诉事由既包括被业务员误导购买了车辆统筹,也包括购买产品后工作人员失联、出险后无法获得理赔等问题。
针对车辆统筹可能存在的风险,多地曾发布风险提示。今年7月,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风险提示称,购买机动车保险时,要选择正规的出单渠道,缴费前仔细核对投保单,认清保险公司名称、缴费的对象,避免陷入“统筹服务”就是保险的误区。(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