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没有财产,亲友关系也不好,那就直接到达第四步,更有甚者,也募集不到钱,也没有什么社会关系,那就只能在家等死。可以说,没保险的教训是惨痛的。
朋友圈里的筹款链接几乎每天不断,以前一直觉得生大病离自己好远,现在感觉好像就在身边,并且不断有朋友在群里号召大家给谁谁谁捐款,谁谁谁很可怜。
也许对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我们出于亲情和友情,不用这种工具我们都会尽自己的力量。但是朋友圈里的朋友,一次又一次道德绑架,让我们去捐款转发已成泛滥之势。更何况最近筹款看病的骗局屡遭曝光,让大众的爱心变了味。
有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起众筹,说妈妈身患两侧乳房恶性肿瘤,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医生说后续治疗,每个月都要花五六万元,因此希望通过网络发起筹款。筹款目标为30万。
后经曝光病情没帖子中说得那样严重,前期治疗加手术,总共花了17000多元,自费仅6800元左右,医生也没说过今后每月要五万。她这种病直到治愈,预测自费总计三万元左右。"
人民日报官微把网络筹钱看病列为当今朋友圈八大骗局之一
我生病,众筹,舆论扩散,大家集资,我病好了我还是土豪。
与其含泪求助不如早买保险
商业保险在中国的发展相当迅猛,从业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大。每个人展业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有人抵触,有人不接受,这也是正常的。同时,这也反映了保险意识的普及程度。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小编,你怎么看待商业保险?你买了吗?
第二个意思是,我是最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之一。1980年代中期,我们全家就买了意外疾病类的保险,3元1份的,应该算是中国较早的一代商业保险投保客户。1997年,深圳某寿险公司新科入市,我就成为投保人,每年交3200元。(说来挺有意思,那时候,客户经理跟我算,按你的收入,一个月存300元,很合适的。可是,单身汉,月光族,寅吃卯粮,到要交保险费那个月,总是不够了。成家以后,有人管钱了,保险纳入了家庭财政预算)。有了家庭,我们按照“合适”的原则,配置了保险险种。对了,我当年还给某保险公司的报纸写过漫画脚本,《二十年后的保险》,当时看是幽默,奇思妙想,如今很多都成了落地的产品。
我们的保险原则是:选择合适的,可以承担的险种,既不让保险意识缺席,也尽量避免“保险”成为心理羁绊。
一个人买几十种保险,什么产品都买,谁推销听了都心动,一年到晚应付保险扣费,这样就是心里羁绊。
很多人说,保险公司那是骗人的,不要跟我讲。
这就是意识,当你意识不到,保险到底“保”的是什么的时候,当你意识不到灾难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你是不会放弃“骗人”、“没闲钱”这个顽固的想法的。
也许,有朋友会说,今天是不是推销保险啊?貌似挺专业的嘛。
我要说——不,我推销的不是保险,而是灾难。
保险,不是万能的,但是,一旦(我说的是一旦)大困难来临的时候,它就发挥作用了。买了疾病保险、意外保险,人人都不希望用到它,但是,需要用到的时候,有它在。
是的,很多人一直在积极呼吁社会救助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在评判各种制度的缺失。在这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保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