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海基金最年轻总经理康伟低调离职,陈浩鸣上任;随后中海蓝筹灵活配置基金经理杨大力、中海稳健收益基金经理欧阳凯、中海能源策略基金经理施恒新先后离职,再后来人事地震波及到了高管层,副总经理顾建国、方培池也相继挂靴。而这场“地震”依然没有结束,近日,业内又盛传中海基金专户投资部总监魏延军和分管投研的现任副总经理李延刚意欲另寻他处。
长信基金的情况也相似,业绩不佳,高管变动,随之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纷纷出走。
浦银、诺德人事巨变
诺德基金和长信基金是堂兄弟,长江证券(000783)控股长信基金,参股诺德基金。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表示:“长信的巨震也波及到诺德,两家或许有一点联动效应。”诺德在今年也是频频换将。虽然向朝勇的到来弥补了诺德长达2年的投资总监空白,但是张学东、戴奇雷、姜光明三个基金经理相继离任,目前诺德的5只基金,仅由向朝勇、胡志伟带着赵滔滔、张辉两个新基金经理艰难维持。
有接近诺德基金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诺德基金的高管是清华帮,有海外背景,直接空降的,不像其他公司多数高管那样是升上来的。所以他的管理思路比较特殊,不太会和监管层搞好关系,公司发展比较缓慢,而经常依托清华大学的资源搞一些活动,比如‘诺德成长天使夏令营’什么的,营销思路比较奇怪,收效也不佳。”
山西证券基金分析师段超对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现状感到忧虑:“基金规模小,很难在待遇上和大公司竞争,小基金公司挽留人才缺失困难。”
东莞证券基金分析师陈桂柳也表示:“近期离职事件频繁,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上半年业绩不好引起的被迫离职。”
高管离职传闻不断
6月21日,长达半年的国泰基金股权变动的大幕终于落下,意大利忠利集团获得国泰基金30%的股份,国泰正式成为合资公司。随着股权的变动,国泰基金的人事变动之剧烈,也不次于一场地震。陈强离任,国泰金龙由新经理吴晨担纲。唐柯挂靴,金泰证券投资基金由程洲兼理。紧随其后,投资总监归江转投私募一波未平,总经理金旭的离职传闻一波又起。
“金旭要走圈内已经传了一阵子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去国资委。如果金旭走,接任者有可能是外方背景的人。”一业内资深研究人士透露。
但金旭离职的消息遭到了国泰基金的坚决否认,国泰基金公司回应《华夏时报》记者:“金总绝对不会走,此传闻子虚乌有,归江的离职不会对公司造成动荡,他毕竟不是高管。”
同样有证监会背景的还有交银基金总经理莫泰山。但离职传闻也遭到交银基金的否认,交银基金回应道:“莫总从来没有递过辞呈,他绝对不会走。”
长信基金再陷动荡之秋曾芒许万国将离职
暗流涌动离职数人未公告
记者查看长信基金的公告,仅有7月7日公告了长信双利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经理张甦伟离任的一则公告,离职原因是个人原因,换为胡志宝担任基金经理。看似平静的水面却暗流涌动。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其实今年3、4月,长信基金研究总监骆泽彬就走了,他还曾是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之一,现在去了楼上的中海基金。一对多专户的投资经理吴云松也走了。也许到三季度结束的时候会公告,不过他们不是公募基金经理,也许就不用公告了。”
离职的员工还不仅这些,另一位上海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诉记者:“长信基金原来有研究员20多人,现在走了快一半了,变动非常大。”
长信基金历来动荡不止,自2003年成立,7年来共有三任总经理,每位总经理的任期都没有超过三年。一朝天子一朝臣,管理层的不稳定使投研团队屡次大换班,业绩却不见好转,人事地震制约着公司发展的脚步。
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是陈永青,原任长江证券副总裁兼资产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在位仅两年零一个月。2005年6月原国泰君安资产管理部总监叶烨接任,两年零十个月后也辞职。2008年7月,原来负责投研方面的副总经理蒋学杰担任总经理。至此,长信基金总经理级别的高管还是太匮乏,因为除了总经理蒋学杰和督察长周永刚,就再没高管了。因此,公司决定招聘两位副总经理补充薄弱的管理层,一位分管市场,一位分管投研。业内人士传言,就是其中一位新上任的副总引起了这次人事地震。
分管市场的副总由公司内部提拔的覃波担任,他是长信基金的元老级人物,长期以来都是分管市场,从总经理助理提升为副总。一位长信基金内部员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覃总人很好,是我在长信最敬重的人之一了,没听说他有什么特别的背景。他在公司都是元老了,分管市场,而我们公司变动大的是投研人员,肯定不是因他引起变动的。”
外来和尚S股大王付勇得势
分管投研的副总则是个外来和尚。6月28日长信基金公告称,增聘付勇为金利趋势基金经理,与现任基金经理许万国共同管理该基金。同时,他还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并兼任投资总监一职。
和他买股票的风格一样,他在长信基金的做事风格也是大刀阔斧,很激进。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透露,其实公司许多老员工都不是很想走,但是领导觉得他们的理念跟不上或者说不适合,投研方面的投资制度和风格也在磨合中显露问题。有的员工申请能不能换个岗位或者换个部门,都遭到领导的拒绝,显得非常不尽人情。研究员们也是见状纷纷出走,与其被赶走,不如自己早些另谋出路。一些之前有过优异成绩的基金经理也做出退让,主动请辞职务或是配合调离岗位,但仍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于是也纷纷出走。
曾芒的朋友惋惜地说:“曾博士最开始不做投资总监,据他自己说是要把增利的业绩做好,因为给销售这边做了太多的支持,牵扯他的精力。其实做投资的人,业绩就是江湖地位的基石,他这两年业绩落差较大,新来的高管给了他不少压力。”
然而卸任投资总监专心管理基金仍未得到领导的信任,曾芒只能无奈辞职。许万国和付勇共同管理金利趋势基金,也有不小的压力。
目光短浅挤走员工安排“亲信”
长信基金规模不大,截至6月30日,其公司资产合计为192.91亿元,排61家基金公司中的第32位。业内基金公司评价其目光非常短浅,总是拿短期表现考察员工,表现不好的就被挤走。一位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陆文俊原来在长信短期业绩做得也不好,不如曾芒,就被挤走,人家到了银华去年大红大紫,当上了投资总监。现在请来S股大王付勇,估计他也会带一些人过来。”
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位新任的高管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付勇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其风格偏激进,到了长信肯定会贯彻自己的投资思路,打造自己的投研团队,就看这种想法能不能长期坚持,他对团队的作用还需观察。长信基金公司层面不稳定,领导层的屡次变化肯定对公司业绩会有影响,现在这班团队还在形成初期,稳定性还需观察。”
公募大佬军心荡漾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将离职
继交银施罗德莫泰山可能出走后,多名基金业大佬也将离开公募基金的消息再度传开。不过,此次的主角换成了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以及多名公募界知名的“老人”。尽管官方消息尚未公布,不过这些传言的震撼程度足以让整个公募基金界为之一抖。
大佬的离场
今年基金业人员的变动之猛不但超出了投资者想象,更是连公募基金人士自己也未想到。
记者从可靠渠道得知,公募基金某资深大佬不日将离开某“老十家”基金公司。这位被业内认为是元老的投研人士将离开效力多年的基金公司,另谋出路。尽管消息尚未公布,关于他的传闻却已不胫而走。该基金公司无奈表示,无力改变现状,随后或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资料显示,这名大佬可谓是公募界最为持之以恒的人,从1998年加盟后,从未离开所在公司,先后担任过基金经理、基金投资部总监、总经理助理等各种职位。其管理的基金也曾以辉煌的业绩让人瞩目。
如果说基金圈内这些知名人士的离开带来的是整个业界的震撼,那么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的离开让基金公司真正陷入了投研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基金经理人员变动今年以来已达到222次,如果算上基金公司高管变动在内,粗略估计总次数在250次以上,这个数据相对于基金市场仅有61家公司共500人左右的基金经理,比例高达50%。今年的调整幅度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公募、私募:对立格局初现
离开公募基金的大佬们几乎相继加盟或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李旭利、吕俊、石波、江晖、赵军等响亮的名字都在私募界继续抢眼,这些新成立的私募基金也由于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的加盟而知名度大增。随着私募基金市场的逐步扩大,私募基金的“吸人”之术还将继续。
人才争夺战上,私募基金颇占优势。从私募基金治理结构而言,同样对基金经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私募基金有着更为自由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加优惠的分成模式以及相对轻松的监管环境。不少在公募基金工作的基金经理曾向记者诉苦:工作压力大、考核压力也大、业绩排名和奖金直接挂钩,让他们的生活无比压抑,而每天看不完的上市公司报告以及写不完的业绩报表等都让他们的工作没有了白天和黑夜,再加上近乎苛刻的监管环境:抬头三尺摄像头,手机全程监控等条件都让公募基金经理有机会就跳。
基金公司高管同样压力巨大,不但需要随时向股东汇报,更苦于无法分食股权之利。一旦股东发生变动,高管的位置也随之变动,不稳定感困扰着高管们,这也是今年以来不少基金高管离开的主要原因。
相比而言,记者曾经走访过不少私募基金公司:相对宽松自由的办公环境,不过分的考核让很多私募基金经理感觉“身心自由多了”。
“我从来不看盘,我们做的是长期产品,看至少3年的业绩,只要大势看准,不需要频繁调整,所以自由的很。”一名现担任私募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前公募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此外,该基金经理的待遇也比之前要好,只要业绩达到既定目标,他们便可以提取20%-30%的业绩提成。私募基金的客户大都较为成熟,不会频繁赎回,让基金经理减负不少。
可以预见的是,尽管当前公募基金仍占据了绝大优势,不过很难否认私募基金正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成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私募基金正日益成为公募基金之后的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若干年后,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平分秋色也未可知。(国际金融报)
交银总经理莫泰山转私调查:将任重阳投资CEO
重阳投资,正是莫帐下大将,交银施罗德原投资总监李旭利,于2009年转投校友裘国根合力打造的私募王牌军
墨菲定律说:越担心的事情,总是要发生。
对早已草木皆兵的公募基金行业,“离职”已成头号娱乐,且已成燎原之势。
理财周报从多个渠道获悉,上海公募重量级人物——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目前已基本确定(如无证监会最后干预)将转投私募重阳投资出任CEO一职,而销售总监沈斌也将一同前往。
而重阳投资,正是莫帐下大将,交银施罗德原投资总监李旭利,于2009年转投校友裘国根合力打造的私募王牌军。
如此事成行,则莫泰山为目前“公转私”大潮中第一位老总级别的人物。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发生的事宜,足以对整个基金行业士气予以较重打击,也是“公募基金管理制度矛盾的一次较大爆发”。
“莫泰山要走了”
“莫泰山已经确定要去重阳投资,辞呈也批准了。”上海一家券商的某高管对理财周报说,“而且交银的销售总监沈斌也将一同过去。”
理财周报通过多个渠道基本证实了这一事实。
“辞呈原来证监会没批,所以原来说不走了,但是后来又证实要走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高层人士说。
其中,重要的信号是,7月10日,夏季私募尖峰论坛上,人群中出现了莫泰山的身影。但是莫并非作为嘉宾发表任何演讲,亦即,其仅以私人身份出席。
而此前,理财周报与莫泰山交流时,其称仍在观望,等待证监会的某些信号。但结果显示,他显示无法继续等待。
其还透露,莫泰山实际上已经休假在家,且计划近期赴美。无独有偶的是,重阳投资首席投资官李旭利及合伙人裘国根已先期赴美。有人士分析,这不排除三人在同往美国考察业务的同时,“出去暂避风头”。
理财周报随后致电莫泰山,不过其仍称,事情仍然没有最后定夺,“最后也可能完全不成立,出国的签证还没有签下来,我只是请了几天假罢了,我还在工作,过两天还要回去上班去北京出差的。”
理财周报也致电交银施罗德多位内部人士,他们均未完全否定这一传言,只是称“目前还没有。”
“交银的整个盘子被端掉了”
至此,持续两三个月的,关于莫泰山的离职传言,只要没有证监会最后的干预,很快就要尘埃落定。
而这是目前“逃离基金”大潮中,公募基金行业迄今最具有震撼性的一幕。
2009年6月,如日中天的投资总监李旭利,在公募奋斗10年之后,决然离职,与大学校友、资本市场大腕级人物裘国根创办了“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湖一时传为“双剑合璧”美谈。
8月,另一员大将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郑拓出走,创办了上海好望角股份投资管理公司。此后,另一名能力受到认可的基金经理赵峰也步其后尘。
“这样,交银的整个盘子都被端掉了。”上述券商人士说。
外界普通认为,在交银的巅峰期,是李旭利缔造了整个优秀的投研团队,而莫泰山匡扶了整个公司的文化。“而今整个交银的文化就是莫泰山的文化,莫泰山走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交银?”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问到。
当大量业内人士触及该问题时,绝大多数人报以哑然。
在基金规模仍然不大的上海滩,莫泰山年轻但声誉显隆。他曾历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监管部副处长、办公厅主席秘书、基金监管部处长。2008年正式任职于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并将交银带至一个高峰。
作为目前国内基金界为数不多的有着证监会背景的基金公司高管,莫泰山加盟阳光私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此前人们还是觉得阳光私募有点不入流,现在老募的加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形象。”上海一家阳光私募老总说。
莫泰山暗度陈仓?
那么,到底是什么最终导致了莫泰山的离心?
“老莫的走是必然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市有迹可循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在与理财周报交流这一事件时,他说,“老莫对交银当然是倾注了很多心血的,但是当我们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难于理解。”
怀疑得到了不止一位业内人士的支持,即:无论是主管使然还是客观逼迫,“从结果上看,他似乎一直在为离开而作暗自铺垫。”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在李旭利辞职之后,交银的业绩已经出现下滑,此时的莫泰山做出了不太合乎常规的决定,提拔固定收益部负责人项廷峰出任投资总监,而把看上去更为对口的郑拓、赵峰放在一边。随后,郑拓出走。
部分圈内人士向理财周报透露:“莫泰山放走了李旭利,也放走了郑拓,但是我觉得两人之间谁先打主意走,他们到底如何向,其实外人也是不清楚的。”一位公转私的私募高管说,“李旭利在交银就是一面旗帜,影响太大,他凝聚了一群人,即便是他离开了交银,那些人也常常跟他聚会。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李旭利一走,交银公募的业绩就开始阵痛,所以莫泰山应该也有不少苦衷。”
而交银一位内部人士也称,“因为李旭利的原因,整个交银被打上了浓重的周期性色彩,难以对冲衰退期风险,莫总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短板,引进了数名较强的投研人员。”
重阳普遍挖国内十大基金老总
实际上,不只交银内事难缠,重阳对莫泰山的诱惑力也不可谓小。
江湖大佬裘国根被公认为富豪、梦想家和实业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裘国根一直梦想做成私募中的公募。
目前私募界的乐观传言是,正在修订的《基金法》有可能做出新基金公司先发专户再发公募产品的规定,对于公募产品资格的管理规模门槛可能定在50亿左右。2009年,重阳投资管理的资产就已经超过50亿。
裘国根唯一缺的是人。
目前,裘国根担任重阳投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而李旭利则担任首席投资官,缺的正是CEO和销售总监。裘国根擅长交易同时又要做管理,而李旭利擅长研究却实际上身兼市场营销,两人疲于奔波。
“一年来,他们一直在找人,前十大基金公司的老总都接触过了,包括肖风,只是双方没谈妥。当然,一号人选当然是莫泰山,只是因为他还有些犹豫。事实上,重阳最先挖的是沈斌,沈斌本来想过去,但后来就想跟老莫一起过去。”
“无疑,莫泰山过去将给重阳带去公募规范的管理,而沈斌又是一个非常活络的人。”
公募基金固疾:注定边缘化?
不过,事情仍不如此简单。
“莫泰山必然要走,根本上说是制定的矛盾决定的,银行系基金又更加保守,交银在高管激励上确是做的不好,而在做事上却却无法获得足够的信任。”上述基金公司副总说。
而上述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莫泰山的确在某个场合表态,交银的激励机制不够好。
“实际上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管理层到底把基金公司当什么来对待呢?”一家合资基金高层人士反问,“控制只会越来越严,规矩只会越来越多,创造性越来越少,做得再多都不是自己的事业,而且还不被信任。”
“无论是政策上还是趋势上,都会带来一些效应。如果制度不改,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基金老总出走,基金会边缘化。实际上据我所知,北方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总可能很快也有动作。”
而上海另一家银行系基金人士在与理财周报沟通时,以更深的逻辑论证了同样的结论,“你看今年上半年的汽车销售,仍然是中国高端汽车远远好于中低端汽车,这说明中国的财富两极分化已经十分严重,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而恰好公募基金的服务群体主要是低端客户,阳光私募服务的是高端客户,这注定了私募的前景好于公募”
事实上,今年以来,有18家基金公司变更高管了,占了60家基金公司的30%。其中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等多个职位。
接班人之论
斯人若去,身后何人?
据媒体报道,国内基金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副总经理谢卫有可能会接替莫泰山出任总经理之职。
公开资料显示,谢卫历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教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北京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证券总部副总经理兼北方部总经理,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9年3月被莫泰山挖到交银施罗德。
市场人士分析,谢卫作为国内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创业元老,在国内基金业已属少见。谢卫在富国任职期间市场、投资均有管理经验,业务专业娴熟,且其性情耿直干脆,在交银任职期间,亦将市场部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失为内部提拔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