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马集团增持后,如何应对监管“单个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的规定,记者向海保人寿方面致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第一大股东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ST易联众并未披露此次海保人寿详细的增资方案和增资扩股数,仅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结合实际经营情况,放弃海保人寿本次增资的优先认缴出资权;拟由海保人寿股东海马集团进行增资。
ST易联众还表示,海保人寿本次增资事项尚待监管部门批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目前海马集团已经持有海保人寿32%股权,继续增资,将迫近“三分之一”的重要持股线。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18〕5号)规定:“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三分之一。”
个别股东谋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寿险公司发展需要持续的资本金投入,股东要有长期投入和长期经营的思维。不过,海保人寿自成立以来,尚未通过股东增资补充过资本金。
2022年,海保人寿发行过1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2023年年底,监管批复海保人寿按照《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募集10年期次级定期债务,募集规模不超过人民币4亿元。
“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是当前各保险公司市场化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债务性资本补充工具,有利于改善我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整体资本使用效率。”海保人寿方面在彼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3年1月,ST易联众披露转让海保人寿部分股权公告称,拟将持有的海保人寿13.5%股权以人民币2.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和锐医科。2023年8月,监管批准海保人寿股权变更,同意ST易联众所持海保人寿2.02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3.5%)转让给和锐医科。转让完成后,ST易联众仍持有海保人寿0.975亿股,占比为6.5%。和锐医科持股13.5%,成为海保人寿第三大股东。
ST易联众在2023年年报中提及,2023年12月8日,其所持海保人寿6.5%股权已被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冻结。
而海马集团则是在2022年6月通过收购海保人寿原股东舜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持的海保人寿12%股权完成增持,持股比例提升至32%。
自2024年5月28日起,赵树华连任海保人寿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公司法定代表人,海南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第九届执委会副会长。
尚未进入稳定盈利期
成立6年的海保人寿,在行业“七平八盈”的普遍规律下面临考验。
根据其年报数据,2018—2023年,海保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2.82亿元、11.74亿元、14.29亿元、8.92亿元、8.31亿元、11.29亿元。
利润方面,除了在2021年实现0.09亿元微利,其余年度出现亏损,2022年、2023年分别亏损1.79亿元和3.18亿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保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9亿元,同期净亏损2.13亿元。
“开业以来,我公司一直坚持稳健经营策略,严格落实监管工作要求,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为一家在医疗、养老领域相对领先,具有海南差异化经营特色的寿险公司。按照行业发展规律,由于存在费差损和保险业务新单亏损,新公司经营初期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这一点在同期成立的寿险公司中普遍存在。”海保人寿方面曾在采访中对本报记者表示。
记者从业内获悉,海保人寿最初以互联网保险作为主业务渠道,旨在通过产品、渠道方面的创新实现突破。但随着监管机构引导要求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陆续出台管理办法规范互联网保险,海保人寿从此走向依托传统渠道、结合海南特色转型之路。
保险业内人士曾对记者分析指出,从经营发展来看,海保人寿还是一家比较年轻的险企,由于展业范围有限,无法通过网销渠道将业务向全国辐射,保费快速上规模有难度。
据公开资料,今年4月,海保人寿原总经理兼合规负责人李高峰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副总经理马玉春接下临时负责人一职。近期,马玉春正式获批担任海保人寿总经理。
从业务布局来看,近两年,海保人寿注重在“康养医”领域的布局,提出要结合海南当地的旅游、养老、医疗等资源优势,专注于大病医疗、养老护理、短期意外、终身寿等保险保障产品和更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据悉,其已经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打造“康养医保”生态体系。
2024年5月底,对于未来新3年发展,赵树华明确提出4个“坚持”: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追求业务质量提升而非规模盲目扩张,积极拥抱监管新要求,大力推进价值型期交业务;要坚持稳健性投资,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审慎的思路原则,确保未来的投资风险程度小、收益可预期;要坚持合规性经营,做强监管时代的“好学生”,关键指标一定符合监管要求,决不能够触碰红线;要坚持战略性工作,深耕海南,布局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