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系列介绍SpaceX的起源和马斯克从事的伟大事业,原文选自waitbutwhy的两篇长文,作者TimUrban。这是马斯克的太空使命系列最后一篇。(文末可查看完整系列)
(猎鹰9号一级火箭平稳着陆在海上回收平台)
为了强调成为多行星文明意义多么重大,马斯克经常谈到只有不断拉远镜头回溯历史时所有事件才显示出其真正的重要性。镜头拉得越远,事件就要越具扭转性才能在这个维度上显现出同等的重要性。你可以在现实世界试一下这个变换镜头的游戏。在你坐的地方,街道,房子和车子都是重要的物体。但在飞机上,这些东西都消失了,只有像城市,湖泊和山脉等大型的物体才会显现出来。而在国际空间站,只有大洲和大洋是有意义的。再远一些,就只看得到行星和恒星。再远的话,只剩整个银河系了。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到以年为单位,就像从地面到了飞机上——大多数每日新闻报道的事件都因太远而淡出视线,虚化为背景了。在这个距离,只有那些一年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才凸显可见,而之前较难把握的大型的重要故事情节则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轮廓——一次恶劣的恐怖袭击,一次大选,一个风靡全球的新产品或新服务。
从整个世纪的角度来看历史,就像从国际空间站回望地球。世纪性的大事,就像从飞机上无法看到的大洲和大洋的全貌——如全球蔓延的文化或政治变革,战争或其他悲惨事件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改变,开创先河的科学突破,改变世界的科技进步。
镜头拉远到1百万年,我们就能看到人类物种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大迁徙,语言的发明,农耕的发明,文字和最终工业世界的发明。
然而,即使在史诗级的视角,我们还是会因为事件太过放大而不能从整体层面看清生命的历史。生命的历史比人类历史进化得缓慢得多。
甚至远至1千万年的维度,我们也只能看到生命历史的蛛丝马迹。而人类自己的进化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大猩猩日益多样化,类人-黑猩猩的部落分化,以及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的人属的进化。而你从1千万年的维度来看其他生命的历史——看不到什么大事件,大多只是已有生物的演变。
如果用5千万年的视角,我们就可以看到动物界的大事件。生命越来越复杂,由鱼,到昆虫,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的出现,中间伴随恐龙的出现和消亡。在这个维度,那五次灭绝事件就清晰可见了。
我们再一路拉远镜头——直到38亿年——直到一端看到生命的起源,另一端是当今世界,这个维度还有什么算是重要的呢?
我们看到简单的单细胞生命,接着是复杂的单细胞生命,然后是多细胞生命。我们看到生命形式不断多样化,从海洋到了陆地,最终哺乳动物出现,进化出高等智力。
将哺乳动物和高等智力归类为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似乎有些妄自尊大,其实并没有,因为只有通过清醒的意识,生命才能完成下一次的重大跳跃——成为多行星生物。
如果人类在火星上自给自足,那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而言都将是一个重大转变,即使透过最大的伸缩镜头来看也意义非凡——它的重要性就是这个级别的。
这样一来,你就会意识到,尼尔·阿姆斯特朗将登月称为“人类的一大步”并不名符其实。登月的重要性和将人第一次送入太空或者人类第一次征服珠峰是一样的——都是伟大的成就。但如果一个海洋生物第一次触碰干燥的陆地,在那躺了一分钟随即又被冲回大海,那就不是生命的一大跳跃,登月也不是。只有当一定数量的变异了的鱼类开始在陆地自给自足地生存下来,生命才完成了一大步。同理,只有永久性地征服火星对人类来说才算是一大跳跃。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在38亿年——即38,000,000个世纪——的历史之后,我在这声称这个世纪我们将见证有史以来六七次伟大飞跃之后的又一大进步,这是不是有些奇怪?这怎么可能呢?
等一下,这让我想起了什么。我们探究人工智能时,这些事情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A)下个世纪会爆发超级智能,并且B)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将受到永久性的戏剧性的影响(先不论结果好坏)。这是不是也算得上潜在的一大步呢?
而且——随着我们对人类基因的认识更加深入,基因工程科学进展神速,我们是不是大可相信一百年后科学界已经找到办法不但使人类比正常的生物寿命活得更久,甚至能够让人们逆龄生长?如果我们真的如愿以偿克服了衰老,那不也是生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吗?
这都是些什么跟什么?
亦或是我天真得不可救药,亦或这真的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我们之前讨论过,进步的速度是呈指数型增长的,因为进步越多,接下来的进步就会越快,未来知识的大爆炸将会开启一连串级联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日益突增的进步就是这样发生的:
在10万年的历史中,史前人类物种对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正常值——没有其他物种曾经有过如此巨大,如此广泛,如此迅速的变化。
如果你把这些图放到一起,就得到了这个值得深思的趋势图:
所以或许并不是我太天真——或许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我们确实处在前所未有的进步指数增长曲线的攀升期。而因为力量伴随进步而来,如今人类物种也拥有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
终有一天,人类的力量将会强大到一个世纪内就可以实现曾经微生物和动物生命用上亿年才完成的巨大进步。
如果一个物种变得如此强大,可以在一百年内实现广大而艰巨的跳跃性进步,那他们基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弄世界于股掌之间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到达神界。如果进步确实在加速,那不容置疑,终有一天某个先进的物种会到达神界,而且似乎已经有很多证据说明人类如果不是已经达到了神界就是在神界的门口了——太空旅行,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粒子物理,纳米技术和武器技术这些领域的发展都将对未来产生一系列不可想象的深远影响。
其中会有很多积极的发展可能实现人类永生,也会有更多可能毁灭物种的恐怖的末日景象,导致大规模灭绝,甚至结束所有的生命——什么都有可能,从计划性病害,粒子对撞机灾难,到失控的纳米机器人连锁反应,到出乎意外地对人类充满敌意的人工超级智能,到失控的气候变化,到更多我们受制于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想象不到的事情。
大多数今天讨论的好的或者坏的巨大影响事件最终并不会发生,但有些很有可能发生——尤其随着科技继续进步——事实是,我们在有生之年真的能够见证几次堪比生命由海洋到陆地这样影响巨大的事件。或许我们不仅正处在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这一伟大进步的前夕,我们可能也正处在另外几大人类进步的前夕。
还有其他现象也显示出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时代:
直到25年前,地球上还从未有过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脑,拥有无所不知的信息渠道和连接。现在我们有互联网。
人类历史的前99800年中几乎没怎么使用能源,而在过去200年间,我们突然奔入化石燃料时代,大量消耗地下储存的碳能源,即使没想明白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1000个世纪中的999个世纪,人类都是徒步行走或者骑马出行。而到了这个世纪,我们开车,乘飞机,甚至登上了月球。
如果外星生物真的在寻找宇宙中其他生命的话,这个世纪会比之前任何世纪都更容易找到我们,因为人类向太空发射了数以百万计的信号。
如果我们退一步看看这些情况,就应该看明白现在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正常。当前人类拥有的力量地球上其他任何生命都不曾拥有,而且极有可能的是,十亿年之后,一个历史专业的外星人撰写学期论文研究地球上的生命史,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会成为这篇论文的重要部分。
这也正是为什么Zurple和Quignee现在这么深陷其中。他们看着手机,收到IntelligenceWatchApp的一条新的告警信息:
143-Snoogie星球上的生命已达到神界。
Zurple和Quignee不是在等小行星撞击,或者太阳陨灭,或者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他们是想看接下来的一百年会发生什么。这才是他们的赌局。当一个星球上的生命达到高等智力,通常就意味着他们离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时刻也就几十万年了。他们的进步会越来越快直到最终到达神界,同时他们也会积聚力量,要么得到永生,要么意外灭亡——全在于哪一个先发生。
哪怕有很小的概率我所讲的是正确的,我们真的已经达到了进步的临界点,拥有无所不能的新力量,无人知晓并且无法预计任何后果——而且我们使用起这种力量来真的是太业余了......
那么现在不正是备份硬盘的绝佳时机吗?
你只需要站在Quignee的立场——想象你在反对某个遥远的物种。你手上有大笔钱,你真的希望他们灭绝。如果那个物种成为了多行星物种,你得多么恼火?人类征服火星是Quignee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诚然,即使物种在多个行星生存,还是有一些灾难可能会消灭他们,但是如果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那物种灭绝就太容易了——而备份硬盘将大大减小他的胜算。
同时,桌子对面,Zurple紧紧盯着屏幕,口中念念有词,“加油加油加~~~油。”他的屏幕锁定在加利福尼亚州霍索恩的一栋工业化风格的建筑上——那里是SpaceX公司总部。
马斯克不是唯一一个想着火星的人。
StephenHawking曾说:
普林斯顿J.RichardGott教授:
NASA官员MichaelGriffin:
科幻小说家LarryNiven文可能说得最好:
最让马斯克担心的是费米悖论。我们从未见到过任何外星生物存在的证据,这太古怪了,不得不让他怀疑,宇宙中曾有“很多已经灭亡的单行星文化”。他警告说,“如果生命确实千载难遇,我们最好尽快实现多行星存活,如果文明岌岌可危,那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大幅提高我们微弱的存活率。”
那是2001年一个朋友问马斯克在Paypal之后他有什么打算时,马斯克的想法。
然而当他浏览网站时,震惊地发现……什么都没有。自从70年代初NASA的预算第一次被缩减之后,因为争取不到资金,去火星的计划就被一推再推。现在,根本就没有计划了。
所以马斯克决定出手相助——他要在火星上种一棵植物。这个计划——被称作火星绿洲——给火星送去一个小型的自动温室,这是对火星的一项慈善使命。自动温室会用一只手臂铲起火星的土壤,种下一粒种子,等到植物长成,温室就发回马斯克称之为“用钱砸出来”的——一张照片,红色的外星背景中一株茁壮的绿色植物,并且是火星上(已知)的第一个生命。
这个想法其实是,通过这个哗众取宠的表演,再次唤醒人们对太空旅行的激情,激励一批青少年投身航空航天事业——最终,马斯克希望,这件事能够重燃公众兴趣,增加NASA的预算。Musk当时相信——现在也还相信——0.25%的美国GDP,或者大约1%的预算,应当用于太空探索。他说得很清楚,他并不是建议回到60年代4%的预算的好日子——只是比现在多点,现在是低于0.5%。“只要1%,”他说,“我们就可以给人类生命买个保险。”
就在那时候他下决心——要自己做。
不是植物的那个项目——而是一个大项目。
他花了几个月,如饥似渴地阅读关于火箭技术以及如何自己制造火箭,相信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