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是监测保险公司持续运营的关键指标,代表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履行赔付义务的能力。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日,共有76家人身险公司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披露了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整体来看,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总体稳定,超六成险企偿付能力较上一季度有所提升,8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AAA类,三家公司因最新公布的风险综合评级不合格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
偿付能力整体保持稳健
按照监管规定,偿付能力达标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根据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76家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
从风险综合评级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太平养老、太保健康、国民养老、工银安盛人寿、友邦人寿、中荷人寿、恒安标准人寿八家人身险公司获评最高等级AAA类。
华汇人寿、北大方正人寿和三峡人寿因最新公布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
对此,北大方正人寿表示,已经根据监管规则对风险综合评级的各大类风险和子类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可资本化风险方面,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将继续加强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管理并提升资本质量;难以资本化风险方面,公司分解指标的管理职责,要求加强管控和自评估,持续改进和提升指标状况,对于薄弱指标,积极组织整改。三峡人寿在其偿付能力报告中称,根据公司风险现状,将加紧推进整改落地,尽快化解关键风险点,持续提升公司风险管理能力。
超七成险企实现盈利
与偿付能力一同披露的还有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的经营表现。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信泰人寿外,75家人身险公司公开了净利润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按照可比口径,这75家公司合计净利润为2848.7亿元,同比增长128.7%。其中,仅第三季度,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约1363.7亿元,超七成险企实现了盈利。
“强者恒强”依旧是人身险行业当前的格局。包括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在内的净利润排名前十位的险企贡献了大部分利润,“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另外,前三季度共有27家险企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亏损总金额达到157.1亿元。其中,第三季度有21家出现亏损,合计亏损近74.5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我国10家养老险公司有3家经营亏损。不难看出,养老险公司目前尚处于转型“阵痛期”。
2023年底,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了《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养老险公司回归养老主业,明确养老险公司只能经营具有养老属性的保险(年金险、人寿险,长期健康与意外伤害险)、商业养老金、养老基金管理与保险资金运用四类业务,并设置了三年的过渡期。这意味着,曾经为养老险公司贡献大量保费收入的短期健康险业务被“出清”。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和养老市场的日益成熟,叠加业务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转型期,养老险公司正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分析人士认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剥离短期健康险业务对养老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利润降低。但长远来看,经过优化调整的养老险公司将更好地参与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