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不消一分钟,捐款完成。掌上募捐已成为新的慈善方式。
网络与慈善的混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网络慈善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传播广,你十块我二十,聚沙成塔,更大限度汇聚救助力量。
个人或组织发起、公募支持方认领、网站推广,这种模式在保证公开、诚信的同时,也通过随手转发,调动、激发起身边的正能量。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网络慈善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网上做慈善,高效又方便。
1月4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接手新年首个慈善项目:4岁男童普普(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躺在千里之外,急需8000元的手术费。
1月6日,“八千元救先心病儿”项目上线。1月8日,钱募齐了。1月9日,普普顺利地进行了手术。
比起8000块,还有更多的。本报之前通过网上募捐,为辽宁见义勇为少年张鑫垚凑齐了多达20万元的善款,只用了短短6天。
就这样,只需动动指尖的手机募捐,降低了公众参与慈善的门槛,改变了传统慈善模式。
信用有保证,支付有渠道,监督能跟上
当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遇上慈善,对后者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
以救助普普为例。主要步骤有三。第一,上网发起项目。北京彩虹桥慈善基金会的张昀,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上,发起了“坚强的彝族小男孩”项目。事实上,只要提供身份、资质的证明,个人与组织,均可担任募捐项目的发起方/执行方。
第二,项目要等待公募支持方的认领、审核。公募支持方,均为在腾讯公益注册过的具有公募资质的机构,以公募型基金会为主。“彝族男孩”项目就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认领下来的。
这,就是掌上募捐的基本模式。有具备公募资质的基金会等机构,进行信用背书,让人捐得放心;有网络公益平台,提供便捷的支付渠道,不必因为额度小、银行远而却步,让人捐得省心;想知道钱花哪儿了?还能在网上及时查看动态,让人捐得舒心。
“这个世界的改变,不能只靠少数人的大努力,还要靠多数人的微付出。”腾讯公益产品运营总监孙懿认为,“这就是掌上募捐的理念”。
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玉霄介绍,目前,在腾讯公益注册的公募机构有50多家,每天递交申请的项目在30个左右。2014年,共有1018个项目借助掌上募捐,募得善款超过1亿元。
“项目审核分三步。”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合作部项目主管介绍,“一看发起方、受助方是否具有资质、证明;二看内容是否合乎法规、公序良俗;三看项目预算是否合理。这三步下来,审核通过率约在80%左右。”
李玉霄表示,腾讯公益上各基金会认领的项目,审核通过率在50%以上,“没出现过经审核的项目因造假而被叫停的情况。”
社会不缺温情,掌上募捐调动身边正能量
像“彝族男孩”这样的项目,腾讯公益乐捐平台上有上千个。每个项目的筹款额度,少则数千,多则数十万。这些钱谁在管?怎么用?咋监督?
第一道关,必须是公募基金会。“所有善款首先进入基金会唯一指定的账户,并录入基金会财务系统。”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合作部主任助理王毅说,“根据票据、缓急,将善款逐次拨付。”
2014年6月24日,北川抗震英雄沈远奎,不慎坠入沸水锅。中国扶贫基金会得到线索后,联合了绵阳市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绵阳晚报等多家机构,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发起掌上募捐。仅仅一夜,40万元的筹款目标就已经过半,但募捐却戛然关闭——沈远奎因伤重不幸去世。“有网友说,自己捐的钱是救命用的,人已过世,就该退款。”王毅说。
王毅等基金会工作人员,与家属、发起方等共同商量善款用途。最后,决定建立遗属遗孤的赡养与成长基金。然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方连发4则公告,对协商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开放了退款渠道,但“没有一个网友要求退款”。
“有人说社会冷漠,没有爱心。但一个个掌上募捐项目却说明,社会并不缺温情。”王毅说,“关键还是看怎么做,怎么把正能量调动起来。”
一年间,手机募捐者占比从三成增至八成
掌上募捐,早在芦山地震后就开始出现了。
作为那次募捐的执行人,王毅感慨:“我们开始意识到,移动端与公益结合,将焕发巨大的活力。”
借助掌上募捐,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4年,基金会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共支持项目149个,筹款近1600万元。
李玉霄介绍,乐捐平台上的项目,由个人、草根组织、公募型组织发起的,分别占35%、20%、45%左右。“今后的致力方向,一是要扩大个人、草根组织的参与空间;二是要进一步开发‘一起捐’这样的互动功能,让正能量可以人际传递,产生连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