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重疾险能否靠产品走出低谷

重疾险一直是多数保险公司利润与价值的核心贡献产品,但一年多以来,重疾险市场销售持续低迷。那么,依靠产品创新能否让重疾险销售走出低谷?

回归与定位

自2021年2月1日起,保险业开始销售基于《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开发的重疾险。自此,2007年开始使用的重疾险旧定义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21年2月起,各大险企纷纷推出新规下的新重疾险产品。

从销售情况看,新重疾产品推出后,产品销售呈现断崖式下滑。2021年的重疾险市场呈现出“前高后低”的销售现象,全年重疾险新单保费负增长。进入2022年,重疾险市场新单保费依然延续负增长态势。

华泰人寿个险总监兼个险中心总经理王建伟表示,重疾险市场目前处于销售低迷状态,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

“行业和市场都在进行周期性的调整。”王建伟认为,重疾险市场经历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从目标客群的覆盖率看,基本上已经由增量市场进入了存量市场,但仍然处在市场的初级阶段,因为大多数客户基于理性认知的、保障完备的潜在需求尚未被有效唤醒。

中意人寿产品策划中心主管张宏光表示,重疾险总保费在2016年至2018年间年增长高达4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重疾险已发展成为一款成熟的产品,新产品初进入市场带来的红利已基本兑现。重疾市场在前期保费较快速发展后,必然回归常态化增速。若说重疾市场饱和,不如说是短期红利兑现后回归常态化增速。

“此外,疫情引发的经济周期下行、惠民保等产品带来的冲击、民众保障需求的变化等更为复杂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如今的市场现状。”张宏光认为。

大家人寿个险业务总监王刚认为,近年来,百万医疗发展势头不减,惠民保开始起飞,其低件均、高杠杆的形态对高件均低杠杆的终身重疾险,产生了一定挤出效应,许多原本有重疾保障需求但对价格更为敏感的消费者被医疗险分流。

王建伟表示,百万医疗、惠民保等中端医疗险在市场上对重疾险造成的是“误伤性”冲击。现阶段仍然存在将重疾险“当作医疗险卖、当作医疗险买”等现象,折射出了供给端和需求端都还不够成熟。王建伟说,这种现象在市场早期是正常的,因为那个时期能够提供高额保障的中端医疗险还是市场空白。现在重疾险回归本源,与中端医疗险形成互补,供给侧需以客户为中心,切实地解决好“买的对不对”和“买的够不够”的问题。

产品和服务

中再产品开发处精算师孙啸辰认为,单纯从产品设计角度而言,这一年多来,产品设计已经做到了极致。目前市场上的重疾险产品丰富,涵盖责任非常全面。之所以出现销售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户角度看,70后的人基本年龄在50岁左右,购买重疾险会出现保费和保额倒挂现象,一般这部分群体不会选择购买重疾险;80后的人群开发很充分;90后人群还处于财富积累阶段,购买力不够。这时,更需要一套销售体系去匹配重疾险销售,这套销售体系最好从疾病预防、治疗,到后期康复全包括进去。

燕道数科运营中心总经理王玉慧,2017年之前一直在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精算部产品开发处任高级经理。通过调查,她认为,当下大多数客户购买重疾险的初衷,除了希望患病后获取理赔金支持治疗康复费用之外,更加希望能够借助保险公司,获取优质健康管理服务,降低得大病的风险,万一得病,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就医就诊服务。

韩健曾经在一家内资保险公司做精算工作,2020年9月加盟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成为一名保险代理人。“精算是后台工作,看不到市场,我希望到一个具有渠道优势的保险公司做外勤,了解一下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从而做好职业规划。”韩健认为,目前重疾险的产品形态很好,在销售上,更多的问题在于渠道,还有服务。比如,能否有配套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看病难问题。

保险代理人直接和消费者接触,他们对重疾险产品销售很有发言权。

佘佳,中国平安人寿广东分公司营销员,从业6年。她认为,理想中的重疾险产品应该保障设计灵活,“核心保障+个性配置”,方便客户更多选择,比如:可纯粹选投新规28种重疾保障、可选投设定的120种或更多重疾种类保障;可选投附加设定的轻症保障或中症保障,不同搭配对应不同保费,丰俭由人。重疾客户可享受保险公司提供的优质就医绿通服务,达到重疾理赔高效+就医服务便捷的双重效果。

打开“加保”之门

太平洋保险转型总监冯金涛从客户需求角度对重疾险市场状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就代理人渠道来讲,过去的重疾险市场享受了人口红利。那时,客户刚刚接触重疾险,一款产品既能满足客户要求,同时也能满足渠道和股东的需求,重疾险市场处于快速扩张期。但随着市场逐步成熟,重疾险产品的供给不可能再靠一张保单满足客户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因此,在产品端的设计上需要吸引客户做出第二次购买决策。目前,这一点还没跟上。

同样,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一个数字——2亿人。据悉,目前我国已经有2亿人投保了重疾险。他们认为,2亿人基本上覆盖了重疾险的目标客户,因此国内重疾险市场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因此,重疾险要持续发展,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扩大目标客户群体,二是深度挖掘现有客户,也就是吸引已购买重疾险的这2亿位客户加保。

受访者普遍认为,重疾险虽然人群覆盖范围大,但件均保额较低。件均保额仅为10万元,近两年新单件均保额也不过15万元至20万元。

王玉慧认为,随着检测和医疗技术不断提升,重疾早发现和早治疗比例增加。保险公司在设计重疾险产品时可以针对患病人群进行二次投保进行创新研讨,进而延伸到针对次标准体、亚健康人群提供“类重疾”保障。

THE END
1.重疾险怎么选?!旧规中的25种高发重症占据了95%的理赔案例,目前市面上的在售重疾险产品,在高发重疾的基础之上,增加的那些无论是80种还是100多种,都是保险公司为了包装自己的产品,使之更有竞争力,相同保费的情况下,保障重疾种类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您要让我为了那个例如疯牛病这种国内有没有严格病例还两说呢而增加保费,我觉得实...https://www.jianshu.com/p/ef71e7eb4c2a
2.重疾保险重疾保险哪个好重疾险投保技巧重疾险分定期型和终身型。前者只保到某一时间,后者保终身且保费高。投保时应根据自身及家庭状况考虑,并无优劣之分;从保障范围看。现在重疾险保障病种一般都在25-30种,保监会对常见的25种重疾有明确要求及理赔标准。有些重疾发病概率低,保障意义不大。http://cmbchina.cignacmb.com/node/3842.html
3.头条文章4.3.1 终身重疾险已包含寿险,为什么还要再单独买寿险? 4.3.2 两点考量因素 4.4 医疗险 4.4.1 如何看医疗险 4.4.1.1 是否保证续保 4.4.1.2 健康告知是否宽松 4.4.1.3 免赔额 4.4.1.4 住院和门诊保障 4.4.1.5 至于保额,反而没那么重要 4.4.1.6 保费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334621490842811
4.重大疾病保险保什么?看完都会明白了昨天我的一位上海MM同仁在谈到销售重疾险时遇到一个让她颇为头痛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重疾险,例如两全险捆绑重疾,附加重疾险、附加提前给付重疾险、定期重疾险,还有各种各样的缴费方式,例如自然费率、均衡费率等等,以及是投保重疾主险还是投保附加重疾险,这都让她不知所措。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6901590_382786625.html
1.重疾险哪里最好重疾险那个最好 选择重疾险时,没有一种“最好”的保险产品,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预算都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重疾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保险金额、覆盖范围、保费、保险公司信誉等。以下是一些选择重疾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1.保险金额:选择足够的保险金额,以确保在发生重疾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2.覆盖范围:选择...https://m.shenlanbao.com/wenda/topics/841747
2.重疾险千万别乱买,这三点一定要注意!保险财经百科监管规定的28种重疾,最高发、最核心的疾病覆盖率达到了理赔的95%以上,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轻中症的保障情况,这也是判断哪家产品更值得购买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为现在的重疾险,只统一了3种轻症标准,有些产品会在这方面钻空子,提高理赔门槛,比如说对一些高发的轻症保障少,或者理赔条款要求高,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能不...https://www.isolves.com/cj/bx/2023-04-13/73602.html
3.重疾险涨价之前,这些产品能帮你省一大笔钱!预定利率下调,除了影响储蓄险的利益外,还会导致重疾险价格上涨。 道理和储蓄险差不多: 咱们把保费提前给了保险公司,他们会拿一部分去投资,3.0%肯定比2.5%收入高一点,所以保费设计也会多让渡咱们一些,价格更低。 按去年预定利率下调的经验,保障型产品的涨幅比例约为: ...https://t.10jqka.com.cn/pid_375946156.shtml
4.多数人钱没少花保险却没买对应该如果选重疾险?二者是非常互补的,最好都买。我十年前买了第一份定期重疾险,百万医疗险一出现,我就火速的买了,今年又给自己补充了一份终身重疾险。每个人的保障,都是要随着时间推移、新产品的出现来不断进行补充的。 02 选重疾险时应该看重什么、看轻什么 现在的重疾险真是特别丰富。这个福、那个健、还有什么享的,几百种产...https://jrj.wuhan.gov.cn/ztzl_57/xyrd/bxy/202001/t20200117_8881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