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保险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一年期及以上的人身保险后,犹豫期为10天,即签收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全额免费退保。因为考虑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容易被误导,山东保监局在新规中指出,特殊群体购买一年期及以上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后,在签收保单之日起30日内,可以无条件全额免费退保。
特殊群体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男性客户在投保时年龄为60周岁及以上者,女性客户在投保时年龄为55周岁及以上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持有者;《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持有者。
保险公司在办理完退保或赔付业务之日起10日内应对客户进行回访,确认收到款项。
银行代理销售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范围包括: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分红保险以及中国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
销售是否存误导,由险企举证
对于银保产品是否存在销售误导,买卖双方往往存在分歧。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山东保监局明确指出,对人身保险新型产品销售是否存在欺诈误导行为有争议的,由保险公司负责举证。举证应包含:投保人已在投保单抄录下列语句并亲笔签名:“本人已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了解本产品的特点和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投保单、投保提示书、产品说明书系投保人亲笔签名;保险公司根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人身保险公司客户回访工作指引》等制度要求进行客户回访的记录。
据记者了解,山东保监局对银保的两项监管新举措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拿保险与理财产品比收益,导致退保率上升
投保退保,想好了再办
近年来,由于银行保险销售中的误导,市民在买保险后总是简单地与理财产品、储蓄存款相比较,在收益达不到预期时即要求提前退保。更让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即便是保单持有到期,也可能无法兑现原来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收益高于同期存款”。
退保潮起:突陷窘境
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寿险业保费收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寿险业第一次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最新保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保险业实现总保费收入11254亿元,同比减少70亿元,其中,寿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779亿元,同比下滑7%。
除了增速放缓,寿险行业退保的金额也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寿险业退保率为3.14%,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96个百分点。如果按老口径计算(将投资性保险计算在内),退保金额达到135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4%。“在河南、湖北等地发生了银行保险挤兑的情况,济南还没有这种风险,但我们也经常遇到投保人要求提前退保的情况,有些人自称买保险时被误导,要求全额退款,但当时的销售人员已经离职,类似纠纷处理起来很棘手。按照合同,提前退保只能兑付现金价值,。”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客服经理向记者反映。
据了解,因为不能忍受钱在保险公司放了好几年还亏损,一些消费者“割肉”退保,也有一些消费者在保险公司的劝导下放弃提前退保,但内心很不痛快。
专家解读:内忧外患
为什么退保的情况突然多起来了?业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铭奎告诉记者:“近期退保的投保人一般是一两年前、两三年前通过银行渠道买的保险,一些保险销售人员急功近利,的确存在没有向客户解释清楚保险特点的问题,比如本来是10年期的,竟告诉客户可以随时支取,事实上提前退保客户很可能会损失本金。更有甚者,不告诉客户买的是保险,只说是银行理财产品。”
记者调查:误导“匿迹”
根据保监会、银监会通知要求,保险专管员不得驻点销售,银保产品只能由银行理财柜台向客户推荐。就在两三个月前,记者暗访银行网点仍然可以见到保险专管员身影,但11月14日,记者暗访农行、招行、中信等银行网点,均未见到保险专管员。保险业内人士反映,保险专管员是否驻点存在争议,几经反复后,监管部门近期还是下了“死命令”,完全取消保险专管员驻点。
在招行解放路支行,理财经理姜艳表示,该行代销的有泰康、生命等保险公司产品,“我们只向熟悉的中高端客户推荐银保产品,这些客户也只建议他们拿出一小部分资金购买年金保险,比如用这种方式为孩子积累教育金。我们代销的保险产品以期缴为主,客户必须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每年持续缴费”。
记者同时注意到,各家银行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基本上不再主动向初次见面的客户介绍保险产品。对此,一家寿险公司银保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保险专管员不再驻点,对保费收入的影响非常明显,但从长期来看,保险公司必须调整业务结构,到了刮骨疗伤的时候,从原来的单纯依靠理财型保险积累保费,转向创造价值最大的传统个险渠道。对消费者来说,是回归保险的保障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