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份,客户张女士在某位自称是其“亲戚”人员的陪同下,临柜要求办理保单退保业务。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该陪同人员的一些异常行为,不仅偷偷打开手机录音,还不断地诱导工作人员回答问题。通过种种现象,工作人员推断,这其中可能另有隐情。于是,工作人员邀请客户张女士单独到接待室了解情况,经过耐心地劝说,为客户分析退保将影响到的切身利益关系,最终张女士承认这个人不是她的亲戚,自己只是无意在某视频上刷到其发的视频,内容在鼓吹保险无用,还说有办法可以帮忙全额退保,不成功的话就不收费,自己一时大意就相信了。在得知这是不法行为后,客户便及时停止办理退保业务。
【案例二】
2023年10月,消费者邢先生到保险公司申请办理退保手续,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与邢先生交谈中了解到,邢先生的信用卡在一年前因其个人未及时还款而逾期,进而影响到个人征信,导致近期在申请购房贷款时未能通过审核。因邢先生着急购房过户,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一位张女士,张女士自称是某征信公司工作人员,有“内部权限”可以对消费者的征信记录进行调整,只要邢先生交一点“服务费”并提供个人证件就可以协助“修复征信”,甚至能够直接帮助办理贷款手续。邢先生很动心,但因自己的资金都用来交了购房首付,于是打算把投保多年的保险退掉用于支付“服务费”。
【风险提示】
一、通过正规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退保”“逃废债务”“征信修复”等虚假承诺,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伪造证据、编造事实、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的恶意投诉。
二、慎重对待所谓“全额退保”“退旧投新”“征信修复”“高收益”产品等宣传,识别非法“代理退保”陷阱,避免退保后再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面临加费或不符合投保条件被拒保。警惕被诱导购买非正规理财产品,误入非法集资陷阱,使自身权益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