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湘银行近日向媒体披露了其部分最新经营业绩。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该行总资产为583.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6.06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426.64亿元。
记者相比发现,截至2020年末,三湘银行总资产57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0.07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408.67亿元。即2021年三湘银行上述三项业绩数据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贷款余额增速最高,为29.64%。而存款增速则仅有4.4%,略显“拖后腿”。
在2021半年度工作报告中,三湘银行曾表示,该行正狠抓存款业务结构调整,加强自营渠道建设,丰富存款产品。
不过,近日有自称银行同业人士的网友向记者反映,三湘银行近期的“天天湘米”存款活动涉嫌变相返利,其高息揽储活动“对银行同业构成不正当竞争”。
就多项业绩指标最新变动情况及外界的质疑等问题,记者向三湘银行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存款增长速度不及贷款增速,总资产略有缩表
据梳理,开业以来三湘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较快,但近年来增速开始有所放缓,甚至出现缩表的情况。
数据显示,2018年,三湘银行的资产总额从2017年的23.49亿元增加至315.38亿元,增幅达到了329.13%。随后,三湘银行2019年、2020年的资产总额逐步增加至515.81亿元、570.7亿元,期间同比增幅分别为63.55%、10.64%。
进入2021年,该行的资产扩张明显“降速”。湖南三湘银行披露的2022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该行总资产达到594.29亿元,较年初的570.7亿元增长了4.13%,同比2020年9月底的581.85亿元仅增长了2.14%。
近日,湖南三湘银行向媒体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该行总资产为583.62亿元。对比2020年底的570.7亿元小幅增长了2.26%,但与2021年9月底的594.29亿元相比则出现了小幅的缩水。
资产规模扩张脚步停滞,可能和该行的资本紧张情况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4.83%,在2019年降至11.28%后,近年来一直未见明显的回升。截至2021年9月底这一数据为11.83%,资本充足率仍低于行业平均值。2016年底成立至今,三湘银行还未进行过增资。
而在负债端,该行的存款增速也较为缓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三湘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76.06亿元,相比2020年底的290.07亿元增长了29.64%;一般性存款余额426.64亿元,相比2020年底的408.67亿元仅增长了4.4%。
记者注意到,为融资补血,三湘银行近年来同业存单的备案额度连续上调。三湘银行2022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显示,今年该行备案的发行额度为90亿元。记者梳理发现,2019年12月,该行首次在中国货币网公开披露2019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拟发额度仅为0.5亿元。此后,2020年至2022年,该行的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额度分别为47亿元、70亿元以及90亿元,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
存款积分当钱花,花式揽储受质疑
实际上,存款增速放缓的情况在民营银行中较为普遍。而如何破局成为各家银行的挑战。
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规范智能存款高息揽储,以及商业银行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的行为。
2021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明确中小银行严控跨区域经营。2021年以来,各家银行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上的存款产品纷纷下架。互联网存款业务作为民营银行、中小银行曾经重要的揽储渠道被戴上“紧箍咒”。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存贷款业务的民营银行仅包括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4家互联网银行,而三湘银行并不在其中。
中诚信国际曾在评级报告中指出,三湘银行“存款稳定性一般,对同业资金依赖度较高”。在2021半年度工作报告中,三湘银行也强调,该行正狠抓存款业务结构调整,加强自营渠道建设,丰富存款产品,推进同业负债转型。
近日,有三湘银行用户收到来自该行客服的营销信息,称三湘银行推出了“天天湘米”存款活动,邀请其参加。据活动信息计算可知,结合湘米收益,三湘银行一年期产品综合年收益可达到4.25%,短周期7天存款综合年收益3.3%,“灵便存”活期综合收益2.91%。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6月8日,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银行不得采取七种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其中第一项要求“银行不得违规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
就上述存款产品活动,近日记者也收到了自称是“银行同业人士”的网友的质疑。该网友认为,三湘银行等揽储活动涉嫌变相返利,“突破了人民银行存款自律定价机制,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对银行同业构成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