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线上保险成为消费者购买保险时的首选之一,但是,随之而来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呈现较大增长。4月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线上保险消费调查报告。总体上看,消费者对线上保险消费体验的打分为73.22分,满意度一般。
本次消费调查主要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体验式调查三种方法,线上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631份。调查显示,线上保险消费更多的集中在人身保险,96.3%的消费者购买过人身保险,40.7%的消费者购买过财险。购买便捷、产品选择面广且类型多样化是消费者选择线上保险主要原因。
近一半消费者反映重点条款不明示
在体验式调查的63款线上保险产品中,有超过一半(50.8%)的体验员反馈条款链接的显示位置不醒目,容易被忽视,或者难以找到。此外,还有15.9%的体验员反馈条款中重点信息(犹豫期、费用扣除、退保损失、保险单现金价值如实告知义务及违反义务的后果等)未突出显示。
线上保险免责条款问题(多选)
线上保险免责条款问题。
五成以上消费者遭遇捆绑及默认购买保险情形
数据显示,消费者遇到过的线上保险宣传问题中(多选)占比最高的有片面或夸大宣传过往业绩、违规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虚假宣传优惠活动等误导性描述以及与其他同类保险产品进行不当比较,比例分别为41.7%、41.2%、37.1%和32.2%。
线上保险的消费者遇到捆绑销售的场景中占比最高的是非保险产品(如车票、机票等)消费或贷款时被默认购买保险,五成以上的消费者都遇到过此类情况。例如,一款航空意外险在专业代理平台仅售5元/份,但是第三方购票平台上搭售的保险在变身为“航意航延组合险”后就需要40元/份,虽然保险范围多了航空延误的赔偿以及20万元新冠身故保障,但航班延误4小时以下皆是赔偿机票代金券,新冠肺炎赔付条件也很严苛,而作为主险的航空意外险,在最高保额相同的情况下,意外医疗的最高赔付金额(3万元)远低于专业代理平台的同类型产品(30万元)。
消费者经历的线上保险捆绑销售问题(多选)
消费者经历的线上保险捆绑销售问题。
续保时无理由涨价与信息泄露问题突出
在线上保险续保环节,消费者遇到最多的问题是续保时无理由涨价,占比为36.9%;其次是续保时保险范围变更且无醒目提示,占比为33.1%;再次是续保被拒,占比为30.1%。有消费者在接受访谈时提出,线上保险产品更新迭代快,原产品在到期后已无法续保,产品已不存在。
此外,有63.5%的体验员反馈在线客服不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保险购买计划、协助进行风险规划,大多客服表示仅有线下门店才能提供这项服务。
消保委建议:
全方位加强互联网保险监管
针对线上保险消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建议,首先,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信息披露行为,突出重点信息,加强对个性化宣传内容的审核机制,简化理赔流程,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其次,要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及时推出配套细则,防范非持牌机构经营风险。第三,要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注重保险消费教育,不断完善互联网保险行业标准,强化保险消费教育及风险提示,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