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
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深聚焦·“互联网+文化新业态”④)
当下,知识付费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
知识付费市场前景广阔
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199元一份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人数已超过26万;截至今年3月,知乎举办7000场,总参与人次近500万,电子书下载量破5000万;2017年底,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3天销售额1.96亿元……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知识付费正在告别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之后,中国的知识付费经济获得了井喷式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各家平台的不断加码以及创业者的涌入,知识付费产业目前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线下约见、付费文档、第三方支持工具等多个类别,市场不断扩大。
据《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人们不禁要问,知识付费怎么成了“新宠”?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有专家分析。
“让有能力的人去讲,有需求的人去学。”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毛湛文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和再分配,知识付费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知识服务火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罗振宇表示,“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这是一个会发展10年以上的市场。”知乎副总裁、知识市场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表示,目前知识服务行业尚处于早期,应努力形成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良性生态。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
2017年2月,京东加入知识付费队伍,推出以图书为载体的付费问答“京答”;2017年6月,今日头条落子知识付费,孵化一年多后推出“悟空问答”;3个月后,网易云音乐推出“付费精品版”;今年1月初,百度上线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百度小课”,涵盖亲子教育、理财等多个领域……百度、京东、今日头条的入局,是知识付费领域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在此背景下,不断拓展知识市场体系、细分服务人群、试水新服务方式,以期寻找新的市场增量空间成为不少知识付费类平台的竞争选择。
张毅表示,随着各大平台持续发力专业化内容生产,平台知识付费内容专业化日益明显。在专业化领域打造品牌,丰富优质内容产品,提高用户黏性,尽快形成自己的行业竞争壁垒,已成为各平台下一步竞争的关键所在。
突破瓶颈,才能在“新赛道”上领跑
当然,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也并非都是鲜花一片。
不过,知识付费适度“退热”,对行业整体而言并非坏事。“经过了初期蒙眼狂奔后,需要适度慢下来,思考如何把用户留下来,如何把内容做精、把行业做大。”张毅说。
因此,如何持续生产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的优质内容,是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各平台已在这方面持续发力:喜马拉雅上线大批大师课课程,并扶持各垂直领域专家达人;知乎上线私家课;分答更名为“在行一点”,内容不再局限于泛娱乐化内容,而是围绕知识共享实现内容全覆盖,在线提供1分钟、30分钟、1个月乃至半年的知识服务;得到推出了年度产品“每天听本书”,目前已有30万人加入年度会员,按照一年365元的定价,流水已超1亿元。
“随着知识付费产品的升级优化,更多网民愿意使用知识付费产品。”张毅认为,只有突破瓶颈,知识付费市场才能迎来新发展。(记者张意轩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