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太”十年:动因困境与展望竞争中国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已推行10年,因美国政府换届、政策偏好和战略重点的差异,这一战略从最初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到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期的“印太战略”,推行以援助和军事为推力的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大国竞争和博弈政策。在美国不断加大赌注、加深与中国战略竞争程度的新时期,评估美国“重返亚太”的效果和约束条件,有利于准确把握中美关系牵引的亚太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和油气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外部环境变化。

“重返亚太”战略的演进动因

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会议上提出“重返亚太”这一概念,表明奥巴马政府对东南亚地区的重视。2011年,奥巴马总统在APEC峰会上高调提出“转向亚洲”,配合其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决策和行动,开始筹划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2012年6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声称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区域进行军事力量转移,实现60%战舰部署到太平洋的目标。从“重返亚太”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数年酝酿,是美国政府逐渐摆脱次贷危机后,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和制衡对象之首要目标的显化过程。

10年来,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经历了激励“代理人”竞争、直接对抗、拉拢盟友竞争3个阶段。在2012年开始的战略推行早期,美国主要利用激励日本、菲律宾等国充当“代理人”与中国竞争的手段来实现战略目标。

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2012年9月,支持日本政府非法将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了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严峻争端;另一方面,2012年,在菲律宾非法对中国黄岩岛海域捕鱼渔民实施抓捕后,怂恿菲律宾于次年发起了所谓“仲裁案”,多方挑动南海争端。基于代理人竞争的政治事件足以使美国为“重返亚太”战略找到撬动大国竞争的支点,这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机恰好对应。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美国凭借军事基地和特定国家援助的域外竞争并不足以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代理人”竞争方式并未产生美国预期的效果。

因作为“代理人”的特定国家在与中国的政治关系恶化后遭受了巨大的经贸利益损失,这些国家必将事后重新评估担当“代理人”的成本与收益,并确定后续是否继续承担“代理人”角色。菲律宾在政府换届、杜特尔特政府上台后即果断放弃担任“代理人”角色,日本亦在安倍政府第二任期内力图使中日关系回暖,这就倒逼“重返亚太”战略进入第二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转向“美国优先”以及对华发动的贸易战、科技战,直接与中国竞争和对抗。

因“美国优先”排除了进一步开放市场来换取他国经贸利益提升的可能,美国影响亚太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工具仅余援助一途。但提供援助受“美国优先”约束,其激励亚太国家在中美之间做选择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尽管美国直接上场与中国博弈避免了驱动“代理人”竞争的不可靠结果,但也限制了美国自身的经贸利益。包括穆迪公司在内的多项研究显示,中美“贸易战”90%以上的关税成本由美国承担;而且,从中美贸易额以及中国产业和外经贸发展看,直接对抗策略并未奏效。由此,拜登政府上台后,其“重返亚太”战略又转向依赖拉拢盟友+“价值观外交”的策略。因“美国优先”等因素的掣肘,除延续既有的贸易、科技对抗举措外,援助和政治结合成为美国拉拢亚太国家疏离中国的主要手段。

“重返亚太”战略面临的多重困境

“重返亚太”战略本质上要求美国将更多的注意力与资源投入到亚太区域,以遏制竞争对手并维护其霸权和垄断地位,但这一战略推进至少面临以下4方面困境。

有限注意力与霸权需求间的错配

“重返亚太”的字面含义似乎说明美国离开后重新进入亚太区域,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在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中,美国将注意力放在非亚太热点地区,如中东、伊拉克,以及“9.11”后的阿富汗等地。而“重返亚太”只是将注意力和相匹配的资源重新配置于与中国竞争的亚太区域。

有限资源激励与亚太国家利益的错配

“重返亚太”战略第一阶段的教训表明,美国依赖个别“代理人”的博弈设想和行动难以充分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美国需要给予充分的激励才有可能撬动或影响亚太国家的选择行为。

不同于冷战时期,美国已缺乏大幅开放市场来满足亚太国家经贸利益的能力和意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优先”政策和退出TPP等自贸协议的系列行为凸显了美国不愿以共赢方式满足亚太国家经贸利益的行为取向。即便是为了拉拢他国而使用的对外援助,也面临可用资源不断衰减的困局。美国援助占GDP比重已降至0.05%,创二战后新低。

研究显示,美国援助占GDP比重低于0.07%就不会产生贸易促进效应。由此来看,现有援助规模仅具有象征意义,亚太各国对此也心知肚明。拜登政府在今年5月召开的美国—东盟峰会上公布的1.5亿美元援助受到各国嘲笑也在情理之中。至于美国模仿中国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如同之前提出的“重建美好世界”倡议一样,也很难让域内国家相信其可行性并受其激励。

驱动盟国跟从目标与盟国利益竞争现实的冲突

“重返亚太”并要求盟国跟从实际上是美国主导供给的俱乐部产品,但作为供给者的美国却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私物化动机,产生俱乐部产品供给与内部竞争性共存的矛盾。

因“重返亚太”第二阶段对华施压获取收益的目标并未实现,美国力压盟国跟从其对华竞争过程中,还有强烈的与盟国竞争以获益的现实需求,以便从盟国处得到的竞争收益弥补对华竞争的战略成本。

美国极力撮合的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CHIP4芯片联盟中,既有拉拢日本、韩国实施对华芯片封锁的战略目标,又有强迫韩日等国家和地区芯片技术与产能转移至美国,以达到在零和博弈基础上重振美国的芯片产业。在美国提出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既有为激励美国消费者购买北美产电动汽车、振兴其电池等原材料和电动汽车产业而做出的大额补贴,也客观上对具有强竞争力的韩国、欧洲盟国汽车企业构成明显歧视。以上冲突为美国借助盟国推进“重返亚太”战略制造了不可避免的障碍。

自我商业利益实现与大国竞争目标的冲突

鉴于中美两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高度融合和经贸利益交织,在“重返亚太”实现大国竞争目标的过程中,微观企业和特定企业的具体利益与抽象的、维持霸权目标和垄断优势的“重返亚太”战略目标间存在持久的冲突。

以美国发动的科技战为例,在严格实施高技术芯片、生产设备对华限制的同时,美国又因企业压力放松芯片禁令,允许对华出口。而通过中国市场份额维持其高科技产业规模经济产量并为研发和意图的长期技术领先融资,是美国商业利益实现的内在经济机制。

“重返亚太”战略

无益于亚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过去10年,国际市场结构中的垄断者维持其垄断地位并遏制潜在竞争者的意图和行动都是“真”的,但在多重约束和困境下,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确是虚妄的、“假”想中的。

在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稳定、共同富裕、清洁美丽、守望相助”之亚太才符合地区国家的普遍利益。相比之下,“重返亚太”战略明示的零和博弈、冲突对抗理念不能带给亚太国家稳定和发展。美国既无力也不愿以市场开放、共赢和良性竞争的方式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其发动的贸易战、科技战使其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最大破坏者。

10年来,美国惯用的以援助和军事、政治施压及拉拢的政策伎俩面临可用资源的下降和边际效应的下滑,对待盟国和伙伴国的方式也招致越来越多的抱怨、抗议和反对,这是“重返亚太”战略不具生产性而仅具分配性职能的必然后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较于美国联合少数盟国和伙伴国建立的“小院高墙”、损人利己的俱乐部产品,亚太乃至于全球各国都将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做出拥抱增长与繁荣的理性选择。

联系方式:010-64523406

编辑:王琳琳

校对:蒋伊湉

审核:王勇卢向前

智库观点|三管齐下,数字赋能助力工程管控新突破

小小盘根盒的大效应——中国石油技能领军人才赴企业办实事见闻

独家视频展播/凌晨三时,酣睡的人们看不到这里正在上演的精彩

THE END
1.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及破局策略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高端通用芯片一直是各国前沿科技领域争夺的制高点,其制造技术代表着世界超精密制造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关注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厘清该领域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探索有效的突破之路,不仅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2024年经济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部署,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15116
2.中国欲打造芯片制造强国是近年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尤其是芯片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战略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部署,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担任编写组组长、学科领域知名院...https://blog.csdn.net/blog_programb/article/details/140482962
3.中国政府为推动国产芯片发展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全球化背景下,半导体产业作为高科技领域的核心行业,其发展对国家信息技术、国防安全乃至整个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随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和贸易战的升级,中国芯片制造水平现状变得尤为敏感。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国产芯片的研发与生产,为国内外观察者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分...https://www.twuzmdqk.com/qi-ye-dong-tai/171842.html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对芯片业的支持政策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对芯片业的支持政策分析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芯片产业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对高性能、高集成度、高精度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国内外多个参与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https://www.wa3qj96hz.cn/zi-xun/708780.html
5.促进产业升级政府政策对中国芯片行业的支持人才是任何科技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教育部和相关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投入,以及优化科研环境,为后续创新的需求做好准备。 国际战略布局调整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我国开始更加注重本土供应链安全性,同时也不断调整海外业务布局,以确保关键原材料供应稳定...https://www.wbhgwbnd.com/xin-pin/680506.html
6.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战略需求 1.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富国之基、强国之本。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要求制造业提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高品质的消费产品、自主可控的重大技术装备。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增强制造领...https://www.miit.gov.cn/ztzl/lszt/tddsjcyfz/zctz/art/2020/art_93d9831d1da84c04ba19e3cf096e831e.html
7.郑力:百舸争流中国芯丨中国经营者曾晓洋:郑总说的应该是一个客观情况,在整个这个环节里面,应该是没有出大问题的,也体现了我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里面的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上面还算是比较好的。 后疫情时代新场景对芯片需求量大增 刘晔:其实全球疫情爆发的时候,可能对于行业来说,影响会更大。那我们也知道,其实我们长电科技有一部分是海外销...https://www.yicai.com/news/100705067.html?spm=C73544894212.P59511941341.0.0
8....武器装备信息化的根基,军工电子迎来高需求报告精读军工行业作为国家层面的一个核心战略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美国的技术、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封锁。在此背景下为保护国防安全,国家在军工电子产品领域投入较早,如 2010 年设立总额超过 1000 亿元的“核高基”专项基金,发布《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对芯片安全加固等核心技术做出指导等等。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2017...https://m.vzkoo.com/read/20220812d8cdc6e880e0b7ca892ff34a.html
9.2024年下半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深度分析工业自动化和医疗设备数字化正在推动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增长。 ·需求新变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医疗机器人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新型半导体技术如背面供电芯片和硅光子超高速芯片在2024年将取得重要突破。 3.4 5G网络部署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1276068&efid=ouXJ1y1-MWwpdcHwTozQ1Q
10.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特征及对我国的意义学术博客的专栏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定义?通过解析中央做出此项决策的背景,结合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性科研组织的研究[1][2],笔者给出以下概括性定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指在战略必争的重点科技领域,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直接支撑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代表国家战略科技水平的科技组织体系和能力的总称。 https://xueshu.blogchina.com/509695656.html
11.学习时报基础学科对关键领域的创新支撑意义重大,二者的有效结合是产生原创成果、攻克关键技术、破解“卡脖子”局面的不二法则。因此,强基计划主要面向有志于献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优秀学生,胸怀国家大业,聚焦高端芯片、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及部分人文社科领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试点...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0-05/29/nw.D110000xxsb_20200529_1-A6.htm
12.报强基计划好不好?强基计划的好处与坏处?1、强基计划专业发展前景好,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强基计划是国家招生选拔的重大战略,招生专业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以及古文字、历史、哲学等学科领域。国家、社会、高校层面都非常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这些将是未来几十年内潜力无限的...https://www.gk100.com/read_334306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