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宜春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目录

一、背景形势与发展基础

1.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2.工业化进程下产业高质量升级趋向

3.经济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的区域格局

(二)工业创强的新成效:宜春成长的稳健步伐

1.工业实力稳步增强

2.主导产业支撑有力

3.园区平台加快建设

4.数字融合深度推进

5.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三)制约发展的新问题:宜春面临的问题挑战

1.省域排名掉队风险

2.新旧动能转化缓慢

3.创新动能支撑不足

4.工业用地低效分散

(四)谋求跨越的新征程:宜春抢抓的发展机遇

1.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发展新机遇

2.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升级孕育新动力

3.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释放新红利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一)做大做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能源

2.生物医药

3.电子信息

4.先进装备制造

(二)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1.建材家具

2.绿色食品

3.纺织鞋服

(三)培育拓展N大未来动能产业

1.医疗器械

2.节能环保

3.新材料

四、产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引领

(二)三区协同

1.丰樟高“新星”产业培育区

2.上宜铜绿色制造示范区

3.奉靖“融昌”协同配套区

(三)两轴联动

1.沪昆创新联动发展轴

2.京九产业辐射带动轴

五、主要任务

(一)畅通陆海合作通道,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融入长三角和粤港澳产业分工

2.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

3.全力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

(二)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1.建设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

2.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3.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高效智能制造体系

1.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

2.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

3.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四)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1.做大做强产业链领航企业

2.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3.加快小微企业提档升级

(五)大力提升平台能级,拓展产业发展承载空间

1.推动工业园区创新发展

2.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

3.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六)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塑造宜春精品制造名片

1.推进“质量宜春”建设

2.培育“宜春制造”名品

(七)深入开展绿色制造,加快推广绿色制造模式

1.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和安全生产

2.提升发展资源循环经济

3.推动企业节能环保改造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二)加大金融财政扶持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趋势看,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在工业先行国家都得到过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传统要素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产业高端化升级态势明显。但传统产业并没有就此从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退出,而是在规模不断下降的同时,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在美国1987—2009年间纺织服装业产出年均增长率为-3.3%,生产规模明显下降,但同期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却达到3.4%,在美国同期全部制造业中位居第三位。目前,美、日、韩、意大利等工业先行国家中传统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依然保持在15%-20%左右。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宜春稳步向工业化后期推进,传统制造业大幅扩张的窗口已经不复存在。对于目前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宜春而言,“十四五”时期如何在做好传统产业内涵式提升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新产业动能,最终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宜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是由要素高度集聚的“经济中心”与资源分布相对稀疏的广阔“腹地”组成的空间网络结构。从世界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看,世界级的沿海经济带需要世界级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与经济腹地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美国大西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就是依托航运与铁路运输与五大湖都市圈建立起紧密地联系。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沿海经济带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逐步深入,新一轮的中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正在步入高潮。江西作为中部六省中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都相邻的省份,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潜在区位优势,尤其是随着中部首个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设立,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巨大潜力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宜春市作为沪昆和京九两大高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随着“东进”和“南下”的开放大通道进一步贯通,如何发挥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的优势,通过完善产业配套、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来厚植和增强本地承接能力,以更大视野的开放合作深度嵌入以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城市群经济网络体系,逐步成为世界级沿海城市群的世界级腹地和开放发展高地。

图1江西省和宜春市所处区域格局

“十三五”以来,宜春市坚持主攻新型工业化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攥紧稳增长、干项目、兴产业等系列“组合拳”,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12户,较“十三五”期初增加55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5%;新增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3户,实现全市零的突破;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0户、全省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34户,数量均排全省前列。有效投入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4%,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6%,较“十三五”期初分别提高3.3、13.7个百分点,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表12020年宜春市八大主导产业基本情况

序号

主导产业

企业数

营业收入

本年累计(户)

占全市比重(%)

本年累计

(亿元)

全市合计

1812

——

3634.8

八大产业合计

1335

73.68%

2532

69.66%

1

新能源

70

3.86%

250.1

6.88%

2

医药

85

4.69%

315.9

8.69%

3

电子信息

120

6.62%

408.7

11.24%

4

先进装备制造

142

7.84%

161.7

4.45%

5

建材

358

19.76%

656.9

18.07%

6

食品

190

10.49%

287.5

7.91%

7

纺织服装

159

8.77%

245.4

6.75%

8

化工

211

11.64%

205.4

5.65%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深入实施工业园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和“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加快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发展,其中,丰城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安、奉新获批省级高新园区,袁州、铜鼓获批省级产业园,5个县完成园区扩区调区。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11个,累计开发面积达73.09平方公里,投产工业企业达1650户,其中规上企业1278户,实现营业收入3269.8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较“十三五”初提高4.8个百分点。数字化“软平台”建设亮点突出,宜春智慧工业平台作为全省第一家集工业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大数据平台,累计上线企业13884户,实现全市园区企业、规上企业全覆盖,累计接入数据8267万条。

表2宜春市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园区名称

园区性质

2020年营业收入(亿元)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含袁州工业园)

国家级经开区

325.31

奉新高新技术产业园

省级高新园区

423.23

万载工业园

省级工业园区

239.86

上高工业园

省级重点工业园区

284.66

宜丰工业园

282.11

靖安工业园

53.34

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

国家高新区

697.55

樟树工业园

513.98

高安高新技术产业园

423.44

铜鼓工业园

省级产业园

26.31

近年来,宜春市主动融入“数字”新时代,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启动宜阳新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和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一区三园”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其中宜阳新区被正式批复认定为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累计培育数字经济重点企业101家,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131个,总投资854.2亿元,其中袁州区5G手机配件生产项目列入省首批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9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8户,数量居全省第一,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户,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达到18个,形成了万申制药机械、华伍制动、金虎集团、仁翔药业等一批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点。

“十三五”时期,宜春市深入开展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化工园区整治、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散乱污”企业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工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完善绿色制造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融。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能耗“双控”考核在全省通报表扬。建立完善了“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及分选—熔炼—精深加工”、“中药材种植—炮制—药渣利用”、“陶瓷废料—加工—产品”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梯队式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4家、20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丰城循环园区获批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成功实现我市国家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

近年来,宜春制造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在“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激烈区域竞争中,制造业领先优势逐步弱化,在省内的位次也明显后移。具体而言,从全省看,宜春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2016年的11.3%下滑至2020年的9.5%,总量规模先后被鹰潭市、吉安市赶超,排列位次由“十三五”期初的全省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且与后一名上饶市的差距也大幅缩小,有掉队风险。特别是在与上饶、吉安等对标城市的对比中,宜春中心城区竞争力明显偏弱,在带动全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排位争先上的作用偏弱。2020年宜春市中心城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仅为9.95%,与上饶市的25%、吉安市的14.8%相比明显偏低,宜春市中心城区集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仅为14.98%,低于上饶市的18.72%、吉安市的15.35%,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支撑力不足。

“十三五”时期,虽然宜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但宜春制造业仍主要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仍然偏低。2020年仅建材、食品、纺织服装、机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市六成比重。而同期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21.7%,低于全省22.1%的平均水平,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培育亟待加快。近年来,尽管宜春传统产业智能化、品牌化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但是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产出率相对较低,再加上受要素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多重挤压”,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和竞争力明显减弱,2020年五大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十三五”期初均呈下滑态势,支撑宜春发展的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正不断弱化。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础动力。近年来宜春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驱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显薄弱。从研发投入看,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宜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04%,在全省排位也较为靠后。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不足。目前,市内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未能取得突破,创新产出效益还有待提升。

工业用地资源日益趋紧与土地粗放开发利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虽然作为经济腹地的宜春市与沿海沿湾地区工业发展用地空间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宜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业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有限土地资源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宜春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总体较为粗放,工业园区建设用地低效、无效和闲置现象较为严峻,对入园企业把关不严,土地占而不用或少用,出现圈地囤地现象,再加上供地较为分散、容积率偏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用地规模与投资强度、产值规模与质量效益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协调。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完成营业收入44.7亿元、实现利润3.89亿元,较“十三五”期初分别下降21.4%和25.2%。再加上现有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功能不够完善,已经成为宜春未来承载沿海产业溢出,打造开放高地的较大制约。

图22016-2020年宜春市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营业收入和利润(亿元)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和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重点数字领域产业化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江西省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力以赴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宜春作为全省工业大市,“十四五”期间可充分发挥制造场景优势,发力数字经济,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省数字经济赛道中奋勇争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方向。“双循环”战略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突出,内需潜力激发和核心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布局趋势明显,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将进一步提高,最终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互促”。“十四五”时期,宜春不仅可以利用国内市场消费扩容提质大好机遇,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增强优质供给能力,拓宽产业升级发展的市场空间;更能够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构建为契机,做好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布局,加快培育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引领宜春工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业链,形成发展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及今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主导。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赣西转型升级发展区三区协同发展等江西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上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由此带来新一轮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宜春成为这一系列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区,将为今后工业转型升级集聚更多高端资源、带来更多政策红利、营造更优发展氛围。

——问海借力。跳出宜春发展宜春,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用好自身区位交通、产业空间等优势,架起向海发展的大桥梁大通道,加快嵌入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产业体系,积极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努力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做好产业转移“接力手”,持续提升链接国内外能力,打造对接沿海地区产业合作转移的开放发展新高地。

——创新赋能。全力打造宜春市科技创新“在地”与“飞地”两大版图,着力夯实本地科创平台支撑能力,主动连接上海、杭州、深圳等科教中心城市,加大人才科创“飞地”建设和引智借技力度,全力补强内生创新动能,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技术瓶颈,孵化一批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全面增强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新机制。

——全域联动。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维、大宜春意识,坚持双轮驱动,加速中心城区强起来、县市区跑起来步伐。聚焦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中心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向国内一流开发区对标看齐,瞄准千亿园区目标,做强首位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管理体制,增强中心城区产业规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扭转“小马拉大车”局面。坚持双轮驱动、互促共赢,在不断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增强市、县产业发展合力,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支持县市区各展所长、错位发展,提高宜春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绿色低碳。抢抓“双碳”发展机遇,统筹考虑碳排放、工业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的综合平衡,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快淘汰一批高碳低效落后产能,加大高碳高效产业的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支持引进一批储能、医疗器械等低碳高效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

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全市制造业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创新驱动更为彰显,绿色生产方式蔚然成风,涌现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高享誉度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极具发展活力、增长潜力和综合实力的工业强市,迈入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规模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力争在全省排位中争先进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稳定在7.2%,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规上工业亩均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到2025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有力推动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培育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建材家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持续进步。到2025年,制造业创新投入强度大幅增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在上海、深圳等地打造科技/人才“飞地”平台5个左右,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200户,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强劲。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企业梯队培育取得关键性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体数量力争突破2400户,累计培育营业收入五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户、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90户,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达到12户,县县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80户,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绿色制造广泛普及。到2025年,工业减碳按下“快进键”,制造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厚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指标,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循环低碳发展。

——安全发展持续稳定。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能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全覆盖;重大安全风险100%整改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率达到100%;100%应用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报告查改隐患情况。实现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达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标。

表3宜春市“十四五”制造业主要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属性

规模质量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3%

1/3以上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994

1500

规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速(%)

7.5

7.2

规上工业亩均产值年均增长(%)

10

结构调整

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

8.3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21.7

2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7左右

科技创新

9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1.5

建设科技/人才“飞地”

11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户)

725

1200

企业实力

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户)

2400

13

营业收入五十亿元以上企业(户)

14

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户)

90

15

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户)

绿色制造

1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17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18

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家)

20

40

紧盯争创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目标,加快推动宜春由锂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化,以开拓新能源产业链中下游高端和高价值环节为重点,加大对国内锂电池龙头企业精准招引力度,全力推进宁德时代宜春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国轩高科宜春锂电新能源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做精做优前端锂电核心材料特色领域,不断提升我市新型锂离子电池领域规模实力,积极延伸切入储能电池市场。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实现突破式发展,着力打造从锂矿原料、锂电池材料到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同时,积极抢抓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政策红利,把握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的市场机遇,培育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打造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用先行示范区。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加快合众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大力发展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400公里、适用于城市家庭、分时租赁、出租和公务出行等领域的纯电动乘用车,不断突破和应用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等整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优先在封闭区域、公共交通、短程接驳等领域,针对特定市场需求,部署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重点针对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进培育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电驱动总成、逆变器、定转子等驱动电机系统以及高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速率的整车控制系统。加快推动汽车电子规模化发展,支持引进转向助力马达、电子换挡、电控可变进排气控制等动力控制系统和底盘电子系统,以及车载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多目摄像头、全景影像、LED自适应照明等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身电子系统。鼓励研发生产研发大功率智能互联网充电桩、便携充电枪等设备。

按照拉长“长板”、补足“短板”的思路,围绕特色中药全链化、生物制药及化学制药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本地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以高品质中药产品研发生产为引领,以樟树、袁州两个省级医药产业集群为极核,延伸“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开发”中医药产业链发展,通过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等方式,借力引进一批生物药创新成果和化学药物项目在宜春落地,促进特色中药全链化、生物制药及化学制药规模化,加快形成一、二产带动三产联动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紧抓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机遇,围绕半导体照明及显示、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印刷电路板(PCB)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成规模、上台阶,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融入参与省内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作,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以智能化、数字化、成套化为发展方向,做优做强特种电机和建筑工程机械优势领域,加快培育壮大教育装备产业,面向本地产业应用需求和市场增长潜力布局发展一批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加快实现由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主向成套整机带动与零部件加工并重升级,努力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的目标。

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围绕高端建筑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智能金属家具三大特色领域,强化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攻关,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材家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建陶、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智能家具等产品占比大幅提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材家具制造与贸易中心。

策应安全、健康、营养、便利等消费升级趋势,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围绕富硒特色产品、绿色营养食品、饮料及酒类制品等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壮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进一步打响“世界硒养之都”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宜春市规上绿色食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

聚焦推动“药械联动”发展,把握疫情防控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快构建高值医用耗材、临床诊疗设备及零部件、康复理疗保健器材协同发展格局,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机遇,以丰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万载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樟树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培育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环境治理技术设备新动能,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以规模化、高端化、新型化为导向,聚焦新能源材料、高品质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重点领域,强化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研发攻关,持续加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项目引进力度,不断培育壮大宜春新材料产业规模集聚水平。

立足自身发展基础、资源和区位条件,深度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大南昌都市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布局,从宜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出发,强化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向心力,提升各县(市、区)协调联动,全力构建“一核引领、三区协同、两轴联动”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

图16宜春市“十四五”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以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中药、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等生物医药产业,以高端建筑陶瓷、新型金属家具为主的建材家具产业,以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节能技术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动能产业,以教育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及零部件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康复理疗保健器材为主的医疗器械产业,提升发展以富硒特色产品和饮料及酒类制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

樟树市以“樟帮”和中国药都振兴发展为目标,巩固提升特色中药全产业链,加快打造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樟帮”中药材大宗商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充分利用三类工业用地的空间优势,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力争在“首仿”“高仿”制剂领域形成突破,推动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升级;依托中国金属家具产业基地,加速推动传统金属家具智能化、高端化、定制化迭代升级;着力提升本土酒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酒旅深度融合发展。

高安市以大南昌都市圈为纽带,加快布局发展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高效节能技术设备;着力做精LED通用照明领域,鼓励发展智慧化LED灯具;推动建筑陶瓷与装饰、家居、景观、书画等产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延伸布局石墨烯发热陶瓷、艺术瓷砖、无机陶瓷膜等功能性陶瓷产品,加快向全国第一大产区迈进。

以上高县、宜丰县、铜鼓县为主,重点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中药产业,提升发展绿色营养食品、以天然矿泉水为主的饮料及酒类制品产业,以时尚鞋革为主的纺织鞋服产业,巩固发展以高端建筑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家具产业。

上高县发挥上高鞋革产业基地优势,加快提升时尚鞋革产业,协同发展鞋革材料、鞋业包装、鞋模加工等配套产业;以旺旺、李子园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休闲食品、特色饮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食品;依托上高矿产资源优势,提升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档瓷砖等,逐步淘汰和限制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规模小的建材企业。

宜丰县充分发展地理生态以及优质天然矿泉水资源优势,提升发展绿色饮料产业;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瓷土资源优势,以瓷土精深加工为核心,提升发展高端建筑陶瓷;依托宜丰新型微晶装饰材料产业园,加快发展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

铜鼓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地理气候优势,打造黄精、迷迭香等濒危中药材种植基地;依托全国首个整体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提升发展以特色休闲食品、粮油品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绿色营养食品产业。

以靖安县、奉新县为主,重点发展以建筑工程机械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半导体照明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环境治理技术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以高品质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以现代纺织、时尚服装为主的纺织鞋革产业。

靖安县充分发挥南昌大都市区核心组团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南昌打造节能装备制造高地为契机,强化区域协同配套,着力布局以环境治理技术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依托靖安硬质合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高品质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依托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依托江西南特、江西精劲等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筑工程机械装备。

奉新县依托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抢抓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发展重心转移机遇,进一步提升奉新涤棉纱线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延伸完善原料、纺纱、织布、染整、制衣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做强做优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碳素、锂加工等锂电产业集群。

以江西省沪昆高铁经济发展驱动轴建设为契机,沿沪昆高铁轴线延伸,辐射拓展丰城市、樟树市、上高县、万载县等区域,强化“东进”、“西出”,深度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域外科技/人才“飞地”建设和引借智借技力度,积极承接上海、杭州等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溢出机会,支撑宜春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区域联动,有机衔接宜春经济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园区两大国家级主平台,袁州工业园、樟树工业园、万载工业园、上高工业园等省级平台,加速推进平台产业和项目统筹布局,切实增强区域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水平。

以江西省京九高铁经济发展驱动轴建设为契机,沿京九高铁延伸拓展,发挥宜春经济腹地地理区位优势,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北向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南向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重点承接一批新兴智能消费终端、印刷电路板(PCB)、高值医用耗材、临床诊疗设备及零部件等建链补链项目,同时辐射带动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宜丰县等区域,合力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规模化优势,为宜春制造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坚定“项目为王”理念,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电子信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新产业领域,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精心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系统梳理与宜春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等信息,实现“靶向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实施“宜商回归”工程,以宜商大会召开为契机,精准摸清宜春人才、科技、产业资源,动员更多宜春籍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兴业。积极开展会展招商,借助赣港会、樟树药交会、锂电高峰论坛等经贸活动,根据不同主题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探索开展产业基金招商,针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定制专项基金予以配套支持。紧盯不放抓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转化,切实提高项目的注册率、进资率、投产率。加大产业招商统筹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和跨区域招商引资利益分配机制。

积极探索“飞地”借智引智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宜春丰城)“人才飞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推进离岸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以购买或租用写字楼等形式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打造一批域外科技/人才“飞地”,实现借脑研发、柔性引才。加快推进锂电、中医药、富硒三大产业研究院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全面复制推广“一产一院”创新模式,聚焦锂离子电池基础材料、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功能型建陶、Micro-LED、PERC太阳能电池高效转换等重点产业方向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开展攻关活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家科研机构、大院名校等来宜春合作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构建和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培育更多新生力量和后备军。积极吸引国际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专业设计企业来宜春设立创新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1233”人才平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人才计划,研究制定标志性产业链人才地图和目录清单,靶向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国内外英才共建宜春、发展宜春。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加大对博士、硕士以及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技兴赣鄱”专项行动要求,深化实施新时代“宜春工匠”培育工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抢抓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机遇,鼓励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一批具有根植性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宜商回归工程和宜春人才“反哺工程”,打造产业转移、项目落户、人才流入的“优选地”。优化人才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线上“人才码”,集成人才引进、服务、赋能等功能,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服务环境。实施优秀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企业家专项培训,遴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政府经济部门挂职,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宜商人才队伍。

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研发技术、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备支配地位的旗舰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企业。实施“百企领航”培育计划,动态筛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强化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标对表,力促实现提质增效和倍增发展。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我市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县县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促进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施以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和高端品牌为重点的并购重组,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子建立海外仓、海外营销公司等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建立健全单项冠军培育库,遴选一批从事细分产品市场、企业市场份额高、技术工艺领先、产品质量精良、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入库培育,持续加强运行监测和跟踪服务,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支持远大保险设备、卓尔金属设备、春丝食品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发挥模范标杆作用,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集聚优质资源支持企业持续快速成长,催生培育壮大一批跨界融合、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实施小微企业质效提升行动,以“升企入规”为目标,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促进小微企业向质量型、成长型、科技型、品牌型发展,助推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做优做强。通过开展民营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辅导集训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检测等服务平台,形成集群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在巩固线下渠道基础上,积极扩大网络销售份额,构建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双向发力发展模式。搭建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小微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嵌入大中企业供应链配套协作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持续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按照“三创新、两提升”要求,推动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大国家级平台拉高标杆、对标一流、赶超发展,引导和推动袁州、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樟树、高安等省级工业园区不断强化和提升招商引资、投资服务、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经济发展功能,鼓励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加大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力度,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原则,加快对本行政区域内产业基地、工业小区、功能区等开发板块清理、整合。深化推进开发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亩均产出、亩均效益考核评价制度,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加快消化批而未用土地,推进工业园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加强工业园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思路,围绕推进产业和城镇空间协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科学规划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空间总体布局。坚持以产为基,促进产业集聚,更高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工业园区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和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工业园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园区”加速向“产业社区”升级。

持续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开展重点产品与国外产品质量及性能实物对比提升,切实增强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县(市、区)和示范企业。围绕提升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对接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着力增强省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樟树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高安陶瓷国检中心、奉新纺织检测站等公共检测平台服务效率和水平,筹建国家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质量技术与信息化的交互融合,鼓励企业研发应用在线质量检测、故障诊断、质量问题追溯及处理的质量控制技术,在提升企业过程控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支持优秀企业争创国家级政府质量奖、江西省井冈质量奖、宜春市政府质量奖等,发挥标杆引领和带动作用。

围绕新能源、建筑陶瓷、金属家具、富硒精深加工产品、时尚鞋服等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制定实施分行业品牌培育计划,重点筛选一批竞争实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骨干企业,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并积极争创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委托权威认证机构联合本地龙头企业,统一制订高安陶瓷、奉新纺织、上高鞋革等区域品牌标准,并统一对外宣传,对通过检测和认证的本地产品挂区域品牌标志,支持符合条件的争创国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着力引进若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综合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设计、品牌传播等全流程服务,助力行业和区域品牌创建和推广。

加快推进丰城再生金属“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及分选—熔炼—精深加工”,樟树药酒盐“中药材种植—炮制—药渣利用、盐—氯气—PVC、盐—纯碱—玻璃”,高安建筑陶瓷“陶瓷废料—加工—产品”等循环产业链建设,全力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宜春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丰城、樟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在金属制品、医药化工、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实施循环经济改造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从源头削减污染物。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建立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加快化工、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废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建陶、金属回收、盐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纯低温余热发电、压差发电、低热值气体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装置和设备。支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可视化用能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推广应用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先进用能设备,着力淘汰Y、Y2、Y3及派生系列低效电机、风机、水泵、S9(SCB9)型及以下变压器,推加速企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和诊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持续清洁生产审核,提升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全面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为核心的高效集约用地理念,深入开展“节地增效”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以县(市、区)为主体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全面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探索实施全市工业区块线保护管理,将制造业基础好、集中连片、符合规划的产业平台、工业园区等划入线内,实施分级保护、闭环管理,确保“十四五”期间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创新工业企业用地保障和项目监管方式,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探索建立“土地超市”信息化平台,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匹配项目与用地,促进优质项目落地。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利用新增和腾出的用能空间优先给予保障。

THE END
1.我国PET2、我国PET-CT保有量水平极低,市场处于发展早期 从人均保有量来看,我国PET-CT保有量水平极低,像日本、美国PET-CT装机量分别是我国的7.7倍及9.2倍。整体来看,我国PET/CT行业仍然处于发展早期,市场增长率高。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PET-CT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3.2亿元(出厂价口径),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7.9...https://www.360doc.cn/article/57467168_1129568126.html
2.竞品分析报告PETCT信息系统三、市场趋势 1)PET-CT设备以大三甲购买为主 PET-CT属于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单台机器价格昂贵,基本价格在1000万以上,因此客户主要为大型三甲医院采购,总体渗透率低,在2014年,PET-CT设备285台,到2018年,国内PET-CT设备增加至300台左右。 2)影像设备和相应的医疗信息化需求增多 ...https://www.jianshu.com/p/50dd28235bdd
3.宜华降:重大资产购买及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PET-CT 项目目前尚在审批之中,在武警医院 PET-CT 项目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复后, 本人将武警医院 PET-CT 项目拥有的所有权益转让至达孜赛勒康名下。 (二)重大资产出售 本公司拟向宜华集团出售广东宜华、汕头荣信、梅州宜华三家子公司 100% 股权,交易对价分别为 184,368.14 万元、9,419.89 万元、11,620.08 万元,合...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5121300000648_15.shtml
4.中国CT机市场发展形势及前景动态分析报告2024一、CT临床应用的进展 62 二、多层螺旋CT新进展 63 三、PET/CT的发展 70 四、双源CT的发展 72 第三节 2023年中国CT机产业运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72 第五章 2023年中国CT机产业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74 第一节2023年中国PET/CT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74 一、我国PET/CT市场增长分析 74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06817489977486
5.中国硅酸钇镥(LYSO)闪烁晶体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硅酸钇镥(LYSO)在辐射探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医学诊断、高能物理、核物理、油井钻探、安全检查、环境检查等领域。目前,硅酸钇镥(LYSO)闪烁晶体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应用,需求主要来源于PET/CT设备制造、高能物理研究等方面。 2019-2023年,随着全球PET设备应用增多,硅酸钇镥(LYSO)闪烁晶体需求持续增长,其市场规模...http://m.camdi.org/news/mpah5v.html
1.CT机行业革新飞跃:2024年市场潜力与增长趋势深度剖析报告显示,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病人数增加的影响,社会对CT检查的临床需求持续增长。CT机在疾病筛查和诊断中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各级医疗机构中的配备必要性,推动了我国CT机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数据表明,我国CT机销售量从2018年的3511台跃升至2023年的7819台,预计2024年销售量将突破8683台大关。同时,我国CT机人...https://www.qyresearch.com.cn/news/18341/qyresearch
2.PETCT市场规模份额及增长趋势研究报告睿略咨询PET-CT市场研究报告共包含十二章节,对PET-CT行业全球和中国市场发展进行了深度研究。报告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和市场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2863750.html
3.PET/CT分子探针是实现PET/CT分子成像核心技术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2028年PET/CT分子探针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PET/CT生产能力,联影医疗为代表性企业,PET/CT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利好分子探针需求增长。 PET/CT分子探针包括放射性核素分子探针、光学分子探针等类型。放射性核素分子探针采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可对...http://www.newsijie.com/chanye/yiyao/jujiao/2024/0402/11341696.html
4.市场占有率走高国产PET/CT崛起随着国家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支持,近几年国产PET/CT发展也真正开始加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也持续走高。 尽管如此,国产PET/CT要想实现大规模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并不是因为设备的品质问题,而是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认可度问题。 以锐世医疗研发的全数字PET系列产品为例,作为已经上市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该系列产品虽然已经...https://m.btime.com/item/router?gid=416rdq2i7g5987o3rp9tl591edo
5.我国PET/CT行业七个代表企业与产品检测资讯这是因为:与放射科相比,核医学的规模显然小得多。与CT、MR相比,PET等核医学设备并不适用于初诊;与CT、MR相比,PET等核医学设备的投资回收期较长,甚至很难收回成本。 比如,根据IMV发布的2020年PET成像市场报告,2019年美国PET总扫描量又创新高,高达220万次,不过仅相当于9140万次CT扫描的2%,相去甚远。 http://www.anytesting.com/news/1933511.html
6.PET/CT肿瘤显像中最常用的显像剂是【单选题】有关18F-FDGPET/CT显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CT和PET采集的全过程均采用深呼吸 B. 上检查床前饮水意在快速清除泌尿系统放射性 C. 双时相显像的目的在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和(或)鉴别生理性摄取 D. 判断肾上腺病灶代谢活性高低时,可以纵隔血池为对照 E. 延迟显像时,采集时间较常规显像时间...https://www.shuashuati.com/ti/beff5c7c76ca4e709859e162c9614f2a.html?fm=bd5e387b9b28319e6facf8e8cb42ebe78f
7.2021年中国PET/CT行业排行榜:国产品牌打下半壁江山开篇寄语:本期行业分析将带您深入了解2021年我国PET/CT市场的动态与发展。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265306765966827707.html
8.联影医疗即将开放申购国产替代市痴间或超700亿元股票频道2020年,64排以下CT市场联影医疗市占率第一,64排以上高端CT市场联影医疗也仅次于GPS。民生证券测算数据显示,预计联影医疗CT设备远期市场规模为140-23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联影医疗还是国内少数取得PET-CT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同时也是目前业内少数几家能够设计和制造长轴PET产品的企业。公司独具创新的uEXPLORER...https://stock.hexun.com/2022-08-09/206525594.html
9.PETCT检查服务项目市场调研公告招标采购4、集中调研时间及调研对象在报名结束后另行通知。 六、注意事项: 各服务商必须按照项目需求如实报价,杜绝弄虚作假,胡乱报价,各服务商报价一经确认禁止更改。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4-8-13 附件1:采购需求(PET-CT) 附件2:调研文件格式(模版) 附件3:报名材料...https://www.gy120.net/m/newsshow.asp?articleid=7679
10.国内首台64排PET/CT投入使用,锐视康深度布局医学影像服务从市场情况来看,按国际保守配置标准,每百万人口需要2台PET/CT,中国大约需要2600台。而目前全国的装机量仅在300台左右,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国内肿瘤的高发也加剧了医院对于高端影像设备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锐视康的RAY-SCAN 64已经进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使用。在商业模式上,除了设备的直接销售、区域代理外,锐视康预计还...https://36kr.com/p/1721544097793
11....中国高端医疗设备接连破冰日本市场,联影数字光导PET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再度破冰以严苛著称的日本市场! 记者今日从上海联影公司获悉,6月1日,联影自主研发的数字光导PET-CT正式进驻日本综合南东北医院,这是“中国智造”的数字光导PET-CT首次进入日本市场。 PET-CT即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它将CT与PET融为一体,由CT提供病灶精确解剖定位的同时,PET提供功能与代谢...http://wenhui.whb.cn/zhuzhan/yiliao/20190604/268003.html
12.小动物PET/CT价格品牌:平生医疗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简称“平生”)是国内目前唯一专注于分子影像科研设备的制造商,也是目前国产小动物PET/CT中唯一能商用化的厂家,市场装机量已达10台。 平生旗下的小动物活体成像产品自推出市场以来,已有诸多成功装机客户,其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稳定性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同时,平生总部在昆山、子公司在上海,全国...https://www.biomart.cn/infosupply/19164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