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测试大讲堂系列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期,我们来聊聊基于消费类接口芯片Type-C,以及支持Type-C的技术规范USB和DisplayPort技术,内容涉及市场趋势,标准演进,设计与测试面临的挑战以及是德科技的解决方案等。
前言
Type-C接口尺寸小、支持正反插和多用途使其在消费类电子行业被广泛使用,围绕Type-C接口的生态蓬勃发展。仅Type-C接口上可支持USB4。USB4V2规范将数据速率提升至80Gbps使得消费电子产品接口性能有极大提升,以高端笔记本为例,可通过USB4扩展坞连接高端显示器、移动硬盘盒及U盘等外设,满足8K甚至更高y分辨率视频、数据文件同时高速传输要求。高端游戏显卡通常是双HDMI2.1和双DP1.4a配置,连接不同标准的显示器,满足流畅、清晰游戏体验。
随着DPV2.1规范发布,显卡、台式机、笔记本、扩展坞和电缆等支持UHBR速率产品开始增多。UHBR信号4路同时传输,通过认证的DP40、DP80线缆连接高端显示器,满足8K@60Hz、16K@60Hz等显示要求。目前支持USB4V2.0及DPV2.1接口的芯片与产品较少,仍处在研发阶段,需要IP核、芯片、产品生态链企业共同推动发展及落地。
USB与DisplayPort的标准演进
USB-IF于2022年10月18日发布USB4Version2.0规范,替代USB4Version1.0规范,主要变化包括:
·
数据速率翻倍到80Gbps;
支持非对称链路;
借助Tunneling技术承载PCIe4.0、DPV2.1数据包;
支持交替模式。
随着新规范的发布,USB接口将统一以传输带宽命名,USB4V2.0对应USB80Gbps,USB4对应USB40Gbps,USB3.2Gen2x2对应20Gbps,USB3.2Gen2对应USB10Gbps,USB3.2Gen1对应USB5Gbps。
VESA在同月发布DPV2.1规范,替代V2.0,性能、互连与USB4V2.0对齐。DPV2.0规范支持128b/132b编码、UHBR10、UHBR13.5、UHBR20速率,可选支持PannelReplay功能(满足系统降功耗和未来自适应同步功能),必须支持DSC能力。DPV2.1规范不仅支持DP线缆、USB-CtoDP适配器,而且支持USB-C线缆,增加了ALPM电源管理功能,可在PannelRelay及Adaptive-Sync操作时使能,考虑兼容HDMI,也提出协议转换器DP到HDMI的要求。
USB与DisplayPort设计和测试面临的挑战
USB与DP标准的速率变化:
USB-IF在USB4V2规范中增加Gen4模式,将单路速率提升至25.6GBd。通过建立11-bits到7-trits映射(每个trit有0/1/2状态),实现1个符号承载1.57bits,相比理论极限1.58bits,效率超过99%。信令格式变化,USB-IF在USB4V2中首次采用PAM3调制格式,相比同幅度NRZ,其信噪比下降6dB,与PAM4比较,其电平判决阈值与迟滞放宽,噪声容忍度增强,是综合考虑性能、Type-C信道、时延和信噪比因素满足原始TritErrorRatio/1E-8唯一的调制格式。DPV2.1相比DPV2.0,速率没变化,功能及线缆兼容等方面有变化。USB4V2和DPV2.1用于Router/Host/Device/CaptiveDevice和Source/Sink/DPCable开发的标准已发布,但物理层一致性测试标准还在草稿阶段。
下面结合仿真和测试,从发送、互连和接收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01
发送端:
从仿真的角度:需构建IBIS-AMI模型且可修改其参数,支持NRZ、PAM3调制格式。USB4V2相比V1,增加Gen4及非对称工作模式。Gen4模式单路速率25.6GBd/40Gbps,在非对称情况下,3路同时发送,总速率达120Gbps,1路接收,速率是40Gbps。DPV2.1UHBR最高速率达20Gbps,4路同时传输,信号质量、串扰影响、过孔、过孔阵列、走线、特性阻抗等设计约束均需严格考虑。
图:过孔阵列设计优化及插损对比[1]
从互连的角度:USB4Gen4仅支持Type-C互连,相比Gen3奈奎斯特频点增加2.8GHz,系统损耗预算相比Gen3放宽6dB,6dB三等分分配到Host、Cable及Device。Host/Device的损耗预算包含封装、pcb线、共模电感、防护器件、耦合电容、连接器。Gen4可使用0.8米Gen3线缆,若传输更远距离,需使用LRD线缆。USB4Gen3/Gen4Type-C线缆相比USB3.2Type-C线缆增加了更严格的覆盖频率范围的积分参数,比如积分多次反射、积分回波损耗、积分串扰等。另外还引入COM方法进行电缆质量评估。Gen3使用COM,Gen4使用eCOM。相比COM,eCOM门限大于等于0dB,信道仅支持S参数导入,不支持信道特性阻抗、衰减、长度参数,增加了接收端抖动和噪声参数。DPV2.1UHBR信号可在增强型DP/mDP及Type-C接口上通过DP40/DP80电缆进行互连,其中UHBR20信号包含Source/Sink/DP80端到端损耗预算约22.5dB。DP40电缆可支持到UHBR10,长度约1m/1.5m/2m,DP80电缆可支持到UHBR20,两者已有商用认证产品。DP40/80电缆都包含CableID,相比DP8K电缆,增加了对间时延参数。
图:USBGen3/20Gbps近端串扰影响[2]
02
接收端:
从仿真的角度,需支持PAM3接收机内部模块参数调整,比如CTLE、AGC、Compression、DFE和CDR。
从接收一致性的角度:校准环境下Gen4相比Gen3,压力参数ACCMnoise大小不变,RJ/PJ大小降至约一半,不再使用眼图约束,而是通过SNDR/RLM/Jitter约束。测试场景包括case1和case2。Case1是直连。case2包括额外电缆,有USB4Gen3passivecable互连和USBType-CLRDCable互连两种场景。测试情况下,需支持多种码型及切换,初始PRBS11不带SSC用于接收机训练,切至PRTS7,带校准的压力参数和优化的Preset用于第2次训练,切至PRTS19,带pre-coding和3400ppm下展频的SSC用于Case1测试,带pre-coding和3000ppm的下展频用于case2测试。DPV2.1与DP1.4a使用相同DPCD寄存器,控制物理层测试模式,寄存器在不同编码时(8b/10b和128b/130b),功能不同。UHBR20Sink校准参数类型与USB4Gen3一样,但TP1和TP3_EQ眼图幅度和眼宽略有压缩,链路训练方法有更新,规范要求被测件物理逻辑子层必须支持128b/132bLANEx_CHANNEL_EQ_DONE和LANEx_CDS_DONE/LANEx_SYMBOL_LOCKED/INTERLANE_ALIGN_DONE两个任务,接收原始误码率小于等于1E-9,置信度大于99.9%。
是德科技测试方案
是德科技提供仿真、物理层发送一致性测试、接收一致性测试和互连一致性测试整体方案。
仿真平台PathWave可提供W3801E软件,帮助用户建立并修改USBAMI模型。该软件可支持NRZ、PAM3信号格式,提供收发及参考信道模型。以Rx为例,提供CTLE功能支持Pole-zero、Impulseresponse和Stepresponse方法、AGC功能支持OutputSwing和Alpha参数调整、增益压缩选项支持电路非线性影响修正、DFE功能支持多抽头系数调整、提供CDR支持自动和手动调整环路滤波器/VCO灵敏度、提供Rx_DCD/Rx_Dj/Rx_Rj/Rx_Noise/Rx_Receiver_Sensitivity保留参数。DPV2.1技术可借助该选件完成相应参数调整。
图:USB4V2AMIModeler-W3801E
基于UXR高性能实时示波器平台推出D9050USBC物理层一致性测试软件,覆盖USB4V2.0标准,支持25.6GBdPAM3信号自动化测试。也推出了D9042DPPC软件,覆盖DPV2.1标准Source测试。UXR实时示波器模拟带宽覆盖5GHz~110GHz,集成10bit高速ADC,固有抖动小,本底噪声低,支持规范提及的噪声移除功能,可满足未来多年高速信号精确测试。
图:USB4V2Tx&DPV2.1Source测试方案
基于M8040A高性能误码仪平台推出了N5991U42A物理层接收一致性测试软件,可产生USB4V2.0要求的PAM3格式信号和PRBS/PRTS码型,并支持注入PJ、RJ及SSC压力,实现接收抖动容限自动测试。也推出了N5991DP2A软件,覆盖DPV2.1标准,支持DPV2.1Sink接收抖动容限测试。
图:USB4V2Rx&DPV2.1Sink测试方案
基于ENA/StreamlineUSB/PXI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开关矩阵推出S94USBCBUSBType-C互连一致性测试软件,提供向导方便完成参数配置、校准及测试,支持去嵌入和AFR功能可实现精确测量,覆盖USB2/3/4标准,支持Type-C电缆、连接器和裸线测试。
图:USB等高速互连测试方案
综上所述,目前支持USB4V2.0及DPV2.1接口的芯片与产品较少,仍处在研发阶段,需要IP核、芯片、产品生态链企业共同推动发展及落地;是德科技作为USB-IF与VESA的协会成员,一直致力与业界各企业协作,共同推动规范的完善与测试方案的开发,更多的有关于Type-C的内容,请参考下载资料。
参考文献:
[1]www.keysight.com
[2]XiangLi,GuobinLiu,StoneLin.USB4Cable&ConnectorDesignforClientSystems.